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挑战与应对

2021-08-10 03:56李家成
中国德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观校长挑战

学校看似一个独立而专业的机构,但本质上是个开放系统,与外部世界保持着一天也不能中断的互动;在其中,社区就是离学校最近的、也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比较陌生的一个系统。学校往往就在社区中,师生就生活在社区中,教育也需要联系、反哺社区发展,但这两个系统因为主管部门不同、工作内容和方式差别大,往往没有多少交集。

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二者之间的合作势在必行,且其挑战性可能远大于家校合作。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是追求学校教育更主动地将社区资源融入教育过程之中,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多方面形成体现开放系统特征的新学校精神与形态;也要求学校通过人的培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校文化的影响,反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发展。

这无疑需要社区工作者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也需要多层面的系统继承。对于学校校长和教师来说,意识到挑战,并主动在迎接挑战中促成学校与社区合作,是当务之急。

挑战之一,在于教育观的更新。当校长和教师固守原有的教育观,依然将课堂、校园里的教育视为教育的全部时,是无法理解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必要性的,也意味着尚未形成终身教育观,自然无法理解“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独特意蕴和重大价值。而一旦校长和教师有了家校合作的基础,则更容易理解学生发展与其真实、丰富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更能体会教育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具体表达形态,也更能认同家校社协同的教育意义。因此,形成合理的学生发展观、教育目的观、教育过程与方法观、教育评价观,既是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前提,也是结果。而突破自己原有的认识局限,意识到自己原有教育观的局限性,本身就是艰难的,却又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

挑战之二,在于学校教育方式的更新。在学校与社区合作过程中,需要将来自社区治理中的真实问题融入教育内容与过程中,充实、发展现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促成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工作的综合融通,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很可能就直接在社区中,由此更充分地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社区中的老人、社区工作者,同样可能会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家长一样,成为学校治理的新主体、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合作者;对于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还会有来自社区的意见,评价的内容就是学校对于社区发展的贡献、对于社区居民教育的贡献。这一系列的新教育方式,将挑战校长和教師的工作方式,不可能再将教育教学限定在学校空间与时间内,而需要真正面对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并呈现和发展校长与教师的专业性。

挑战之三,在于新合作方式的建立。学校与社区有着各自的工作要求,也都在各自领域内开展专业工作、发展专业交往、接受专业评价。而合作则要求双方必须保持人员上的接触,通过日常的沟通交往,形成合作的情感基础与工作基础;要求双方就各自的工作进行有质量的互动,形成互相支持的状态,建立共同决策的机制;更要求双方在具体实践中有实质性的合作,促成共建共享,实现互惠共生。这样的合作方式,要求校长和教师保持对对方的尊重与理解,形成协商共治的制度和文化,积累解决问题、创新发展的新经验。这都超越了原有的基于校园的学校工作方式,也会因为社区工作者个性、工作风格的差异性,而带来合作的多样形态和复杂过程。

挑战之四,在于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发展。校长与教师往往非常熟悉课程与教材,且擅长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学校内部管理,在学校教育系统内接受培训、保持专业发展状态。但是,与社区的合作,则要求校长与教师必须熟悉社区治理的内容与方法,必须熟知本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必须清晰社区工作者当前的工作目标与内容,必须学习如何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当然,校长和教师还需要区分“社区”和“社会”的差别,要对“社区”的内涵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更为熟悉。这都要求校长和教师在自己可能并不熟悉、并不内行的领域中,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中,保持学习和发展状态。这一定是有挑战性的,尽管极少会有校长、教师反对终身学习,但在学校与社区合作中的学习,具有明显的陌生度,需要校长和教师将城乡社区治理作为新的学习内容,并在不放弃自己的专业性、自觉支持社区工作者对学校系统的学习的基础上,寻找到合作中各自的特点与共通点,发现更多学习的生长点。

上述挑战,会带给校长和教师新的压力,甚至受挫感,但学校与社区合作势在必行。

在当前中国学校和社区发展实践中,也不乏先行者在探索,也正在积累一系列的新经验。以我们联合全国各地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等开展的寒暑假研究为例,更多企事业单位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开放学习资源,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社区直接与学校合作,开展假期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动,并在开学初通过学校予以多样的评价;中小学教师在参与学生、家长和社区组织的活动中,熟悉了各类社区建设活动,并将之转化为自己新学期教育教学的资源,甚至还可以促成中小学与老年大学、图书馆、博物馆之间更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将协同育人融汇到更长时段的教育工作中,共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微观基础。更多校长、教师的创造性努力,将形成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新基础,并将与国家促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与政策及不断深入的理论研究相结合,形成教育发展的新力量、新格局。

总之,学校与社区合作是大势所趋,需要校长和教师在迎接新挑战中实现自我更新,在融入新的教育系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的自我更新。这尽管充满艰辛,但也充满感召力。

【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教育观校长挑战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教育观形成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