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面向婴幼儿STEAM教育教材的内容分析

2021-08-10 01:39彭杜宏牟艳杰
关键词:学步婴儿儿童

彭杜宏,吴 蓓,牟艳杰

(1.苏州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工业园区维多利亚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124)

在当今世界大国争相抢占科技创新高点与人才争夺加剧的时代,STEAM教育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国家竞争与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学前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头脑中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天生热爱STEAM学习[1],他们提出的问题具有典型的STEAM特征。对STEM领域产生兴趣和身份意识的最好时期是在幼儿园和小学。[2]由此,美国教育部与研究所2016年联合发布《STEM 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STEM2026:AVisionforInnovationinSTEMEducation),提出“开展早期STEM教育”将成为未来STEM教育的八大挑战之一。然而,我国目前的STEAM教育研究以青少年为绝对主体,学前STEAM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较为匮乏。[3-4]未来我国STEAM教育事业发展应充分顺应儿童的天性,把握STEAM兴趣发生发展的敏感期,大力探索面向学前儿童的高质量STEAM教育,为每一个年幼的孩子提供优质的STEAM学习体验。

那么,对于学前儿童的STEAM教育实践如何展开?如何把复杂的STEAM理念运用到学前儿童的日常探究活动中?目前,学界对国外幼儿园STEAM教育经验的引介[5-7]以及STEAM教育实践应用的本土探索包括:STEAM教育理念如何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8-9],STEAM课程或项目活动设计等[10-11]不同程度地为幼儿园STEAM教育具体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导向与参考。这些探索多以理论探讨或个案方式展开。STEAM教育要落实到幼儿日常每一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需借鉴更多相关的优质活动实例或活动方案,尤其是在当前STEAM教育实践面临目标错位、商业利益介入、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12],以及盲目照搬、案例零碎、幼儿园STEM教育实践存在大量误区[13-14]的现实背景下。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深入分析国外教材内容与编制特色对有效推进我国STEAM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15]目前有关中小学科学教材中STEAM教育的内容分析日益出现[15-17],但鲜有针对学前儿童STEAM教育的教材内容分析。这可能与指向学前儿童STEAM教育活动的教材很少有关。基于此,笔者精选两本国外面向婴幼儿STEAM教育的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质与量的深度分析。通过分析其特点、学习其优点、避免其缺点,为我国学前婴幼儿在家或在园的STEAM教育活动打开视野,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思路与系统参考。

一、分析对象

虽然国内外的学前教育都涵盖科学教育领域,但目前国内并未出现面向婴幼儿的STEAM教育教材。笔者选取的分析对象是两本来自美国专门面向婴幼儿的STEAM教育英文教材——《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BabyStepstoSTEM:InfantandToddler[18])和《儿童STEAM启蒙》(STEAMKids[19])。这两本教材既面向年幼儿童,又是由具有丰富儿童STEAM教育经验者开发编写的,因而具有较高的可参考性。

《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是2017年由美国出版、面向最小的儿童(3岁以下)的STEM教育教材。该书作者吉恩(Jean)是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儿童与家庭研究硕士、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咨询硕士、佩珀代因大学教育领导学博士。她有30多年的儿童和家庭工作经验,目前在社区学院和加州州立大学系统教授早期儿童课程。

《儿童STEAM启蒙》是2016年由美国出版的一本风靡英美的STEAM书籍,主要针对年幼儿童(4~10岁)而设计的可动手操作的STEAM项目活动。该书的作者坚信STEAM教育对孩子的体验和学习很重要,他们中有工程师、教师、数学迷、艺术爱好者等。随着国外STEAM教育理念日益渗透到儿童早期教育领域,面向年幼儿童的STEAM教育教材也逐渐出现。

