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2021-08-11 20:24赵晴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质量管理美术

摘要: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是美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但美术校本课程往往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制约其本应发挥的美育功能。本文应用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理论,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的特点,构建美术校本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以不断提高美术校本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PDCA;美术;校本课程;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1]。随着新课标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主动地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中。在该过程中诚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客观来说,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例如课程规划缺乏科学性、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课程监督及评价不规范、课程更新及完善不到位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提升学生美学素养方面本应发挥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影响美术校本课程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并将其与管理学PDCA循环理论相结合,构建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以期切实提高美术校本课程质量。

1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PDCA循环法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置(Action)4个阶段[2]。按照上述4个阶段的顺序进行循环,阶梯式运行,可以持续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PDCA循环理论已在诸多领域和行业得到了应用,亦有一些教育学者和教师尝试将其应用到德育、英语、地理、政治等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6]。

课程质量管理是以课程为对象所施加的决策、规划、组织、实施、评价、改进等管理活动和行为,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科学规范地实施美术校本课程质量管理对于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笔者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教研实践出发,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PDCA循环原理为指导,将美术校本课程的质量管理分解为课程规划(对应Plan阶段)、课程教学(对应Do阶段)、课程评估(对应Check阶段)和课程改革(对应Action阶段)四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提出需要关注的要点,四个阶段依次衔接、不断循环,由此构建螺旋式上升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质量管理体系。

2 PDCA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2.1 课程规划:树立正确认识,规范开发流程

校本课程的提出与实施主要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7]。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定位存在差异,校本课程主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因此,在美术校本课程规划中,课程开发人员及相关管理者应当准确认识其功能和定位,确保其开发和施教在正确的指导原则下进行。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采取科学、规范的流程,一般来说可参考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的相关规定。首先需要进行评估,其次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制定课程的大体结构,接下来根据流程依次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3方面的内容。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建立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团队。一般团队中应包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和课程开发实施小组成员,各成员应当分工明确,职权明晰。

第二,评估是校本课程设计的基础。要从学校、学生、地区(或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各方具体需要和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全盘考虑,选择最适合作为校本课程的主题。以我校小学低年级某美术校本课程设计为例,线描绘画属于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领域,该领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造型活动乐趣,激发创新思维和表现力,并使其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而人美版美术教材里涉及线描造型的内容屈指可数,比如一年级的《涂涂画画》《好看的线条》《自画像》,虽然涉及一定的基础造型内容,但教材内容编写不够连贯,作品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所以才产生了通过校本课程设计来弥补国家与地方课程不足的构想。经过认真地分析筛选,我们认为“创意线描画”这一主题既可以系统地介绍基础造型相关知识,又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在综合评估了场地、师资、时间、学生意愿等因素后,最终初步确定校本课程的题目为“创意线描画”。

第三,将评价贯穿于课程开发全流程中。在评价环节,要尽可能广泛地邀请相关人员参与,例如,学校可以邀请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和家长代表、街道社区代表等参与评价,以征求课程改进和优化的意见建议。

2.2 课程教学:提升教师水平,丰富教学形式

在完成课程规划后,需要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教学任务。一方面,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學水平。美术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组织开发的,无论是内容或形式,大都没有太多可供借鉴参考的信息,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不断总结新思路、新方法、新技巧,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保障课程实施效果。另一方面,美术校本课程的相对开放性客观上要求施教不能拘泥于某一固定不变的程式,这就要求教学形式要实现多样化,并且与校本课程的特点相契合。

2.2.1 培养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度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循善诱,有意识地运用“空白艺术”,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通过巧妙的设问,引起暂时性的知识空白,由此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作一步探究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

2.2.2 注重合作学习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证明,合作教学是小学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激发组内每一位成员的学习潜力,使得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充分关注到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并在今后的施教中做到有的放矢。

2.2.3 加强思维训练

在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中,要突出思维的开放性、拓展性,注意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打破已有的定势思维的桎梏。可以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联想、想象、发散、模拟等思维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美的全方位、立体化感知、理解和创造。

2.3 课程评估:结合学科特点,完善评价机制

在完成课程教学后,需要及时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评估要注意全面性和准确性,这需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2.3.1 拓展评价主体

