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与针灸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及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比较

2021-08-11 06:42吴亚铭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3期
关键词:肩痛上肢气血

吴亚铭

(靖江中医院针灸科,江苏靖江 214500)

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多集中在脑卒中后2~4 周时间段内发病,此病症患者以偏瘫侧的肩部疼痛、麻木以及烧灼疼痛为主要表现,且伴有肩部活动受限,对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及康复进程产生极大影响[1]。 患者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其关节畸形或半脱位等严重疾病的发生,导致肢体康复较慢。 现阶段西医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以类固醇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治疗,并辅助康复训练,临床疗效并不理想[2]。随着近年来中医技术的持续发展及临床推广,针灸推拿通过局部循经取穴发挥作用,有利于促进气血运行,加快恢复进程,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可取得显著效果[3]。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9 年 1 月—2021 年 1月接收的100 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 探讨针灸推拿治疗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优势。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共计100 例。纳入标准:均经MRI、CT 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后肩痛[4];年龄介于 36~79 岁;患者意识清晰,且具备语言沟通及理解能力;依从性较佳。排除标准:发病前因关节疾病所诱发的运动障碍及丘脑病变引发的疼痛者;罹患上肢骨关节疾病者或严重的重要脏器疾病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难以配合治疗者;配合度较差者或拒绝参与此项研究者。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 对照组中,男 29 例,女 21 例;年龄36~78 岁,平均年龄(58.81±15.79)岁;脑出血 36 例,脑梗死 14 例;肩痛时间 6 d~9 个月,平均(79.81±10.39)d。 观察组中,男 28 例,女 22 例;年龄 38~79岁,平均年龄(58.97±15.95)岁;脑出血 35 例,脑梗死15 例;肩痛时间 8 d~9 个月,平均(79.98±10.42)d。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单一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均采用推拿联合针灸治疗。 具体如下:

1.2.1 推拿疗法

分别选用理、拿、揉、推等不同推拿方法对患者患侧上肢进行往返施术, 首先以一指禅对患处进行操作,再对穴位进行准确针刺,并与肩关节后伸、内收、外展等扳法及肩关节摇法等方式相结合,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在治疗期间根据患者实际反应情况,可适当扩大被动手法的活动范围,可采用擦法透热针对患者疼痛部位进行操作,对上肢进行搓抖后,完成治疗。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20~30 min, 每日操作1 次即可,每周共计操作5 次,4 周为1 个疗程。

1.2.2 针灸疗法

取0.25 mm×40.00 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于患者患侧合谷、中渚、外关、曲池、肩贞、肩前、肩髃、阿是等穴位进针。 得气后采用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SDZ-II 型,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020号)对穴位进行交替疏密波电刺激,相关参数设定:电针输出的直流分量按照≤100 mV 进行设定; 电针脉冲宽度:按照0.2~1 ms 进行设定;电针工作频率:设定为 2、10、100 Hz,循环可选;电针脉冲幅度:按照≤150 Vp 进行设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刺激量调整根据患者耐受度,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30 min,操作 1 次/d,每周共计操作 5 次,4 周为 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1.3.1 疼痛程度

两组治疗前后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由患者根据自己患侧肩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于10 cm的直尺上进行相应标记。 0 分表示无痛;疼痛症状较轻则计为 0~3 分;疼痛症状较强则计为 4~6 分;疼痛症状十分强烈,难以耐受则计为7~10 分。

1.3.2 上肢功能恢复效果

两组治疗前后, 通过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价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共6 大项,18 小项,观察项目无法进行则计为0 分;仅有部分完成则计为1 分;全部完成则计为2 分。 总分为36 分,FMA 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越佳。

1.3.3 生活质量情况

两组治疗前后通过改良Barthel 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对两组进食、洗澡、穿衣、上下楼梯等共计10 项进行评价,满分100 分,分值越高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 VAS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VAS 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 VAS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 VAS 评分对比[(),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t 值 P 值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8.42±0.45 8.45±0.47 0.060 0.952 2.07±0.28 2.42±0.36 3.837 0.000 12.875 50.926 0.000 0.000

2.2 两组 FMA、MBI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FMA、MBI 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FMA、MBI 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 FMA、MBI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 FMA、MBI 评分对比(,分)

组别FM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MB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24.02±8.79 24.13±8.75 0.044 0.964 44.62±12.34 35.97±10.92 2.624 0.011 42.11±9.36 43.14±8.11 0.415 0.679 58.14±8.57 52.72±5.63 2.642 0.011

3 讨 论

迄今为止,现代临床医学对于脑卒中肩痛的病因病机尚无明确统一定论,大多认为患者发病与年龄因素、周围神经损伤、粘连性关节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肌痉挛以及解剖等相关因素存在密切关联[5-7]。随着患者病情加重,将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相关研究指出[8-9],脑卒中后肩痛是因气血凝滞及外邪入侵而导致经络受阻, 进而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 现阶段针对此类疾病以物理治疗及保护性措施为主。而最为常见的是体位、物理及运动疗法等。 常规康复治疗以患者的肢体锻炼为主,对肩关节半脱位及韧带损伤具有积极预防作用[10]。

中医认为,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受到气血逆乱因素的影响,导致气血正常运行受阻,气血瘀滞,经气经脉不通畅、关节痹阻,以上因素均可导致肢体正常活动受到影响[11-13]。 该次研究中,针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主要通过针灸推拿方式循经取穴,可达到局部经气通畅的治疗目的,对气血运行恢复具有推动作用,从而实现阴阳平衡和调和气血的功效。 该次研究中,发现相较于单一推拿疗法,予以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进行针灸推拿治疗可强化整体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后VAS 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低,而FMA、MBI 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更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临床应用针灸推拿疗法对患者的疼痛症状及运动障碍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有助于疏通患者气血,有效减轻其疼痛症状,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进而提升其预后生活质量。 此与陈文泽等[11]研究结论具有高度一致性。

综上所述,对临床罹患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实施针灸推拿疗法,可缓解其疼痛感,积极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有效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该研究对临床更加高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和改善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但仍有不足之处,需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样本较多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对其临床实践价值加以验证。

猜你喜欢
肩痛上肢气血
肌张力增高在卒中后肩痛中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搓手”可充盈气血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