二、教材内容及其特点分析

遵循自下而上的扎根分析思路,即客观深入地分析归纳各教材蕴含的特色,从“教材目标与整体架构”和“教材的内容组织”两大方面分析教材特点,然后归纳其异同及不足之处。

(一)教材目标与整体架构

1.《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

《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旨在介绍0~1岁的婴儿、1~2岁和2~3岁的学步儿(以下简称“婴儿-学步儿”)如何开展STEM学习。作者提出,婴儿从出生就自带对世界的好奇,他们醒着的时候都在发现新的事物、学习新的经验。保教人员应从婴儿-学步儿起就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STEM感知探索的多样化、高质量的环境,并注重家庭与园所的合作。

全书主要由前言、四个主体部分(婴儿-学步儿是如何学习的、保教人员的角色与需做的重点、如何在婴儿-学步儿中推进STEM学习和STEM探究活动)、附录(术语、支持STEM学习的书目、STEM探究活动概念索引、年龄索引、参考文献)构成。四个主体又分为两大板块:第一大板块主要阐述婴儿-学步儿学习的规律以及如何在婴儿-学步儿中推进STEM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第3~47页);第二大板块主要介绍适用于不同月龄婴儿-学步儿的具体的STEM探究活动(第48~147页)。教材既有基础性、前提性的理论介绍与阐述,又有STEM教育实践的具体设计与指导。

2.《儿童STEAM启蒙》

《儿童STEAM启蒙》旨在激励下一代像科学家一样提问、像技术专家一样设计、像工程师一样建造、像艺术家一样想象、像数学家一样推理演绎、像孩子一样游戏玩耍,旨在培养儿童的创新创造力与领导力。它是针对入园儿童与小学低段儿童(4~10岁)而设计的50多个STEAM项目探究活动,其中一些探究活动做些改变后也适用于更年幼的或更大一些的儿童。它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也可以在家中作为亲子活动的学习资料。

全书由建构(Build)、颜色(Color)、游戏(Play)、感知(Sense)、生长(Grow)五个项目构成,覆盖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知识领域。在框架编排上,全书主要分为3个板块:第一个板块重在分别介绍上述五个项目的STEAM探究(第9~91页);第二个板块是介绍这些不同项目活动的灵活有效安排,如这些项目如何安排到学校夏令营或春假或学校STEAM家校活动夜活动中(第93~106页);第三个板块为附录,含挑战性材料的列举、各项目的延伸学习资源(链接)、术语索引、作者介绍、日志范例(第107~130页)。

(二)教材的内容组织

1.《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

纵观《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教材,其内容组织突出了理论基础知识与STEM实践活动指导并重的特点。其中,理论与理念的阐述在正文四个主体章节中占了三个(婴儿-学步儿是如何学习的、保教人员应当扮演的角色、如何在婴儿-学步儿中推进STEM学习)。这反映出教材重视前提性、基础性理论理念的铺垫与夯实。理念与观念的转变可能是在对这些年龄最小的儿童进行STEM教育时最先需要突破的。

理论阐述覆盖了对下一步STEM实践探究活动而言很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与关键性理念,包括一些关乎儿童早期发展、学习心理、大脑发育等基础性理论。例如:“婴儿-学步儿是如何学习的”阐述了儿童早期大脑的发育、直接经验学习、游戏的重要性、发展适宜性等;“保教人员应当扮演的角色”阐述了敏感性回应、为21世纪学习者准备(如4C技能——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创造力)、早期学习环境创设(如STEM学习中心)、记录(捕捉儿童学习的时刻)等;“如何在婴儿-学步儿中推进STEM学习”阐述了科学探究(包括观察与倾听儿童、鼓励儿童提问、使用开放性提问等),儿童的科学启蒙,儿童的数学、工程、技术学习等。全书强调高质量的保教,提出保教人员应该精通专业知识,充分具备STEM理念和自信,知道不同月龄段儿童应获得什么样的经验、发展到什么水平,能在安全、整洁并富于支持性的环境中给婴儿-学步儿提供不同的高质量活动。

