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优质课堂呈现的三种意识

2021-08-10 10:22黄锁伟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舒曼逻辑欧洲

黄锁伟

优质课堂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美好期盼,也是教师们持续关注的多元动态话题。前不久某地市围绕人民版《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进行优质课评比,期间参赛老师酣畅淋漓的诠释,在呈现优质课堂的同时也留存了诸多有价值的教学思索空间。笔者是旁观者亦是融入者,结合听课感受,以该课为例谈达成优质课堂所需的三种意识:融合意识、问题意识、现实意识。

一、立意统摄:课魂引领下的融合意识

课魂,是指教学立意。融合意识,是指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课魂引领下,整合教学资源,打通教学逻辑,即理顺教材知识逻辑、历史发展逻辑、学生认知逻辑,帮助学生建构和理解历史。

1.复原教学逻辑:第一,参赛教师对于教材知识逻辑的处理,不约而同地采用简单的线性逻辑,即开篇问有哪些力量?然后逐一细讲,最后表格总结。虽层层分解但历史的知识点略显琐碎。就教学的谋篇布局来说,整堂课下来,缺乏一个统率一课的中心,即课魂。课魂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课魂有否、准确与否关系着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也体现着育人的价值。教师教学智慧的关键应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好课魂。第二,参赛教师都是并列推进四股新兴力量的教学,未能把四股新兴的力量先后崛起的内在推动性揭示出来,历史逻辑演绎单一,学生学习碎片化,思维被断层。教科书的编写逻辑反映了编者本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所呈现的历史知识逻辑是静态的、不完满的,并不完全适应历史教学过程的动态需求。理解、把握教科书内容是认识历史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历史客体。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整合、调整教科书内容,以符合史学逻辑,顺应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

2.理顺课题逻辑:《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由“欧洲人的欧洲”、“迅速兴起的日本”、“东方巨龙的腾飞”及“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四部分内容组成。从教材的知识逻辑来说,该课呈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新兴力量,即发达国家内部的新兴力量(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和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力量(中国腾飞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说,这四股新兴力量代表着在两极格局下,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力量,是并列的关系。但四股力量崛起有先后,其间有内在推动性,即在两级格局下,崛起的西欧和日本,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使美国在美苏对抗中不得不把其考量为对手,并调整策略,寻找新的市场,从而成为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之一。中美关系的改善又推动了中国70年代外交的突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壮大了亚非拉在国际舞台上的力量,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同时中国70年代外交的突破为后来中国的发展打破外交困局,利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腾飞。

3.求索融合之道:从历史发展逻辑出发,架构一座通贯四种新兴力量的桥梁——“中国70年代外交突破”(理由见上面分析)。这个知识属于专题五的知识,属于旧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因此本课的课魂可确定为:依托旧知识,理解新知识;通过建构新知识,加深理解旧知识。即结合国际大背景,分析中国70年代外交突破的原因,认识多极化趋势的产生。具体设计如下:

以中国70年代外交突破为切入口,先用聚光镜看中国,然后镜头转一圈发散到周边,最后拉一个长镜头,图穷匕见看全局。步骤如下表。

以历史内在发生的逻辑整合这些力量,易于学生一叶知秋。同时以旧知导入,符合教学规律,也能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思维,不易冷场。在此立意统领下,教材知识、历史发展、学生认知三方逻辑被贯通,历史课堂的魅力与张力得以显现。

二、环节统筹:思维调拨下的问题意识

中国古语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问题是教师教学开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逻辑演绎的思维骨架。教学中教师应统筹问题,架构环节,激发学生思维,培育学生问题意识,达到历史教学目的。

1.复原突兀问题

讲述新兴力量崛起的影响时,某老师突兀的抛出“你如何看待中国威胁论?”,结果是学生因缺乏语境而不知所云,思维得不到发散。问题流于形式、远离情境、忽视情感、缺乏逻辑会使教学陷入尴尬。杜威曾说过:“在很大程度上,教学的艺术在于使新问题的难度大到能激励思考,小到自然注意到的新奇因素能引起疑惑,能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获得一些启发点,并从中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作为教师应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设置问题的出发点,发力赋能于问题,用情感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制造问题。

2.赋能问题推进

⑴接榫思维连贯。将上述教师的突兀性问题做如下调整,是否另有效果?即设问:新兴力量的崛起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果真带来和平吗?——你又如何看待接下来的现象“中国威胁论”?——中国是如何崛起的,有什么特点?——中日崛起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至少学生思维是连贯的,思绪也被调动起来,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新兴力量的崛起形式多样同时又具有统一性。

