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爱德华·蒙克是挪威著名画家,其作品表现性极强,直接对表现主义流派产生深远影响。作品色彩对比强烈,人物刻画形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生命之舞》的构图独特,线条扭曲,色彩明艳,人物形象抽象,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惶恐不安。蒙克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生活赋予其作品丰富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蒙克;生命之舞;构图;色彩;线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人文社科“论巫鸿汉画像艺术研究的学术开拓”(KYCX20_2418)阶段性研究成果。
爱德华·蒙克是著名的挪威画家,其作品表现性极强,直接对表现主义流派产生深远影响。蒙克一生坎坷多难,他体会过丧母、丧姐、丧兄之痛,就连他自己也险些被病魔夺走生命,他将这些人生经历充分融入画作当中。蒙克曾经说过:“我笔下描绘的是我眼睛捕捉到的色彩和线条,我不是看到的,而是整个人生。”蒙克出生在挪威南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医生,5岁时,母亲离世,还没从丧母之痛中走出来的蒙克不久又失去姐姐,这对蒙克造成重大的恐惧打击。死亡的阴影、贫困的压力,给蒙克幼小的心灵蒙上阴霾。蒙克一直通过画笔传达内心世界。家人受到肺结核的摧残,父亲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以及蒙克自己多病的身体,种种不幸使蒙克始终生活在死亡的阴暗之下,不停喘息。艺术便是他唯一的出口和希望。
一、阿斯伽斯丹村的海边
《生命之舞》描绘了一群人在海岸边欣然起舞的场景,蒙克选用大面积纯色平铺画面,线条弯曲,三个女性形象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海上的场景添加了阿斯伽斯丹的风景。蒙克于1888年秋季首次参观了位于奥斯陆以南几英里的阿斯伽斯丹度假村。直到1897年买房定居那里。在而后的几年里,蒙克在欧洲各地旅行,但经常在夏季返回阿斯伽斯丹。《生命之舞》创作于1899年到1900年,描绘夏季海边的场面,其背景以阿斯伽斯丹为根据,可以说,阿斯伽斯丹是蒙克创作灵感的生发地和聚集地。
构图上,蒙克并没有遵循黄金分割率,而是直接在画面中心呈现主要人物。前排人物并列与后排起舞的人群形成十字构图,月亮与倒影形成十字形,给整幅画带来神秘气息。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性符号。蒙克的妈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蒙克自小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耳濡目染,基督教的信仰在蒙克的心中扎根。然而蒙克的父亲在经历丧妻、丧女、丧子之痛后,精神受到打击,一蹶不振,他狂热地想从宗教中得到精神慰藉。他不断教唆蒙克信教,从而向蒙克疯狂灌输一些歪曲的宗教信仰,这导致蒙克认为,人只要犯了错,就会得到残酷的惩罚。自此蒙克生活得小心翼翼,时刻有一顶宗教的警钟挂在头上。海上的十字形仿佛是耶稣受刑的十字架一般。十字架代表着上帝的爱与救赎,蒙克自幼失去母爱,他渴望得到上帝的爱,像母亲给予他的一样,但他在扭曲的宗教信仰下历尽心理和身体上的折磨,他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救赎,上帝能够带领自己走出童年的阴影,摆脱疾病和死神带给他的痛苦。
画面中三个女性形象各不相同,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呈现出女性的三个不同年龄阶段。蒙克的这种特殊构图,将三个不同阶段的女性形象安排在一幅画面中,看似毫无逻辑,实则别有用心。白衣碎花的少女象征着纯洁与青春,期盼着,向往着,不知和谁一起共跳人生的第一支舞,这是女性的第一阶段,无知少女憧憬着爱情。黑裙妇人历经沧桑,脸上充满岁月的痕迹,嫉妒仇恨,她面向左方,曾经拥有过天真,尝试过爱情,而如今满目疮痍,独自一人,这是女性的第三个阶段。蒙克用三个形象展示女性的一生,这个女性故事也在蒙克笔下向我们道来。
二、生命中的色彩
夜晚,皎洁的月光照射在草地上,人们三五成群,盛装出席海边的舞会。大片平坦的草地绿意盎然,充满生机,是一个适合跳舞的天然舞池。海面平静,好似一面镜子,倒映着圆圆的月亮,相较白天更加静谧,更加梦幻。迎着海,感受海风的轻拂,嗅着大海咸咸的味道,小海浪一波卷着一波,静静的,悄悄的。海天相接,沉沉的夜,好像浓浓的墨抹在画布上,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了。世界安静了,好像都在欣赏草地上的舞会。