STEM探究活动部分主要是设计适合不同月龄、涵盖不同领域的具体活动,共有60个。例如,漂亮的小花、宝宝玩泡泡、漂亮的蝴蝶、漂浮的橘子、泡泡魔杖、泡泡毛毛虫、滴画滴画、冰山、树叶印画、彩虹罐子、我们玩球吧、魔镜呀魔镜、滚大骰子、风的鸣响、捏捏软肥皂、吹纸风车、敲钟等等。每一个活动又包括适用年龄、覆盖的STEM领域、可获得的学习结果、教学策略、活动材料、活动准备、活动指导(如何开展活动)、活动延伸、可学习的词汇、探究性提问与评价、家园共育、推荐书目等内容。下面以“敲钟”为例(第134~135页)进行具体分析:

(1)适用年龄:所有月龄段,即0~1岁婴儿、1~2岁学步儿和2~3岁儿童。

(2)覆盖的STEM领域:科学(物理科学、地球科学)、科技(简单工具)、工程、数学(分类)四个元素。

(3)可获得的学习结果:儿童增加对不同形状的钟及其发出的不同声音的理解,增加风和动作是如何影响铃舌和钟发出的声音的理解。

(4)教学策略:钟和风铃的铃舌在撞击钟和风铃的表面时会发出声音。

(5)活动材料:不同的钟和铃(如摇铃、学校的铃、牛铃、风铃),哨子。

(6)活动准备:将风铃挂在教室外面,引导幼儿听风吹动风铃的声音。

(7)如何开展活动/活动指导:让幼儿捧起、触摸每一个铃和哨子,并倾听和讨论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解释铃、风铃、钟都有铃舌,当铃舌撞击表面时会发出声音;请幼儿先轻轻地摇铃,听声音,再用力地摇铃,解释哨子发声的原因以及为何哨声和铃声不一样。提示:有些儿童对声音很敏感,教师可能需要去室外做活动;小心照看小一点的幼儿,确保他们不吞食小物件。

(8)活动延伸:A.将纸巾筒从中间剪成两半来做手铃;用印相纸包裹直筒,印相纸可以让纸筒更经久耐用;在直筒两端离边沿1英寸的地方打孔,将两个摇铃分别用细绳穿过小孔并系紧;请幼儿自己装扮外面,然后边摇边玩。B.用铃做调整变化的提示。

(9)可学习的词汇/词汇建构:铃、钟、风铃、铃舌、摇响、风、挂、噪音、响、柔和、声音。

(10)探究性提问与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很多很多的铃,它们在我们摇的时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铃的声音,摇铃和手铃听起来一样吗?你最喜欢哪个铃?为什么?你想来摇铃吗?

(11)家园共育: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摇摇家里的铃,吹吹哨子,并把家里的铃带到学校来分享。

(12)推荐书目:《今天是什么天气?》《什么导致了季节的变化?》《春天里风大的一天》《风在吹》等。

经统计,书中57个实验覆盖科学,37个实验覆盖技术,17个实验覆盖工程,50个实验覆盖数学。由此反映出科学与数学是3岁以下婴幼儿STEM学习的重心。此外,有12个实验同时覆盖四个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28个实验覆盖三个领域,11个实验覆盖两个领域,9个实验覆盖单个领域。综上,书中的STEM探究实验覆盖的领域相互渗透,交互融合,综合体现,仅覆盖单个领域的实验较少。

2.《儿童STEAM启蒙》

《儿童STEAM启蒙》是一本以项目贯穿、内设活动的教材。全书由建构、颜色、游戏、感知、生长五大项目构成,每个项目下又包含9~12个不等的STEAM探究活动,共计52个。

教材主要板块是项目及其内设的活动介绍。例如,建构项目共包含10个独立探究活动,即昆虫旅馆、建构的挑战、玩具车改造、用PVC管子制作弹弓、电路故障、鸡蛋高处掉落保护装置设计、纸电路、粘做弹射器、粘起来并搭建(如城堡)、制作泥浆块。每个独立探究活动都包含以下内容:难度系数、用时预估、所需活动材料、背后蕴含的STEAM学习、活动指导、活动延伸、覆盖的STEAM领域。