⑵拓荒思维去盲。欧洲的一体化历程是经济一体化带动政治一体化,这过程并非一马平川。在经济一体化的历程中,学生就有疑惑:为什么作为欧洲经济大国的英国直到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这块内容书本无任何背景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是需要拓荒的地方。究其原因既有英国传统的岛国外交因素,也有1958年法国戴高乐上台后的阻拦。戴高乐于1963年和1967年两次否决英国申请入欧。为什么阻挠?戴高乐认为英国扮演了美国特洛伊木马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害怕英国在共同市场的存在会减弱他及法国的重要性。可见历史上的戴高乐对于欧洲的统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支持欧洲统一的,另一方面,也阻礙了欧洲统一的发展机会,直到其下台后欧洲的政治统一才有所新的发展。若我们老师能在这方面启迪学生,可使学生感知欧洲联合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曲折。

⑶加速思维推进。某参赛老师在讲述欧洲联合的原因时,不是大堆材料堆砌下的平铺直叙,而是设计了一组层层推进的问题链。如昔日欧洲在世界是什么样的地位?——二战后发什么了变化?——从冲击到再次崛起,有利的国际因素是什么?——能否继续这一因素?为什么?——曾经通过什么方式成为政治经济中心的?能否继续用?——不能,那该如何?——欧洲联合有怎样的基础?——有这样的基础一定可以吗?欧洲联合最大障碍是什么?如此学生被带进了思维加速度的知识海洋里,思维推进的过程,也是问题意识培育的过程。

三、旨归统向:理解启迪下的现实意识

“历史最重要的作用是理解、解释、服务‘现在。”[1]“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服务现在人生乃历史教育要务。”[2]“教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能力‘利用历史来解释现在的问题。”[3]可见,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审视历史,审辨当下,关照现实中的人和社会。

1.今人眼光:某参赛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两极格局下的新兴力量是如何崛起?”,突出“崛起”是多方面的综合国力体现,便通过中国的高铁、孔子学院、神州号载人航天等史料加以解读和分析。如此,且不说高铁、孔子学院等事物在当时两极格局下还未产生,值得商榷的是:何谓新兴力量?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称得上新兴的力量?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都要一一具备吗?历史具有双重作用,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增加掌握现在社会的能力。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但以今释古,不能牵强附会。

2. 审视历史:新兴力量。新兴力量这一术语在20世纪60年代已出现,但到21世纪的今天已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新兴力量可以是某个国家也可以是某种力量的组合,不一定要兼具多方面的实力。只要在某一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实力地位(可以是经济方面,也可以是政治方面或是地缘战略方面等),并能展示、发挥作用就可以把它视为新兴力量。如沙特虽然军事力量不强,但是能源(石油)大国、宗教大国,同时地缘战略意义也很重要,在中东格局中意义重大。如埃及,处于欧亚非三大州,无论在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伊斯兰世界都是重要国家,发挥的是地缘政治的影响。

3.烛照现实:崛起的智慧。在两极格局挤压的空间下,自身的崛起需要争取更需要智慧,如今格局也是一样,所以该课的一个教育价值在于向学生传递如何在逆境中成长的启迪。这一点上,某参赛老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她的标题为《新兴力量的崛起——世界格局·国之智慧》。她认为欧洲的联合是顺应天人的智慧,日本的崛起是见机而作的智慧,中国的崛起是自强不息的智慧,发展中国家发声是求同存异的智慧。智慧一定是人的智慧,遗憾的是该老师是在人缺席下的泛泛而谈,学生感触不深。在此,需要引入细节“舒曼计划”。二戰后欧洲的一体化只所以成功是先得益于莫内的渐进策略,即我们熟知的“舒曼计划”。莫内构想的计划为什么称之为舒曼计划?这就是莫内的智慧,他为了计划实际操作更有效,就让一位更有政治影响力的人来提出,于是他选择了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来把他的想法公众于世。为什么选择舒曼?舒曼无论从实际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看都是很有效的。舒曼出生在洛林,这个省曾于1871年至1945年之间四次在德法两国之间易手,舒曼因此亲身体会到了民族对立会导致冲突。为什么莫内的想法最终被德国所接受?除了德国自身的需要也得益于莫内出类拔萃的合作能力。较早的时期,一体化可能很容易就被放弃。而有些欧洲人,像让·莫内和罗伯特·舒曼这样,没有向盛行的悲观主义投降,他们采取了一种渐进的策略。……莫内认为,能在某个关键经济部门突出有限的一体化的谨慎的方法,才是开始一体化进程的合适方法,之后就构想出了德法煤钢联营的计划。因此没有莫内渐进智慧的推进,且当时很大一部分人更信 “统一欧洲”是一个幻想,欧洲联合的实质性进展很难预测。[4]细节展示的过程也是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

优质的历史课,是历史认知、历史思维、历史情意的综合,它应有灵魂融合下的统领,有指向问题的高阶思维,有现实启迪的真情实义。如此我们方能理顺历史教学的逻辑关系,拓宽历史教学的知识边界,凸显历史教学的思想境界,用思想点燃课堂,让历史照亮未来。

【注释】

[1] [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年,第4—5页。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5期,卷首语。

[3] 李大钊:《史观》(李守常著<史学要论>),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38页。

[4] [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著,冯志军译:《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第261页。

猜你喜欢
舒曼逻辑欧洲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舒曼:请求法院做主结婚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