位于画面左边的是一位白色碎花裙少女,天真,纯洁。面部红润,表情愉快。双手打开做环抱姿势,似乎有一个隐形的少年与其一同跳舞,她微微转向正在相拥起舞的中间男女,心生羡慕和憧憬。碎花裙少女与鲜花,大概是每个男生心中初恋的模样。少女脚下的一枝花与整体画面格格不入,它卑微地躺着,遭受践踏。那些追逐疾病、疯狂和死亡的人们仍然可以在泥泞的沼泽中繁衍生息。从腐烂的躯体中长出鲜花,在花丛中得到永恒。蒙克就是花丛中的一朵花,一朵昂扬绽放的花。这一枝不起眼的花,正是蒙克努力绽放的生命之花。蒙克的生活是独特而悲伤的,他整天都生活在噩梦、死亡和疾病中,但那生活并没有让蒙克心灰意冷,他认为,如果没有恐惧和疾病,他将永远不能完成他现在所做的一切。
位于画面中间的是一对男女,他们相拥着,伴随着动感的音乐翩翩起舞,沉浸在幸福之中。少妇右手挽着男士的脖子,男士尽全力配合少妇,跳着带有节奏步伐的动人舞蹈。红衣女子便是蒙克的妻子朵拉,她用手挽住蒙克的脖子,蒙克被束缚,被胁迫,仿佛喘不过气一样。他想与朵拉建立一個更加亲密的关系,但由于家族遗传病,他试图推开朵拉,却遭到朵拉拒绝。在这种压迫式的婚姻关系中,蒙克既想抗拒爱情,又对美好爱情十分向往。在矛盾与纠结中,蒙克和朵拉的婚姻走到尽头。他对女人又爱又恨,这通过黑裙妇人来展现,内心充满仇恨和嫉妒的妇人正是蒙克讨厌的女人形象。右侧的老妇人一袭黑裙,面黄肌瘦,气色暗淡,表情阴郁。双手紧握位于身前,并朝向中间正在相拥起舞的男女,流露出一脸的嫉妒和仇恨。
蒙克于1899年创作的《红与白》正是蒙克心中白衣少女和红衣女子的另一幅写照。海边、森林,白衣少女和红衣女子相背而立,蒙克知道白衣的天真、纯洁与红衣的热情不可共存。这似乎也是蒙克心中的白玫瑰和红玫瑰。白衣少女纯洁美好,温柔了岁月,让蒙克心向往之却无法拥有,只能深深地藏在心底,她像白玫瑰一样淡雅,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短暂又美好,如窗前的白月光,蒙克愿意默默守护这种纯净的爱恋。红衣女子热情奔放、吸引众人,惊艳了时光却无法长久,激情只是一瞬间,浓烈又珍贵,痛苦受伤后久不能痊愈,如心口的一道疤,轰轰烈烈只能是曾经拥有,没能珍惜也不再拥有。
《生命之舞》似乎也是一场生与死的舞会。中间起舞的男士正是蒙克自己,此时他与舞伴欣然起舞。看似甜蜜幸福,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男士闭着眼睛,瘦弱,惊恐,与《呐喊》的主人公有相似的面孔。蒙克把对自己形象的刻画与死神合二为一,表明他由之前对死亡的恐惧转变为慢慢正视死亡,克服恐惧。《呐喊》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它奠定了表现主义流派的基础。这幅作品是以画家对现实的体验和强烈直接的表现手法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呐喊》色彩强烈,笔触有力,肆意张扬。在描述创作《呐喊》的动因时,蒙克解释说:“傍晚,我和两三个朋友一起闲逛,就在太阳即将落山的一瞬间,天空像染了鲜血一样赤红,顿时,我感到一阵莫名的忧伤,火烈的深红和凝重的蔚蓝掺杂,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仰望天空。宇宙间一股不可名状的魔力将我心中恐惧力量逼出,我仰天长啸发出一声呐喊。”红、橙、蓝对比色间互相碰撞,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果红色带给我们的感觉是热情、活力,那暗红色则意味着凝重、杀戮和丧失活力;冷色调的蓝色象征着冷静、和平,而蓝色与黑色为邻,则意味着压抑和沉重。常态的世界变得扭曲、虚幻。幽深的海水卷着云翻滚,云渲染着血红的天空咆哮,湍急的海水似乎要吞没扭曲变形的人,瘦骨嶙峋的身体捂住耳朵,瘦小的头颅,巨大的窟窿,发出震颤的尖叫,他看到了什么才会发出如此恐惧的表情,不禁让观者陷入思考。这也与背后两个相伴而行的人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剧了呐喊者的恐惧感。呐喊者极度的痛苦与无际的孤独,给人强烈的不安与恐怖,无限的绝望与压抑。
小小年纪的他过早地感受到了死神的恐怖力量,没有亲人的陪伴,他总是独自一人。一系列的童年经历带给蒙克无限的恐惧、孤独和不安,这始终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
三、扭曲的婚姻枷锁
画面线条扭曲变形,黑衣男子的臀部曲线,红衣女子过长的裙摆,蒙克过分刻画这二人的舞会服饰,另有深意。尤其是红衣女子的长裙将蒙克环绕其中,长长的裙摆束缚蒙克的双脚,仿佛给蒙克戴上无形的脚铐,蒙克只能跟随女子带领,缓缓移动。他好像是红衣女子的木偶舞伴,任人摆布,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有几根无形的线拽动蒙克僵硬的四肢。