以“昆虫旅馆”探究活动为例进行具体说明。该活动是引导幼儿在后院给昆虫建构一个“旅馆”,然后观察这些昆虫的进出等情况。

(1)难度系数:3(最难为5)。

(2)预计活动时长:20分钟。

(3)所需材料:泥盆/泥罐、锡箔、熔融石蜡、大把塑料吸管、麻绳。

(4)蕴含的STEAM学习:这是一个不用捕捉昆虫就能自然地聚焦观察昆虫的好活动。在建构与打扮“旅馆”中融入了工程与艺术学习,在需要用多少根吸管以及设计吸管的高度时会发生数学学习。

(5)活动指导:A.思考与决定泥盆中放入多少根吸管。这与儿童所选用的泥盆大小、吸管粗细有关。B.测评泥盆高度,把吸管剪到比泥盆稍低的高度使得吸管能放进来。C.把吸管捆成一个个小捆。D.在微波炉或蒸锅内熔一根蜡烛或蜂蜡。E.在泥盆底部放入锡箔并在上面放烧熔的蜡烛。F.把这些吸管小捆放入泥盆并插在熔化的蜡烛上。G.等石蜡冷却固定。H.在后院找一个地方安置“旅馆”,然后等着观察。

(6)活动延伸:该活动适合年龄稍大一些的儿童,加入昆虫跟踪环节可以观察哪些类型的昆虫光顾过这个“旅馆”。其他有趣的昆虫项目可以参考探究活动后面所提供的延伸活动介绍和学习链接。

(7)覆盖的STEAM领域:该活动覆盖了科学、工程、艺术、数学四个领域。以上各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以让拿到这本教材的保教人员或家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清晰地把握整个活动。教材中每一个探究活动都包含了上述内容,不同的探究活动所蕴含的STEAM学习不同,覆盖的STEAM领域也有所不同。

教材的另一板块是灵活有效安排这些探究活动的建议,即在具体介绍五大项目的各个活动后,提议这些活动可以如何灵活、有效的安排。以周为单位,每周的探究都涵盖五个项目,即每个项目中取一个活动构成一周的5个活动。因此,这5个活动分别来自五个项目。例如:第一周的探究活动包括建构项目中的制作泥浆块、游戏项目中的瓶子火箭、颜色项目中的颜色变变变、生长项目中的水晶景观和感知项目中的彗星冻住了;然后总体列举本周探究所需的所有材料。这部分一共提供了10个平常周以及一个外出实践周的安排建议。

经统计,五大项目52个探究活动中,覆盖五个领域(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探究活动有3个,覆盖四个领域的有6个,覆盖三个领域的有18个,覆盖两个领域的有20个,覆盖一个领域的有5个。

(三)两本教材的异同

从教材结构框架、适用年龄、探究活动数量、活动编排与分析、覆盖领域等方面对上述两本教材展开整体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本教材的比较分析

表1显示,两本教材的共同点包括:

(1)实践活动分析都是教材的主体构成。

(2)都重视年幼儿童的STEM/STEAM启蒙,都对教材的适用年龄进行了交代,都适用于学前儿童(0~6岁)。结合教材文本可见,教材作者认为可以用STEAM理念来引导年幼儿童的科学学习,即使是3岁以下的婴儿-学步儿也有必要在儿童早期熏陶其4C能力。他们坚信STEAM教育对儿童具有深远的影响。

(3)每一个实践探究活动都展开了多维度、多角度的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例如,两本教材的活动分析共有19类内容,不仅包括常规的活动材料、活动指导、活动延伸等分析,还包括家园合作点、建议阅读书目、可能的学习成果、可获得的词汇建构、探究性问题设计、同类项目活动等。由此拓宽了保教人员或家长的教学思路,提供了更多思考与操作的空间以及更具体、更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导,便于保教人员或家长学习和使用。

