李爱民
【关键词】《拂晓报》;豫皖老区;历史发展
一、引言
1938年的中国,抗日战争逐渐趋于白热化,2月初日军在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犯下滔天罪行后,主力刚刚离开;从中国中部到东南沿海多个城市陆续沦陷[1];统筹中国大半军力的蒋介石却将战争打击的重点放在围剿共产党身上,对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却主张消极应战甚至暗中合作打击共产党[2],国民政府副总裁汪精卫在这一年投敌叛国成为汉奸[3];张国焘从西安叛逃投靠国民党[4],此时的中国都深陷政治与军事的双重危机之中,裹挟在内忧外患下风雨飘摇。在这一年毛泽东主席做出重要指示,在鄂豫皖苏革命根据地,以豫东地区为起点,开展抗日民族战争,同年9月,新四军高级将领彭雪枫组建新四军游击队[5],同时在河南南部驻马店由彭雪枫在确山县亲自创办《拂晓报》。1939年年初,彭雪枫和报刊编辑人员初步确定《拂晓报》的版式,虽然内容较少但是会定期发表社会论题与红军相关报道内容。虽然《拂晓报》是在国家最危难时期创办的,物质条件和人文条件都极其艰苦,但是在彭雪枫和各位抗战斗士的努力下,利用当时较先进的印刷术,实现版面精细印刻,保证每版印刷做到字迹清晰,而且战士还学会使用当时为数不多的照相机,使得报刊能够配备精美插图,而且时常活用套版[6],当时《拂晓报》的精美程度能与大城市报社印刷出的铅制报刊相媲美。由于领导人的推动,《拂晓报》得以稳定发展,后期涌现出大量以“拂晓”命名的系列报刊,涉及领域包含画报、专刊、电讯等领域,鼎盛时期发行区域遍及重庆、延安,甚至远销东南亚及苏联、美国部分城市[7]。在《拂晓报》影响下,以豫东地区为代表推行大范围新文化运动,使得红色思想在豫东及皖苏等地迅速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迄今为止整整经历100年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阻挠逐渐奋起。本文在中国共产党100年诞辰背景之下,从历史和当代两个角度,研究《拂晓报》在豫皖地区的文化传播。
二、抗战时期《拂晓报》在豫东地区文化传播的作用
由于《拂晓报》是在河南创刊,所以最初《拂晓报》的发行主要集中在豫东及皖北、苏北等豫皖苏抗战革命根据地,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当地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是豫东地区影响较大的刊物。
(一)激励中国共产党和豫东人民的抗日斗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各地迅速被卷入战争,豫东地区先后失陷,国民党政府不顾人民死活,迅速撤退,并且炸毁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改道[8]。与此同时,豫东等地区的土豪、土匪等人群利用国民党撤退遗留的武器割据一方企图“占地为王”,一时间豫东地区人民深陷水深火热,政治混乱、经济崩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于河南的彭雪枫将军临危受命,按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率领新四军游击队在豫东地区开展革命斗争。作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指导的革命人士,彭雪枫将军认识到与政治、军事战争同等重要的文化斗争也不容忽视,文化传播对于革命斗争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从历史经验角度来看,文化运动往往先于革命运动,正是由于文化运动为当时人民的思想改变打下基础才能实现后续的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已有越来越多的思想进步人士发现,虽然军事武器能够对敌人直接造成肉体上的打击,但是从思想上鼓舞人民群众才能达成摧毁敌人的目标,以此拯救人民于水火。《拂晓报》的创立,正是这一打击敌人的利器,帮助中国共产党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对敌人造成思想上的打击。《拂晓报》在豫皖苏革命根据地创刊,报刊创立的第二天就与新四军游击队一起向东行进,一路详细记录战争实况,并由彭雪枫将军等人撰写诸多针对豫东战事的文章,在豫东乃至全国广为流传,一时被豫东人民称为“沙漠里的源泉”“人民的喉舌”等。
(二)远播海外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共中央鼓励我党内部积极创办自己的刊物做宣传教育工作,将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奋斗目标以及战争情况通过报纸向人民展示。为响应中央政策,同时对于豫东南地区实际抗战工作做出思想指导,《拂晓报》每一期刊物的头版上都会针对当时豫东地区战争情况以及全国政治形势刊登社评,有时候也会直接转载延安党中央发行报刊的社评,对于当时国内政治形势以及战争形势发表看法,对于不成熟的思想给出指导意见,主要内容还是侧重在对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宣传上。《拂晓报》的成功主要是由于该刊物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谋福祉[9]。
截至1946年《拂曉报》更名之前,已经出版达到1000期,发行量巨大,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各位工作人员千方百计把《拂晓报》寄往全国甚至中亚和西方多个国家。在豫东当地党组织的帮助下,经共产党开辟的交通线,将《拂晓报》从豫东经信阳、南阳两市辗转运输到重庆及西安,以及发行到昆明、贵州等地,再经宋庆龄等爱国人士帮助,经香港将《拂晓报》转运到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国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部分豫东与淮北的共产党员通过苏联领事馆使《拂晓报》在苏联多个城市得以发行。正是由于豫东、淮北乃至全国各地共产党的努力,使得世界多个国家的正义人士了解到当时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众多国外友人通过《拂晓报》了解到中国军民的抗战情况,表达出极大的同情,并提供诸多物质帮助。
(三)巩固民族抗日战线
日军在中华大地开展残酷侵略,豫东多个城市在漫长的黑夜中煎熬八年之久,《拂晓报》是这漫长黑夜的一缕微光,使得艰难奋斗的战区人民不至于失去希望。《拂晓报》由共产党高级将领创办,弘扬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并对抗日战争作详细介绍,经常抨击国民党抗日战争中的不作为,致使大量人民失去财产及生命,因此国民党政府、日伪政府以及卖国汉奸尤其痛恨《拂晓报》。《拂晓报》创刊一年后,安徽民国时期政府意识到《拂晓报》影响大增,下达命令要求停止印刷和发行《拂晓报》,并且集中大量焚烧,部分反共人士叫嚣着要杀尽阅读《拂晓报》的人民群众。尽管如此,仍然不能阻止《拂晓报》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分量,人民仍然想尽方法获得《拂晓报》。正是由于受到人民的热爱,《拂晓报》才多次避免了被国民党恶意查禁。
