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黎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国学校教育极其重视的事情,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职责,但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有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枯燥单调等原因,并没有使学生真正学进去,所以学校如果只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除了思政课之外,学生在学校接触和学习最多的课程就是专业课,按照国家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专业课应该设置价值教育这个目标,但是往往专业课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也就是说,中职院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分离的现象,专业教师一般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没有注重专业课中所隐藏的思想和价值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让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相结合,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在当代教育中,发挥育人作用的除了专业的思政教师,还有专业课的教师,也就是说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都是育人的主体,所以在育人过程中,要发挥二者的优势,形成教育的合力,推动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1.思政教师的育人重要性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思政课教师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论知识。同时,思政课程主要围绕价值教育进行教学,在育人方面发挥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另外,思政理论的知识教育也是为价值教育服务的。
2.专业教师的育人重要性
在目前的中职教育中,学生在学校最多的课程就是专业课,学生花费在专业课上的时间是最多的,且当下有很多学生对思政课不够重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是“可有可无”的,他们会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学好专业课,即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和对思政课的漠视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要重视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发挥专业课的课时优势。
3.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相结合的重要性
基于思政教師和专业教师各自的优势,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两者强大的育人力量。一方面,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打好头阵,思政课教师做好表率。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思政课教师要身体力行,坚持言传身教的一致性,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治学。由内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信念,而外以德施教。另一方面,在众多的专业课中都有立德树人的知识元素,专业教师将这些因素进行剖析并加以整合和运用,放大知识元素的育人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
1.注重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能力
实施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思政理论知识,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具体情况。但这些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专业课教师需要学习更深入更全面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想提高育人的成效,提高自己的思政素养和能力,就需要和思政教师在团结协作中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
根据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和思想教育,换言之,教师只有在认识或者理论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育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而要实现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其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必然的。
第一, 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要想真正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必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习马克思理论。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专业教师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思想政治能力和素养提高的最基本路径。所以专业教师要认真学习,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进行全面梳理和掌握,从根本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二,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方向是指引,对我们的思想发展具有指示作用,只有方向正确了,后面的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地走下去。反之,如果方向一开始就错了,那只会距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甚至还会误入歧途。所以,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方向,才能站稳脚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专业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跟随党的脚步,向着立德树人的方向不断前进。只有这样,专业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教育热情,感染学生、教化学生,让学生信服,为学生将来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第三, 要提升社会责任感,具有使命担当。专业课教师要时刻明晰自己的职责所在,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主动承担职责使命,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与国家兴盛的关系,让他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因为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祖国需要他们去建设,有更大的责任需要他们去承担,所以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同时,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人,要让学生信服就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所以要想学生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教师也要有使命和责任担当,树立崇高理想,具体表现就是教化学生,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坚定的后备力量。责任意识是人的“自我觉醒”的重要表现,因而也是人的思想素质的重要表现。专业教师的责任就是对学生负责,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时代的发展者,国家的建设者和民族的接班人。
2.要注意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专业课包含有思想教育的内容,但是由于考试制度等原因,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而不注重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教育,这样就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要合作进行课程教研,深入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和功能,使全课程育人变成现实;抓住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契合点,使思政元素与知识教学相融合。因此,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教学中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正途。
课程思政在实施中过程要有针对性,面对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师要合作开发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相融合的教育内容,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思想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进行“量体裁衣”,从而“对症下药”。更重要的是,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改善,因为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价值取向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深入了解和分析,找到具体的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在阐释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健全的人格。例如,当代学生与互联网联系密切,非常关注周围发生的新奇的、陌生的事件,专业教师应该将这一特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抓住教育契机,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以文科类除了思政专业的学科为例,对于一些偏人文性的学科,需要抓住其獨有的特征和专业特色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总体上来看,文学类的专业,教育内容普遍是基于一定的学科理论,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来展开教学的,注重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联系现在的实际情况,放眼未来的发展趋势推陈出新。这类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同和相通的有利条件,相对于理工类专业更具有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这方面的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开展课程思政。如: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名人著作中塑造的典型的具有伟大教育意义的人物,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点拨教育,让学生探讨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在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赞扬和肯定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品质。
3.切实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合作育人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合起来协同育人,势必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基于共同的育人目标互助合作。一方面,思政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又反过来通过专业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升华情感,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撑和智力支持。二者通过互助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一方面,专业教师由于对有关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很难顺利地将育人的思想贯彻于实践,所以需要思政教师来进行专业、系统的指导,与专业教师协同备课,帮助专业教师正确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程的课时有限,且有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枯燥、单调,但是专业课是学生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课的吸引力比思政课要大,所以专业课教师要与思政教师合作,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贯穿其中,不是机械地嫁接,而是以科学的专业知识为背景、以客观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育,这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