(4)每一个实践探究活动都分析了活动所能覆盖的STEM/STEAM领域,并且具体分析其主要蕴含的究竟是科学、工程两个领域的学习,还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五个领域的学习。

(5)将复杂的STEAM融入日常生活,使STEAM教育寻常化、生活化。例如,教材中的100多个探究活动都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活动材料常见于日常生活,如纸、吸管、笔、树枝、泥土、不同尺寸大小的球、磁铁、玩具卡车、厨房量勺等。又如,鼓励幼儿提问,不论幼儿通过观察世界提出的问题在成人看来多小、多不重要,保教人员都耐心、仔细、严谨地回答,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如高度、质量、大小、尺寸、漂浮、平衡、吸收、斜坡、固体、重力、温度等相关概念。

(6)注重趣味性且趣味性高。例如:《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强调,无论是创设STEM环境还是探究活动,都要根源于儿童天然的好奇心与兴趣,强调高质量支持的重要性;《儿童STEAM启蒙》强调,所有探究活动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让儿童像孩子一样游戏,玩得开心。由此可见,两本教材的探究活动大多贴近儿童生活,趣味性高。

同时,表1也显示了两本教材的不同之处:

(1)框架结构略有不同。《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主要由基础理论与实践活动分析两大板块构成。尽管基础理论所占篇幅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但教材对前提性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儿童STEAM启蒙》尽管也有一整页的导入性说明,但教材主体是实践活动分析。

(2)适用年龄不同。《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主要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儿-学步儿,并且明确了每一个实践探究活动的适用月龄/年龄,注重发展的适宜性。《儿童STEAM启蒙》尽管稍做改变也可适用于年龄更小的儿童,但主要适用的是幼儿园儿童和小学低段儿童;并且该书仅说明总体适用的年龄范围,至于每一个活动究竟适用于哪一年龄或年龄范围并未说明,只交代了难度系数。

(3)活动编排不同。在《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的60个活动中,活动与活动之间相互独立,并未进一步归类。而《儿童STEAM启蒙》将其52个活动归属于五大项目,同一项目内包含10个左右的独立活动,即活动进行了组块归类。

(4)每一个探究活动的分析略有不同。《儿童STEAM启蒙》有简要的“背后蕴含了哪些STEAM学习”的分析,而《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仅分析到每一个活动所覆盖的STEM领域。《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中学习结果、教学策略、活动准备、词汇学习、探究性提问与评价、家园共育、推荐书目等内容在《儿童STEAM启蒙》中未被包含;而《儿童STEAM启蒙》中难度系数、预估用时等内容在《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中也未被包含。

(5)《儿童STEAM启蒙》更加图文并茂,在具体活动的学习上显得更加形象。

(四)教材的主要不足

1.两本教材各自的独特处正好是另一教材的薄弱点

两本教材有其特有的设计或内容,其独有的部分正好是另一本教材的不足之处。例如:

(1)《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的独特理论板块正是《儿童STEAM启蒙》所缺乏的,即《儿童STEAM启蒙》缺乏与之适用对象相一致的基础性理论导入板块。

(2)《儿童STEAM启蒙》在实践探究活动分析中对每一个探究活动背后蕴含了怎样的STEAM学习进行了分析,对于职前教师、新手教师甚至老手教师以及婴幼儿家长而言,这都是更为具体的指导。而《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仅分析到每一个探究活动所覆盖的领域,缺乏更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或指导说明。

(3)《儿童STEAM启蒙》图文并茂,清晰标出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并且提供材料图片以及活动过程中某些操作环节的图片引导,方便指导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以文字为主且是黑白色调,缺乏更形象的图标、图片和过程性图示,难以激发保教人员或家长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愿望。

