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维
为了摸清住宅建设的家底,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曾启动了一项关于居住满意度的调查。
据课题组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时间跨度最长、调查居住类型最多的一次关于居住满意度的调查。”
日前,这项调查的成果—住建部课题《绿色宜居住区质量和建筑品质居住满意度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公司总裁、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孙英谈及调查的重要意义,“除了系统总结我国住房建设的发展情况,发现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调研目的是探寻我国老旧小区和既有住宅改造,以及绿色住区和宜居住宅建设的发展路径”。
公园绿地等增多,住宅外观和形象改善、开放性空间和运动场地增加,便利店、快递等便民生活设施增加……
2000年后,我国住宅满意度获得极大提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住房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从1978年的6.7平方米,增长到了2019年的39.8平方米,增长了4.9倍。
在数量提升的同时,群众的居住满意度也在提升。“调研数据显示,群众的平均居住满意度达到70.05%,特别是2011年之后的居住满意度达到了79%。”孙英说。
与此同时,住宅质量和品质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住房建设还存在高环境负荷下的低质量供给的问题。
在家庭装修中,卫生间往往是砸钱最多的部分。然而,就是这种贴金抹银式的装修,恰恰缺少一个简单的扶手。
卫生间地面比较湿滑,由于缺少扶手,从浴缸里出来的老年人经常出现滑倒事故。
通过这样一个小的视角,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东卫提醒,老龄化社会到来,而老年人居家服务设施、照料设施依然存在短板,“距离群众高质量需求,我国住房供给质量方面依然存在差距”。
上世纪90年代,北京的住宅卫生间面积过小,不能满足住户的洗浴需求。为了洗浴,住户在阳台上安装了一个淋浴头。调研中,孙英看到这样一张图片,这让她感到很震惊。
事实上,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很多城市老旧小区水电气路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已达到使用年限或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排水设施、无障碍、消防、安防等设施不足,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跟不上。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
谈及2000年以前的住宅,孙英说,由于当时比较追求容积率,更多采用小面宽、大进深的户型,很多住房的采光普遍不好,小区地面上杂乱无序,而且设施破损非常严重。
“在今后老旧小区的改造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复。”她强调。
“宜居不等于面积,而是功能和环境的提升。”谈及对宜居的理解,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宜明说。
既展示了群众满意的一面,报告也暴露出群众居住不满意的一面。
“不满意的那一面,恰是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陈宜明说,“例如,房间的功能布局、智能化配置、储物、干湿分离、渗漏等,以及住区周围环境、交通、绿化等方面。只有这些问题解决掉,群众的居住满意度才能提升,才能真正实现宜居。”
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作为碳排放大户,建筑业一直存在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等问题。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46.5%、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达到51.3%。
“其中,住宅的建筑面积在总的建筑面积之中占60%~70%,因此,住宅的减碳脱碳是我国能否实现双碳目标非常重要的领域。”孙英说。
历经数十年高速发展,我国房地产业正在由规模化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在刘卫东看来,双碳背景下,住宅建设实现低耗能目标,首要任务是得从建筑寿命、运维能源、建设质量、性能品质4个方面着力。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陈宜明认为,在住宅领域应做到5个结合,即把城市节能和乡村用能结合起来、节约化石能源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技术节能和行为节能结合起来、建造节能和使用节能结合起来、建筑本体技术措施和新产品应用结合起来。
“绿色不是绿化,绿色是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个深刻的变革。”刘卫东说,“绿色首先要低碳、要减排,不然这个绿色就没了。如果要做到真正的綠色,从房子本体的节能、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物业管理,都应该做相应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