三、《拂晓报》对于豫皖文化传播的影响
《拂晓报》在抗战时期一直跟随彭雪枫将军等人辗转于豫皖苏多地,由于诞生于河南地区,对于豫东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拂晓报》成为中共安徽地级机关报,但是对于豫皖老区的文化传播影响一直延伸至今。《拂晓报》创刊至今已经历经80余年,彭雪枫将军在创刊之初已经为《拂晓报》定下基调(见图1),正是这种基调,为《拂晓报》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指导文化传播走向正确政治方向
目前《拂晓报》经历改革积极推行电子版报纸、网页版报纸等形式,使豫皖人民甚至全国人民都能阅读《拂晓报》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今已经历100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历经艰难险阻,从成立之初的探索前行,到如今坚定信念无畏前行,核心内容就是坚持红色思想指导,总结前人经验,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也正是《拂晓报》创刊至今坚持的核心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拂晓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持为人民服务原则,以服务社会为刊物根基,树立正确社会舆论导向,将实事求是贯穿在新闻刊物出版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每一个版面的文章中均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主旨。
(二)贯彻服务方针传承中国共产党思想
彭雪枫将军在创办《拂晓报》最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各个地区和军区建立通讯站,广泛搜集各个地区和革命根据地的文章素材,充实报刊内容,力求从文化和思想多个方面影响人民。在当代背景下,《拂晓报》作为地方党报,经常主动向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约稿,收集一线新闻线索,更好传递党和人民的声音,同时也要求记者和编辑积极深入到群众中去,使得刊登出来的报道更能向社会和政府传递群众的声音。
(三)坚持弘扬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与改革创新
当今时代是多媒体时代,《拂晓报》积极创新,在文化传播的手段和形式上不断探索,顺应潮流推出网页版《拂晓报》,无论身处哪个区域只需在搜索引擎搜索“拂晓报”,就可以从网页上浏览《拂晓报》,进一步提升了该报的文化传播速度与文化影响。从抗战时期到现在,《拂晓报》办报工作人员一直坚持一丝不苟的精神,文章编辑斟字酌句,反复推敲用词,在排版、校勘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保证传递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中国共产党思想指导,为周边地区人民的思想文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党报,《拂晓报》如何继承并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是目前报纸发展需要探索的路径。我们相信,《拂晓报》必将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宣传,增强该报的文化影响力,从栏目设置、资料收集手段、报道选题和布局多个角度改进报纸,坚持《拂晓报》创刊之初的办报理念,同时创新报纸内容,丰富文化内涵,以此增加报纸发行量,扩大刊物文化影响力。
四、结论
由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拂晓报》到今年已走过了83年历程,本文从历史和当代两个角度分析《拂晓报》在豫皖老区形成的文化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等共产党员顺应历史潮流创办《拂晓报》,为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带来曙光和希望。时至今日,《拂晓报》已经发展成为地方党报,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从文化和思想方面持续对周边地区形成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雅坤,于广杰.文学与图像的会通共振及其文化意义:以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学图像传播为中心[J].河北学刊,2018(3):203-207.
[2]许晶.抗战时期名媛作家的编辑活动及其文学史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19(3):129-135.
[3]杨石华,齐辉.抗战时期新闻学术期刊出版中的“一颗流星”:基于对燕京大学《报学》出版物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52-156.
[4]胡凤.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才培养:以“青记”为中心的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8):163-168.
[5]施学云.豫皖苏边区报刊出版对民众的组织和动员[J].出版科学,2018(6):111-114.
[6]王怀东.如何讲好河南故事:基于《河南日报》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3):86-88.
[7]尹超.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三全育人”創新模式[J].福建茶叶,2020(1):234-235.
[8]肖宏.论新时代科技期刊的质量要素与高质量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0):1153-1163.
[9]徐蕾,常晓洲,姚雯雯.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数字化转型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1):88-93.
(作者单位:周口广播电视台)
编校:王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