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晓芳
【关键词】概念义,生活义,表达义,象征义
准确地理解词语是文本学习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说是基础,是因为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旨得依赖词语的组合而形成形象与意象;说是目标,是因为词语融入文本之后,承载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文本意义和文化意蕴。对于创作者来说,文本意义和文化意蕴是其运用词语的目的;对于读者来说,从词语中感知、获取文本意义和文化意蕴是其阅读的目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如何打破词语理解的外壳,搭建词语理解的框架,引领学习者有方法、有策略地理解词语,则是其须关注的问题。
一、词语本身的理解及技巧
笔者根据自己的思考,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构建了词语理解的框架(见下图),试图解决词语理解的方向与层级问题,形成词语理解的方法和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某些语句的推敲,一些学生反响强烈,一些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根本就是不知所云,这是什么原因呢?语句的教学,尤其是关键词语的教学,有的教师只能蜻蜓点水地教些零散的字面意思,而有的教师则教得风生水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桥》的教学为例,围绕词语理解框架进行探讨。
1.回归自然,还原物象,辨明词语的概念义
词语的概念义主要是指词语所代表的物质或现象本身,也就是语言学中所说的“所指”。“所指”是文章主题、情感、态度等依托的基石。学生对文本无动于衷,或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和歧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对文体所描述的物象没有先期的储备,导致意旨的建构与物象之间无法匹配。因而,须要还原物象,让文本与具体事实、现象和物象之间对应起来。有客观世界作基础,才有可能实现对文本所表达的生活情趣、主观态度、文化象征意义的理解。
师:“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里用的是“盯”,为什么不用“看”呢?
生:“看”是一个眼神,是一种放松的心态。
生:“看”,是轉瞬间。
师:“盯”呢?
生:“盯”是注视,集中注意力地看,不放松。
师:“盯”的目的性非常明确,逼近某人看,脑海里在想着事情,给人的感觉是强势的,比较严厉。
生1:我明白了,虽然它们都有“看”的意思,但“盯”是说老汉看得比较专注,目的很明确,心里在想着如何指挥一百多位惊慌失措的村民有序撤离。
生2:我想补充一下,从这里我感受到老汉的沉着与镇定,他在以自己的威严控制局面。
交流之初,由于对“盯”字的概念不理解,“盯着”这个词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当教师补充了“盯”的概念是注视,集中注意力地看,不放松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结合起上下文所描写的语境,在“盯”和老汉的精神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盯”影射了老汉的威严与冷静,与人们慌乱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为下面的情节和老汉不容更改的态度埋下伏笔。
2.融入个体,链接体验,复活词语的生活义
体验是个体通过活动对外部世界与自身体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经验、情感、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许多词语没有任何反应,这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词语的“所指”没有认知,而是他们没有主动调动和链接自身的体验。只有融入事实认知、情绪体验和生理感受,学生在阅读时才能真正品味出其中的寓意。
师:同学们会跳舞吗?想想看,跳舞时什么感觉?
生:很美好。
师: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1:洪水并不是真的在跳舞,而是在形容洪水的恐怖。
生2: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得意、肆虐的魔鬼形象。
生3:洪水跳的简直是死亡的舞步,我们看到了洪水的疯狂、可怕。
起初学生对“跳舞”没有任何感触,当把体会过程慢化、拉长之后,孩子们就能联想到跳舞时优美的姿态和美好的感觉……品味出用美好的东西来写邪恶能让邪恶更加邪恶。
3.勾连左右,依托前后语境,体会词语的表达义
语境对于词语、句子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瞻前顾后”,勾连左右,准确、深刻地体会词语的表达义。
师:揪出一个小伙子,老汉此时知道“揪”的是他的儿子吗?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儿子从逃生的队伍中“揪”出来?
生:这是个坚持原则的老汉。他看到一个党员排在前面,就冲过去,把他揪出来。
师:是的。一个“揪”字,读出了老汉不徇私情。那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生:爱!因为下文中有一句话,“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前文的“揪”与后面的“推”,让我们感悟到,在这个深夜,当危险来临时,在人民群众和党员之间,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人民群众。
师:在别的党员和自己的儿子之间,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别的党员。
师:最后的生死关头,在自己和儿子之间,他又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儿子。
师:他唯一没有想过的是?
生:他自己。
师: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这也是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从老汉对儿子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动作“揪”与“推”中,突显出他是一个一视同仁、大公无私的村支书,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4.超越文本,放眼社会文化,领悟词语的象征义
初级阅读是一个理解性的诠释过程,只涉及文本本身;高阶阅读则要发掘作品的象征意蕴,这涉及其与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与学科之间的互动性,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生性。当学生能调动丰富的知识积累,开展跨越时空的意义联想,就会感受到透彻理解的痛快,自主阅读就会从这里真正起航。
师:同学们,这堂课快结束了,现在你对“桥”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1:这已不是一座窄窄的木桥,而是一位共产党员在我们心中架起的生命之桥!
生2:这是党支部书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精神之桥。
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象征义。桥已经不再是现实意义上沟通两岸的桥,而是架起乡亲们由死到生的生命之桥,是连接普通群众和共产党员的连心桥,是老支书精神的象征。
二、词语理解对文章阅读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由词到篇,由篇到词,抓住关键词语,依托前后语境理解文本,这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在词语理解中了解写作背景,在词语理解中感知文章内容,在词语理解中深化文章主题,等等。词与文的关系是多角度的,词在阅读教学中所显现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在汉语表达中,前面的话题控制着后面所表达的内容的范围,控制着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向。”瞻前顾后、兼顾上下,立足篇章,在更大的言语结构中建构理解,寻找言语背后的必然联系,是文本理解尤其是高年级语文阅读须掌握的方法和策略。
师:“像泼。像倒。”数数看几个字,几句话?
生:四个字,两句话。很短,但读起来很有力。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1:雨很大,来势凶猛。这是短句。
生2:老师,课文中像这样的短句有很多呢。比如,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学习就要这样善于捕捉上下文的信息。顺着这样的思考,谁来解释下文中为什么大量运用短句?
生:因为短句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在特殊的环境下,只有这样精练的语言、简短的句子,才能表现出当时的紧张危急,才能突出老汉的坚决果断。
师:同学们,文中有多处简短的句子,最短的只有两个字,却字字有力、句句有魂。读文章一定要注意特殊的语言形式,因为特殊的语言形式通常有着特殊的表达作用。
像上例中“像泼。像倒。”的作用,许多老师认为学生只要回答出“短句就可以了,没有进一步深挖短句的使用效果。只有真正理解了短句的特点之后,深入开掘其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该短句在文本解读中给读者带来的想象空间,才会使一段文字乃至整篇文本的解读被激活。可见,理解词语在文本理解中有着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策略,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感受阅读乐趣,最终形成语感,学会表达。
词语的理解是有层次的。不同的文本所涉及的层次也不相同,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层次也不相同;但相同的是,我们要站在一个更宏观的结构上,知道词语的理解点在哪里,知道词语的理解将到哪里去。如此,明明白白地教詞语、学词语就成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