(4)《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对每一个探究活动都设计了探究性提问与评价,其中设计的系列提问有助于成人借鉴,能启发儿童思考,以及形成问题引领的探究活动。而《儿童STEAM启蒙》却未明确标出每一个探究活动所指向的问题或究竟由哪个问题展开的探究。

2.指向生活世界的真实现象或应用延伸不充分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高质量的STEAM教育要扎根儿童生活的真实现象、基于儿童生活世界中的典型现象。[20]上述两本教材都较为重视探究活动的趣味性,以及儿童的感知与操作,而对于将探究活动进一步延伸到儿童的生活世界或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则比较轻视,欠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应用熏陶。以《儿童STEAM启蒙》中的“昆虫旅馆”为例,其探索主题的设计能瞬间捕捉儿童的兴趣、注意力与好奇心。该活动是建构项目下的一个探究,重在学习如何操作建构“旅馆”。在完成探究活动后的延伸学习部分,作者提出增加一张追踪昆虫轨迹表,从而观察哪些不同的昆虫还光顾了这一昆虫“旅馆”,以此适用于年龄更大的儿童探究。然而,作为建构项目的一个探究活动,与“昆虫旅馆”同类的探究在幼儿生活中还有哪些体现?如果能把探究更多延伸到生活中的同类应用中,那么将更利于培养儿童获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例如,大多幼儿见过雨后的蚯蚓有时找不到回“家”的路,爬到了水泥或硬板路上被太阳晒干。如何设计蚯蚓的“家”或蚯蚓回“家”的路,让它们不再丧失生命;或设计制作一栋舒适的小鸟“别墅”,放在后院小树杈上;等等。这些都能延伸到儿童的生活应用中,由此拓展建构项目的深度学习,培养儿童观察生活、解决问题、设计加工、制作建构的能力。

3.活动之间缺乏内在逻辑、缺失递进性问题链与推进探究

高质量的STEAM教育要聚焦问题,以问题驱动,同时要聚焦关键问题、聚焦好问题,并且层层递进、深度探究,由此实现对儿童科学思维的启蒙与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20]尽管《儿童STEAM启蒙》分为五大项目,每个项目下由多个探究活动组成,但每个项目下的探究活动间并没有逻辑递进关系,而是各自独立的。也就是说,每个项目组活动之间缺乏递进性科学问题的贯穿,缺乏过程性的问题引领,缺乏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联系。这不利于幼儿思考提问、假设检验、观察记录、作结论讨论等科学思维的培养。在后面的每周探究灵活安排建议中,尽管从五个项目中各挑选一个活动组成一周的探究内容,看似考虑到项目的全面涉及、活动的丰富多彩,但一周内各活动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和递进关系,有简单堆砌之嫌。同时,原本每个探究活动后还有进一步的延伸,可以拓展到幼儿生活中,若教师过于强调丰富的活动类型和任务的完成,则会使活动失去很多乐趣与意义。同样,《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尽管在每一个活动后设计有若干问题,但60个探究活动之间都是孤立的,没有归类、整合,各探究活动之间也未设计有内在的递进性,前后的探究活动显得零散、缺乏衔接性,探究缺乏深入性、系统性。这就需要有较高STEM素养的保教人员进行梳理后开展高质量的探究活动。

