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2021-08-11 07:38:52王泽宇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质量区域经济

张 震,王泽宇,李 瑛

(1.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53;2.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3.广东金融学院 金融与投资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推进其发展,必然需要将其逐步分解到不同区域。换而言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组成部分,发展水平优劣直接决定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1]。目前,学术界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探讨相对丰富[2-10],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门研究则相对较少,主要涉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阐释、水平测度、差异分析、影响因素探讨等方面,而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优化、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不多;多数研究成果仅在个别方面初步形成一定观点(测度指标体系设置、主要影响因素等),在其他方面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进一步厘清当前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状况,深入推动我国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为其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着重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水平度量、影响因素、运行机制和相关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归纳分析。

1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

1.1 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的形成

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现在,学术界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持续研究,但无论是研究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都仅仅是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并未涉及社会、文化等相关发展方面的探讨。随着相关现实问题相继出现,学术研究逐渐由经济增长问题开始延展到经济发展问题乃至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所涉方面过多,难以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进行测度,导致相关研究难以全面开展,取而代之的是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探讨。无论是对经济增长质量还是经济发展质量,在研究中也多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代理变量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问题,世界各国提出了不同的发展主题,如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计划、日本“超智慧社会5.0”计划等。对比发现,虽然发展主题各不相同,但最终目的仍是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即综合改善经济发展质量状况。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发展阶段等相关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和会议内容来看(表1),虽然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近期正式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但是相关现实问题已在早期陆续出现。特别是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与提质增效相关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绿色发展、发展动力转换、更新发展模式等问题开始倒逼新发展理念产生。“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协调与稳步推进。

表1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会议及内容

1.2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探讨

当前,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专门研究相对缺乏,仅个别学者进行了初步探讨,相关阐释也仅出现在个别文章的不同部分。现有文献显示,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高质量发展[11];二是根据区域经济本身的属性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义进行界定[1,12]。

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较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如,金培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涉及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变动的状态,它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13];任保平、李禹墨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果[14];马茹、罗晖、王宏伟等则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界定为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矛盾、资源环境瓶颈、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时对未来发展道路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加稳定、更为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15];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高效率、高效益的生产方式,为全社会持续而公平提供高质量产出的经济发展,认为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稳定性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特征,只有同时具备这些特征,彼此间不相冲突,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16];张涛将高质量发展界定为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认为其内涵会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不断丰富[17]。由这些观点可知,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概括为追求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一种形式,不但包括了经济发展的方式、动力和结构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能够达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或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当前,国内多数学者在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探讨时,基本持有与上述一致的观点。

仅个别学者从区域经济本身属性出发,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如,覃成林、张震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一个区域通过构建创新发展动力、更新发展条件和扩大对外开放,形成新型结构,从而显著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及持续性,并实现经济与社会、生态良性互动的发展过程[1];孙久文、苏玺鉴强调区域高质量发展可以被视为区域发展的一种高级状态,其关注的仍然是区域内基本的微观单元,尝试解决这些微观单元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12]。

综合这些论述可知,虽然学术界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认识不同,但是在众多方面却呈现出一致性,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建新发展动力、改善产业结构、深化对外开放、缩小发展差距、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

2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容和水平度量

2.1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容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涵盖内容上既要体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般性,又要凸显区域经济发展本身的特性。目前,学术界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容的讨论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直接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二是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容直接套用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三是根据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身特有属性分析其涵盖的内容。就现有研究成果而言,多数学者采用了前两种方式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容进行分析。如,王群勇、陆凤芝以全要素生产率 (TFP)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理变量,研究环境规制能否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18];孙豪、桂河清、杨冬以新发展理念为基础,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对我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19]。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根据区域本身属性对其内容进行了专门分析。如,覃成林、张震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及持续性,实现经济与社会、生态良性互动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容进行了分析[1];孙久文、苏玺鉴则尝试从解决区域内微观单元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出发,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12]。尽管如此,关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容的讨论,已然涉及到了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速度和水平、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2.2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度量

关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尽管学术界根据区域尺度差异设置了不同指标体系,但是仍未超越新发展理念的范畴,也缺少与一般意义上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相比的特殊性。如,李金昌、史龙梅、徐霭婷以全国为研究对象,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两个方面,构建了涵盖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和谐等5个部分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4];覃成林、张震从经济发展动力、新型产业结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开放性、经济发展协调性、绿色发展、经济发展共享性7个维度对我国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1];刘丽霞、孙春花从不平衡、不充分程度、资源消耗率、新动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美好生活等方面对我国西部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20];赵儒煜、常忠利通过经济效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6个维度对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大经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展开了评价[21];宋冬林、邱赛男、范欣从经济创造力、社会支撑力、制度保障力和环境承载力4个方面对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22];孙久文、蒋治则从经济增长、产业实力、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绿色发展5个方面分析了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问题[23]。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在评价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设置方面,学者多聚焦在经济活力、创新效率、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经济效益、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维度。