蒙克借扭曲的线条一方面暗示自己童年生活灾难重重,生活在疾病和死神的恐慌中。死神像一股恐怖力量,紧紧围绕周围,久久不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表示,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这些童年阴影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成长、青春期发育和择偶观等。一些微妙的事迹会留存在蒙克的潜意识中,如果不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将会成为一生的心理问题。蒙克的童年一直缺少母爱,缺乏安全感,这为以后婚姻中的男女关系埋下隐患,他把爱情建立在母爱之上,他对朵拉的爱情会有一部分的恋母情结。蒙克自幼丧母,父亲的畸形教育会促使蒙克越来越憎恨父亲,更趋于母亲,但母亲这一角色在蒙克的成长经历中几乎空白。所以,当异性的朵拉出现时,蒙克更愿意认为这是一种来自异性的母爱。成年后对爱情的追求似乎更像是在追求亲情,他可以与朵拉长时间恋爱,却不敢把关系更近一步发展,蒙克心理难以接受这种角色的转变。
另一方面蒙克暗讽自己的婚姻并不幸福。蒙克与朵拉相爱四年,第四年朵拉胁迫蒙克结婚,她需要蒙克对四年的感情有一个承诺。家族遗传的结核病相继带走家人的生命,他无法肯定会带给朵拉幸福生活,考虑良久,当蒙克鼓足勇气说出“分手”二字时,朵拉掏出手枪,“砰”的一声,吓坏二人,手枪走火打伤蒙克左手,日后作画调色时,旧伤仍然隐隐作痛,这似乎是婚姻难得圆满的预兆,蒙克见状,妥协结婚。然而两年之后,二人分道扬镳,朵拉离开蒙克,和另一个年轻画家结婚。自此,蒙克对女人又爱又恨,“女人”成为其作品的主题。蒙克以此暗示在男女关系中,男人会受到伤害变得不堪一击,也讽刺自己失败的婚姻,谴责朵拉的背叛。
四、跳起生命的华尔兹
在《生命之舞》中,蒙克与朵拉后方有三对男女翩翩起舞。他们跟随优美欢快的音乐,跳起婉转、曼妙、旋转的舞蹈。月色朦胧,海边慢舞,阿斯伽斯丹村的海边舞会正在举行。三对舞者不约而同地选择起源于西方民间舞蹈——华尔兹。华尔兹也叫圆舞曲,顾名思义,舞者跳舞时需要配合着不停转圈。
华尔兹是一种生命力非常强的舞蹈形式。华尔兹一词大约流行于18世纪,其舞蹈形式在12世纪的农村就开始流行,这是一种自娱的舞蹈。法国大革命后,身体轻盈、飘逸洒脱的华尔兹成为人们自娱舞蹈的主要形式。华尔兹的流行却受到教会和宫廷的反对,他们诋毁、嘲讽华尔兹。但是即使受到阻挠依然阻止不了大众对华尔兹的热爱。阿斯伽斯丹村的人仍旧选择华尔兹,从农村走向城市,搏击正统又回流到阿斯伽斯丹村的舞蹈。左边的一对舞者,女士飘逸的长发随风飞扬,快速旋转让发丝夹杂海水的味道萦绕在男士周围。闭式旋转是华尔兹舞蹈的核心元素,男女双方手臂环绕,封闭的圆形空间将男女舞者融为一体,似为互相环抱。
蒙克作为表现主义美术的核心成员,受到弗洛伊德哲学的影响,反对传统,要求革新。表现主义画家往往注重表现画家的内在情感而忽视人物外在形象的刻画,因此蒙克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抽象、扭曲、变形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画作感受蒙克所传达的惶恐和不安。
五、结语
蒙克不满于资本主义都市文明的传统,他选择在偏僻安静的乡村居住;反感机械文明压制人性,他鼓励释放个性,在海边跳舞,表现精神美,传达人的内在情感。他用画笔描绘生命中一个个渺小的、不停挣扎的人,向我们展示社会中的黑暗面。蒙克的作品中具有极强的艺术语言表现力,同时也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更替,蒙克化身画中人,与红衣舞伴在海边翩翩起舞。历史长河不息,生命之舞不止。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李娜,黄续.名画解码:200幅世界名画欣赏揭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3]吴中,师润鹏.蒙克作品《生命之舞》探析[J].美与时代(中),2019(1):65-66.
[4]戴馥蔚.爱德华·蒙克绘画中的情感表达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5]管华.蒙克绘画艺术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6]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李燕,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潘晓宇,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姜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