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伟,李文一,李云飞,路红波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专业群建设是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校错位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作为职教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学者都对专业群内涵、特色专业群建设、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但是,关于农业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特别是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研究手段构建农业高职院校专业群格局还未有报道。因此,本文以乡村全面振兴为视角,从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内涵以及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支撑要素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农业高职院校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全面阐述。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没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没有一大批引领农业现代化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没有数以亿计的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也不可能实现。因此,在我国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即将开启“十四五”新的伟大征程之际,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呼唤着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农民。涉农院校特别是农业类高职院校,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因此,农业高职院校适应农事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与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链就变得尤为重要和势在必行。作为农业高职院校,只有全方位投身于乡村振兴,在培养人才中深化体制机制和“三教”改革,才能在服务“三农”中实现自身价值。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产业化、机械化、智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幅提升,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物联网+农业催生智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加速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初具雏形,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成就。伴随着“十四五”的到来,现代农业产业加速转型升级,高职院校特别是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及时动态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智能化相适应的,与现代农业种养加、产供销全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链和人才链。
2019年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教育部、财政部正在实施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院校和专业群。由此可见,特色发展不仅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是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殷切期盼。而高职院校是否具有办学特色的关键在于专业群,即专业群的特色、品牌彰显和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农业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群生态系统也是实现院校之间错位发展,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客观要求。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质流动、能量流动、物种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一个复合体。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的重点特色专业为核心,若干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专业集合[2]。
专业群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不同专业群之间,专业群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各种资源的交换和传递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间范围内,不同的专业群之间,专业群与农业高职院校之间,以及专业群与政府、社会、农业行业企业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交换而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并形成集专业群学校小生态和专业群社会大生态于一体的有机复合整体。
1.专业群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因子。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专业群生态因子是指对专业群有影响和作用的各种因子。分为非专业群因子和专业群因子。非专业群因子主要包括专业群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影响和制约专业群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如国家的方针政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社会舆论氛围、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的管理水平、治理能力、制度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等方面。
专业群因子又分为同种专业群和异种专业群。同种专业群形成群内专业之间的关系,异种专业群形成群间不同专业群之间的关系。非专业群因子与专业群之间形成了学校小生态和社会大生态两个系统。
2.专业群的外结构——社会生态大系统
农业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国家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紧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智能化,形成专业群社会大生态系统。
按照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具体要求,适应农业产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新业态以及对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遵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农业装备应用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六大专业群。形成专业群与产业群紧密对接,供需双侧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的专业群新生态(见图1)。
图1 农业高职院校专业群结构布局图
3.专业群的内结构——学校生态小系统
农业高职院校与专业群之间形成了专业群学校小生态。在农业高职学校专业群小生态系统中,以“课程链”为载体,在不同专业群之间形成了的四个“课程级”的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见图2)。
图2 农业高职院校专业群四级“课程链”
1.自我调节——平衡开放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专业群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系统内的社会经济环境要素和专业群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能量、物质、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的时间内趋于相等,专业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专业群生态系统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进行自我调节而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
2.协同进化——竞争共生
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适应性的改变会导致另一个物种适应性的相对改变,反之亦然,是一个相互进化的过程。国外学者则将协同进化定义为与进化具有同样的逻辑结构(元素和关系),但另外包括了两个或者更多生物种群,他们彼此紧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一种彼此间强烈的选择力。
根据农业高职院校专业群生态系统的结构分解,其专业群之间的协同进化主要特征为竞争和共生。首先,不同专业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因为毕竟一个学校的资源有限,专业群为了能够得到更好发展,获取更多支持,专业群之间必然会相互竞争和彼此排斥。其次,农业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群之间还存在着共生关系。共生是两个物种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双方共同获利双方共赢。由于农业高职院校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链,不同专业群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逻辑关系,加之现代农村发展的一二三产融合,使得农业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群之间彼此依赖,相互配合,互相合作,共同生长。
按照“一群、二专、三方向”的原则,进行农业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一年级,突出专业群属性,淡化专业界限,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强调人才培养的宽基础和共性;二年级时,分专业进行培养,以模块化专业课为主,强调人才培养的独立性;三年级,按照专业方向培养和顶岗实习,校内以专业综合实训为主,校外按照专业方向进入相关的企业实习,强调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就业的针对性。实现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位一体,建立三方联动机制。
构建“基础+平台+模块+拓展”的专业群课程体系[3-4]。“基础”课程由公共课程组成,“平台”课程由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模块”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拓展”课程由专业选修课程组成。通过此构建模式,课程体系能够实现“底层的专业平台课程共享,中层的专业模块课程分立,高层的拓展课程互选”,以保障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此外,农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是给予专业群带头人合理地位,确保专业群带头人作用的充分发挥。二是以专业群为单元打造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实现专业教师的分工与合作[5]。三是在师资队伍组织结构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院-系-教研室的组织形式,取而代之以院-专业群-项目组(课程组、项目组、科研组、社会服务组)等多种灵活的组织形式,不仅可以有效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的专长,而且还可以实现专业群建设的协同效应,有效避免某一专业因过分强调自身利益而导致本位主义。
农业高职院校以专业群为单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应按照“产业链、能源链、产品链”相连接,“一体化、机械化、智能化、共享性”为标准,以“为农业提供生产模式、为农民提供生活模式、为农村提供发展模式”为理念,加强和改善专业群实验、实训条件,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和机制创新,提升专业群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具体建设路径应紧紧围绕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发挥专业群特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集实践教学、技术展示、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培训基地。重点打造农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装备等实训培训基地。
科学合理组群是前提和基础[6]。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就是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和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智能化“三化同步”而形成的与现代农村和农业产业紧密对接、高度匹配的专业群生态系统。因此,每一个专业群都应该由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若干个专业组成。共建共享是协调专业群内部不同专业的关键。无论是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还是实训条件、实习企业、就业岗位等都应该具有最大的交集和公约数。
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共生,因此协调不同专业群之间的关系,使之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与其它院校不同,每个专业群在系统中都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产业链由不同的环节构成一样,缺一不可。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考虑各个专业群的发展,根据学院的办学基础和底蕴,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到农业或涉农专业群建设既有重点突出又有统筹兼顾,实现专业群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专业群能否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优势,除了组群逻辑科学合理之外,关键因素就是学校层面要基于专业群进行教学单位的重新划分,即学校原有的行政教学单位要按照专业群的设置重新调整,最终要实现以群建系或以群建院,从而达到专业群的建设、教学改革和发展与院系行政管理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合二为一的目的。此外,学校应按照专业群的划分,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随之配套的制度体系。
学校小生态与社会大环境之间构成了一个大生态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只有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交换、传递顺畅有序,才能给专业群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开放是前提,高职院校作为一种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宗旨的类型教育,本身就是跨界的教育,必须与政府、行业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此外,创新是关键,只有通过实践不断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够给专业群的发展提供渊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实现专业群学校小生态与专业群社会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