3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3.1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影响因素也随之出现不同变化。从现有成果来看,目前学术界主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基础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即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为基础展开研究。如,夏春玉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协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多维度协同发展,表现为质量更好、结构更优、效率更高、分配更公平,因此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来分析全国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24]。也有学者从其他方面来分析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同因素。如,魏敏、李书昊着重以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配置高效、市场机制完善、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协调共享、产品服务优质、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成果惠民10个方面为基础来分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25]。与之不同的是,张侠、许启发则从经济动力、效率创新、绿色发展、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等方面展开分析[26];孙慧、原伟鹏认为在经济长期发展中,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互为因果关系,短期内经济韧性单向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强调经济韧性在助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口集聚、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地方政府合作竞争均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西部优势资源对于经济发展显露出一定的“资源诅咒”效应[27];高志刚、张毅通过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差距显著地阻碍了我国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不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之下,区域经济差距对西部省(区、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向影响存在着异质性,大体呈现“V”型趋势变动[28]。

综合来看,无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基础从5个方向进行研究,还是依据不同尺度的区域进行具体阐释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基本都涉及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区域差异、经济韧性等。

3.2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

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仅个别学者对此展开了初步探讨。如,金碚强调以创新思维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重从产业、环境、土地、动能和民生等方面出发,务实发展经济,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9];刘国斌、宋瑾泽从科技创新、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制度供给4个维度阐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结合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剖析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旨在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实现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30];董文良、邓珊、王心磊认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价值,激活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机制[31];陆军、毛文峰认为,城市网络外部性通过打破物理空间分割、重塑和强化区域经济联系、注重市场驱动逻辑等方面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是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32];李华军强调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实质是围绕如何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结构性失衡、发展动力不足这3个核心问题而嵌入在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动态交互关系[33];潘雅茹与罗良文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基础设施投资能够直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可以通过影响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34];师博认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完善数字发展的产业体系、优化数字发展环境、构筑数字治理体系的路径,驱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35]。

综合这些关于推动不同尺度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学者较多强调通过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个别学者从基础设施投资、数字经济、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参与和政府制度供给等方面来研究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尽管如此,现有文献也仅是在这些方向的初步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化。

4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与措施

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学术界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较少,仅有个别学者提出了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36]、优化区域经济布局[37-39]、进行动力转型[1,40,41]等。尽管也有学者对我国东北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21,23],但所提出的发展对策偏于“全面”,没有显示出差异性。

从全国尺度研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来看,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转换经济发展动力[42-44]、提高经济发展效率[8,45]、建立高质量发展体系[3,5,14]、促进产业升级[6,42]、创新体制机制[2,10]等。除了上述观点以外,也有学者持有其他不同的看法。如,胡鞍钢、谢宜泽、任皓主张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引领,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合力作为战略布局[46];侯为民强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强化创新发展理念,构筑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重视塑造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47];张俊山则进一步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技术基础、部门功能和比例、国家和政府作用、振兴农业基础及转变消费方式等多方面做出努力[48]。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就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从引导各级政府和企业摆脱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加强产业质量支撑体系建设,主动塑造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环境,加快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密切防范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改革攻坚等8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释[16]。

5 结论与展望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新的实践活动才刚刚开始,学术界对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加。当前,与之相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①理论方面,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初步探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个别方面(研究内容、基本概念等)也基本取得共识。②实证方面,利用数量模型与相关工具软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及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总体而言,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实证测度偏多,虽然不乏对产生背景、研究对象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探讨,但是未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与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也缺少关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讨和异质性分析。

鉴于此,“十四五”时期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应注重以下方面:①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侧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由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对象、研究区域范围、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等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指导理论和研究成果的适用对象也不同。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学科基础理论来构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学、质量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规划学等),逐渐形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理论,另一方面则需要不断丰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容。现有研究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影响因素、运行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都有涉及,然而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一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性等方面的研究依然较为匮乏,需要在后续研究中逐步丰富和完善。②逐步深化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和机制的研究。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层次与类型复杂多样,区域之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必然不一致,仅仅从宏观方面笼统探讨如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必将大幅度下降。已有成果忽略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研究,导致相应的发展路径研究薄弱,进而能够针对性地指导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稳健发展的策略相对较少。在运行机制方面,虽然个别学者进行了分析,仍然也仅属于初步探讨。面对新时期不同区域现实发展状况,无论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广度方面,还是深度方面都难以满足当下的发展需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发展阶段我国不同类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必然存在一定差异性,这将倒逼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在未来的进一步深入。③适应新发展格局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十四五”时期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需要顺势而为地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从而尽快实现本身的稳步提升。因此,新时期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被倒逼出新的要求: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区域新发展格局;构建以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区域新发展格局;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为支撑的区域新发展格局。除此之外,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综合考虑如何适应并提升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高质量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