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

2021-08-10 22:51戴丰蔓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5期
关键词:血站心理护理

戴丰蔓

摘  要:目的  献血者在血站献血的过程中给予心理护理,对其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选择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输血科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进行献血的无偿献血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献血者通过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献血者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人员的心理变化情况(焦虑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前,两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进行心理干预,使护理滿意度显著提高,焦虑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有效降低。

关键词:血站;采血护理人员;献血;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5-0111-02

献血者之间的文化水平以及身体素质是具有差异性的,献血时,多数献血者会发生心理应激反应以及生理应激反应,还有少数献血者的自主神经功能会发生紊乱以及血容量降低等情况,进而影响采血效率。传统献血中,采血人员一般会通过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只注重采血效率,对于献血者的心理安抚不够重视,所以,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安抚献血者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1]。本次研究,作者选择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输血科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来进行献血的100例无偿献血者,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对照研究依据,展开研究,现报道结果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作者选择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输血科在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献血的100例无偿献血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献血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献血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献血者中年龄组成区间为18~59岁,年龄平均为(37.86±4.34)岁,对照组献血者的年龄组成区间为19~60岁,年龄平均为(38.34±4.16)岁,所有献血者均在同意书上签字,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献血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在同意书上签字者;肝肾功能正常者;生理指标检查标准者。

排除标准:精神病者;心血管疾病者;意识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献血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只给予传统的对症护理,并告知其注意事项。

观察组献血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①采集前干预措施:采集血液前,加强献血者对献血的认知。同时,给献血者宣传献血的社会效益以及强大的公益性。告知定期献血可以使血液的粘稠度大大降低,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同时,不会影响日常工作以及正常学习,避免献血者发生心理压力,保持放松的心态,顺利完成献血。②采集中干预措施:采集血液中,患者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要放松,不要过度紧绷,采血刚完成之后,不要过猛站立,需要按住针眼,缓缓站起,至少休息15 min后才可以离开。③采集后干预措施:采集血液后,采集人员需要告知献血者保持针眼干燥,饮食方面多喝水,食用维生素含量多的水果、蔬菜等,保持充足的睡眠,献血后24 h内禁止剧烈运动以及过度劳作,献血后,采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如果出现,及时告知中心血库工作人员。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人员的心理变化情况(焦虑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研究比较。

护理满意度根据本站自制的调查问卷,血液采集完成后,给每一位献血者发放一份,填写完毕后,回收。调查问卷中包括20项指标,每项指标分值区间为1~5分,总分100分。十分满意:分值区间于80~100分之间;满意:分值区间于60~79分之间;不满意:分值在59分以下。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组间总例数。焦虑评分[2]:采用焦虑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分值区间为0~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焦虑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劳累+乏力+头晕)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的两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比较情况

护理前,两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献血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比较情况

观察组献血者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献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比较情况

观察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献血人数越来越多,而多数献血者往往认为献血对身体有害,对造血功能造成影响,损伤献血者的身体健康,更有甚者,有献血者认为献血会感染艾滋病等严重传染病,所以,对献血产生恐惧以及不安等心理,进而对献血工作效率产生影响。其实不然,且定期献血能够加快新陈代谢[3]。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体,血站采血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对采集血液过程中的献血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进而采用合理的干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避免献血者因为过度恐惧,导致献血失败[4]。

本次研究,得到的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献血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献血者;观察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集前护理,采血人员将献血的好处告知献血者,积极沟通,可以有效缓解献血者的紧张感,采集中护理,献血者的全身肌肉应该得到有效放松,可有效提高献血者的依从性,使献血者积极配合采血工作,采集后护理,安全性显著提高,不良反应的概率大大降低。郝建华[5]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为(30.08±2.31)分,护理满意度为97.0%,对照组的焦虑评分为(38.98±2.12)分,护理满意度为82.0%,优于对照组献血者,和本次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综上所述,献血者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心理状态显著改善,献血安全性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明显改善,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颖.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J].心理医生,2018,24(17):249-250.

[2]范平.采血护士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25):77-78.

[3]刘奕君.血站采血护士对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方式与价值[J].医学信息,2019,32(z2):260-261.

[4]王敏.血站采血护士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心理月刊,2020,15(10):131.

[5]郝建华.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288-289.

猜你喜欢
血站心理护理
细节管理在血站质量控制科的应用效果
基于全面护理管理应用于血站献血服务中的效果分析
关于血站文化建设的思考
血站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当前血站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青海省血站业务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