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培
何尊铭文印证了史料文献中关于周初营建成周这件大事的记载,意义非同一般。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铭文中,第一次出现“中国”这个词。
当时的“中国”是指地处西周王朝疆域中心的城池,也就是今天的洛阳一带,与今天“中国”的含义大相径庭。当时把成周称为“中国”的原因,应该是洛阳地处周原和殷墟中间。周武王会诸侯于孟津,也离此地不远。
“中国”一词,在随后的历史中不断出现,但含义不尽相同。比如在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8 号墓发现一处合葬,其中一具尸体的右臂上绑着一个色彩鲜艳的织锦。经专家考证,这件织锦来自蜀郡(今四川成都),制作时间为汉晋,现藏于新疆博物院。织锦色彩绚烂,文字激扬,纹样诡秘,意蕴神奇。上面所绣文字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中的“中国”则是指中原王朝。
“中国”一词正式成为我们国家的名称是在官方文件《中俄尼布楚条约》上出现,从此“中国”作为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的名称延续至今。算起来,从在何尊上出现至今,“中国”这个名称已经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的“中”为会意字,为飘扬在城池中央的旗帜。现在中国邮政的标识设计原型就是取材于这一时期的金文。
金文的“中”字还有另外一个写法,就是飘扬的旗帜。“或”是“国”的最初写法,意思是有军队守卫的城邦,这也是“国”最早的含义。
“国”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周穆王时期的彔卣铭文上。外面的“囗”(wéi 音),表示城墙。战国时期,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此时的“国”已经是指整
在何尊以前,“德”是作为人名使用,尚不具备行为规范的含义。武王伐商,是一次政权的更迭,更是一次人道主义的胜利,中国从商的野蛮转变为西周的开化。武王驾崩之时成王年幼,周公辅政,开创了近三千年礼制的先河。同时周公还以高尚品德著称,此时的“德”开始具备行为规范的含义。在何尊铭文上第一次出现了有心之“德”,并且强调了“龚德裕天”。同是在周成王时期的德鼎,作器者“德”的名字还是无心之“德”。可以说,何尊铭文,标志着中国以德修身、以德治国理念的开始。
小链接:鼎、尊与彝
鼎,本是古代的烹饪食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后来变为统治阶级政治权利的重要象征,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礼器,被视为镇国之宝和传国之宝,也是“明贵贱,别上下”等级制的标志。
尊,今又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春秋后期已经少见,为青铜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商周至战国时期,彝是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其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盖。
西周早期金文中,称周文王为“玟王”,周武王为“珷王”,到了西周中期,则是“文王”和“武王”,不再有“王”偏旁了。何尊的铭文行文,还只是竖成列,横并不能成行。墙盘的铭文行文就成了规整的竖成列、横成行,更具美感,也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于铭文的重视和书法的进步。
何尊铭文中的“隹王五祀”和“四月丙戌”,体现了准确的日期。如果武王伐商是公元前1046年,那么何尊的铸造日期就是公元前1037年4月23日之后的某一天。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文字所能传达的信息远胜其他载体。因此,许多青铜器仅仅因为有铭文就成了重器,比如名扬天下的毛公鼎等。何尊铭文的意义无需多言,然而何尊的珍贵不止于此。
释读铭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颇有难度。青铜器给人直观的感受不是来自铭文,主要还是器物本身。比如一个铭文也没有的四羊方尊,在中国却是妇孺皆知的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