传统的课程评价往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职能部门为主体,施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评价,这种主体单一化的评价形式往往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公正,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应当倡导和鼓励多主体参与评价。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和反思最为深刻,让教师参与评价有利于提出明确的、针对性更强的改进措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对教学的效果和感受最为直观,让学生参与评价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能够发挥评价的正向引导作用;家长和社会有关机构参与评价,有利于促进社会各方关注学生成长,增强教育合力。

2.3.2 突出评价重点

常规的课程评价内容,通常会围绕课程本身、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设置各种各样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指标设有不同的权重。在美术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及权重的设置上,要注意与课程的特点相结合。比如,美术校本课程特别关注课程的实践性、流程的创新性、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可以相应的提高教材内容、教学程序、学生状态等指标的权重,从而突出评价重点。

2.3.3 丰富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方式应坚持多样化原则。基于不同的依据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互评与自评、定量分析评价和定性分析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等。综合运用这些评价方式和手段,有利于客观全面地进行课程评价。

2.4 课程改革:基于评价反馈,推进教学改革

美术校本课程改革环节,是基于课程评估结果所进行的优化和调整,是一个否定之否定、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它既是本次美术校本课程PDCA循环的结束,又是下一次循环的开始,起到了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

2.4.1 教学目标的调整

教学目标的调整包括目标的延伸与具体化。比如我校低年级美术校本课程《美丽的花》一课,最初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运用不同线条变化表现不同外形的花卉。但是在课程教学实施和学生作业反馈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更加倾向于采用想象思维,并赋予花朵故事性设计,并非参照图片进行简单的装饰。因此在后期将把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修改为:运用夸张、变形、拟人等手段,运用点线面与图案的组合方法表现自己心中的美丽花卉造型。

2.4.2 教学内容的调整

教学内容的调整是课程调整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拆解与删除。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对教学内容需要细化和加深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补充;对于具有内在联系的、而表面上比较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对于知识点过于复杂的,可以拆解为两次甚至多次的课程,进行拆分;对于知识点难度较大,明显超出学生目前认知水平的内容,予以删除。例如,我校《涂涂画画》课程原来设计为一节课时,要求将线条知识和涂色知识糅杂在一次课中介绍,但是根据学习效果评估发现,学生对这两块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并不理想。经过课题组反复地讨论修改,第一节课先学习线型知识以及黑白画的处理方法,至第二节课再学习如何填充涂色,从而使课程内容由易到难,从单纯的认识线条,简单的学会运用线条变化装饰事物,逐渐过渡到运用线型变化和涂色完整地创作一幅作品,学生的反馈效果明显更佳。

2.4.3 教学方法的调整

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变化,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奇异的脸》一课,原先采用以图片和视频为主的授课方式,但是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强。后来加入游戏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作一幅奇异的脸的人像作品,让大家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呈现“奇异的脸”,并让学生观察脸部造型是如何变化的。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间的互动,激发其参与课堂热情,提升了课堂效果。

2.4.4 作业形式的调整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差异情况,适当、及时地调整作业形式。例如,除了常规提交作品的作业形式之外,还可以考虑采用观察、资料搜集、多媒体视听、主题活动等多种作业形式。通过灵活多变的作业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动脑、动手、动口、动情,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提升美学素养。

3 结语

本文将质量管理PDCA理论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紧密融合,在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分析影响美术校本课程质量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教材、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美术校本课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该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运行和循环,可以不断改进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施教水平,从而促进美术校本课程的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34.

[2] 李慶远. PDCA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5:3-5.

[3] 崔茹月,梁彦庆.基于PDCA循环的中学地理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8):13-14.

[4] 贵超红.浅析以目标为导向的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的PDCA管理方式[J].创新教育,2017(22):203-204.

[5] 严勇.借助PDCA循环提升中学政治教学水平[J].基础教育研究,2018(06):206-207.

[6] 刘艳春.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果[J].内蒙古教育,2011(04):56.

[7] 李娜.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4(18):18-20.

作者简介:赵晴(1983—),女,北京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学。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质量管理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