三、对我国学前儿童STEAM教育的启发

(一)树立自婴幼儿开始的STEAM大教育观

对国外面向婴幼儿STEAM教育教材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即使是学前儿童,甚至3岁以下的婴儿-学步儿,也可以展开STEAM教育启蒙。婴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自出生就运用所有的感官去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去组织他们日益获得的经验。[21]我国学者也指出,婴儿是天生的“数学家”“物理学家”。[22-23]美国印第安纳州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第三版明确了婴儿到学前儿童在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工程、科学探究与方法等领域的连续性发展表现。[21]可见,儿童天生的好奇与吸收性心智理应被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STEAM学习机会需要被抓取。对此,笔者对两本教材的深入分析为我们打开了视野,提供了一定的实战参考。比如:面向学前儿童的STEAM教育,自然性、生活化、趣味性是首要的;一定要让儿童参与感知、操作、探究而不是关注科学知识的传授;应依据具体活动或特定现象展开探索,自然地融入各学科领域而非刻意求全;等等。有学者介绍美国马萨诸塞州学前STEM教育时明确强调,提出问题是开展STEM教育的主要线索,教师在引导儿童探究主题项目时要向儿童提出一系列“是什么”的开放性问题,将儿童的注意力聚焦于问题的关键点上,引导儿童回答和解决自己的问题。[5]因此,在支持年幼儿童的STEAM学习时,如何通过关键科学问题以及递进性问题引领发展适宜性的深度探究,避免探究活动的碎片化、零散性,是未来本土化教育教学有待创新与突破的。

(二)重视学前领域教师STEAM教育素养的培养

无论是活动的展开,还是活动的延伸,都对婴幼儿保教人员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高素质的保教人员是对婴儿-学步儿开展STEAM教育的关键保障。对此,《婴儿与学步儿的STEM学习》有专门章节阐释教师的角色与素质需求,包括充分的回应性、深谙0~3岁婴儿-学步儿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发展、对STEM理念的充分理解、安静地观察与记录捕捉、创造多样的感知环境与材料提供等等。STEAM教育师资培养是深化STEAM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12]然而,STEM教师教育长期以来严重忽视学前教师的培养。[24]如果学前教师缺乏STEAM教育素养,儿童便会错过日常大量体验STEAM学习的好时机。因此要重视面向学前儿童STEAM教育的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包括在职幼儿教师的专项培训以及职前幼儿教师STEAM教育素养的培养。对此,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STEM教育和工程教育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琳恩(Lyn)教授认为,这既需要政策和经费的保障,又需要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专门的STEM课程等。[24]还有学者介绍了美国推出系列政策措施,凝聚各方面力量支持STEM教师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教师。[25]这些可为我国学前STEAM教育师资培养提供借鉴。

(三)加快面向学前儿童STEAM教育本土化优质教材开发

高质量本土化的STEAM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是我国STEAM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努力方向。[26-27]虽然国外教材为在职或职前保教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学习材料,但未来我国仍有必要在借鉴国外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开发能弥补其缺点、创新其特点且适应本土实际的优质教材。由此促进幼儿园STEAM教育能解决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较少引发儿童的深度思考[10],对STEM项目内涵理解不到位、项目难度把握不当[28],忽略幼儿生活现象与幼儿简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9]等。就优质教材开发的具体思路而言,源于幼儿生活的现象教学与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探究可作为贯穿教材的主线,而各项目及其探究活动的设计可遵循“典型生活现象→关键科学问题与问题链→问题解决过程中跨学科有机融合”的基本逻辑。由此把每一个探究活动进一步延伸到儿童现实生活世界与生活应用中,切实熏陶儿童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创新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与此同时,显性呈现每一个探究活动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深度分析所蕴含的STEAM学习。研究发现,国内中小学科学教材存在对科学本质以隐性呈现为主的问题,而科学教材需要显性表述科学本质,需要突显科学本质。[17]作为教师或家长,在使用教材和带领儿童展开探究活动时,明确探究活动的丰富含义,明确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或机制,这无疑更具有效性和指导性。综上,优质教材是高质量实践落地、目标达成与深入应用的关键载体。尤其是在跨学科或超学科的学习日益成为学前教育的共同取向[29]趋势下,面向学前儿童STEAM教育的本土优质教材开发将是我国未来研究与实践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学步婴儿儿童
学步期焦虑影响5岁幼儿创造力:一般认知和掌握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
艺术家婴儿推车
Meet Truffles
蹒跚学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的救赎
时间前后
“六·一”——我们过年啦!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4期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其它文章
潘祖荫与陆心源交游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