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为
(湖北省赤壁市人民医院,湖北 赤壁 437300)
目前,在世界各个国家中,肺癌都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癌症,在不同层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肺癌患者的数量也出现了增多[1]。相关研究显示,肺癌在男性恶性肿瘤疾病中的致死率可排在第一位,在女性当中致死率可以排在第二位[2-3]。肺癌患者发病初期症状不够明显,这就导致绝大多数患者确诊的时候病情较为严重,很多患者病灶出现转移,最佳的手术时机已经被错过,很多患者的病灶出现了大范围的转移[4-5]。放疗是晚期肺癌的常用治疗方式,但单纯放疗效果欠佳,需要将放疗与其它药物进行联合应用。本次研究针对晚期肺癌患者接受放疗与阿帕替尼、多西他赛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从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当中选择54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观察,我院相关部门对研究情况开展审批并通过,且患者本人知晓研究内容。利用随机双盲法分组,所有患者被分成对照组(n=27)和研究组(n=27),对照组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12例,年龄为52~71岁;研究组患者当中男性为16例,女性11例,年龄为54~72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后无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
研究对象收入条件:①在我院首诊并确诊肺癌;②个人资料完整;③意识清楚且自愿入组。
排除条件如下:①其他癌症患者;②早期肺癌患者;③本研究治疗方案不耐受患者;④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⑤神志不清对象;⑥中途退出研究;⑦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对照组患者需接受放疗与阿帕替尼联合治疗,患者接受全程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患者以仰卧位接受治疗,医生对患者进行扫描,层厚为5mm,患者每周接受5次放疗,连续接受6周治疗。患者需要同时接受阿帕替尼治疗,每日服用1次,每次服用500mg,在餐后30min服用。医生需要结合患者服药后的各项症状与指标等,对阿帕替尼的使用剂量进行调整,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
研究组对象需要接受多西他赛联合治疗,治疗方式为静脉滴注,每次治疗给药剂量为60mg/m2,治疗时间至少为1小时,患者每3周重复1次多西他赛治疗,需要重复2个治疗周期。
观察两组对象接受治疗后的实际效果,根据患者症状变化、病灶变化等,将具体情况分作进展、稳定、部分缓解与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部分缓解+完全缓解)/例数×100%。
此外,对两组对象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加以比较,本次研究需要对比两组患者脱发、皮疹、消化道不适、骨髓抑制情况,并进行比较。
将研究中的数据代入SPSS 23.0软件包进行分析,χ2检验数值表示为(%),P<0.05即为差异存在明显意义。
研究组对象的整体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对象,数据分析后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见下表1。
表1 两组对象接受不同模式干预后的整体疗效观察[n(%)]
两组对象接受不同模式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为相近,无明显差异,详见下表2内容。
表2 两组对象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在临床肿瘤患者当中,肺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均可排在第一位,对于人类健康存在较为严重的威胁[6]。在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当中,化疗、放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症状,避免病灶出现大范围扩散,也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7-8]。对于大多数晚期肺癌患者而言,在接受放疗的过程中,肿瘤细胞可能出现抵抗情况,且有相关研究显示,增加放射治疗的剂量之后,虽然患者体内的肿瘤组织控制情况较好,但是会给患者带来其他毒副作用[9-10]。因此,针对晚期肺癌患者,在放疗的基础上,选择其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十分关键。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癌细胞向周围组织侵犯和远端转移是导致患者疗效较差的关键原因。患者癌细胞转移的原因主要是肿瘤血管的不断生成,因此,针对晚期肺癌的治疗,需要选择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组织的转移进行有效的抑制。阿帕替尼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重组人单克隆抗体,患者服用阿帕替尼之后,药物成分可以发挥生物学拮抗的效果,对患者体内肿瘤血管的生长进行阻断,并且避免肿瘤细胞出现大范围的转移。在本次研究当中,我院在放疗与阿帕替尼的基础上,为患者加入多西他赛进行联合治疗,这是一种常用的紫杉类药物,其主要成分可以抵抗患者肿瘤组织血管的生成,且多西他赛的有效成分可以与患者体内的胃蛋白进行较好结合,结合能力好于此前临床常用的紫杉醇。此外,多西他赛的应用,可以降低患者体内游离微管蛋白的含量,并且延长药效持续时间,也能避免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合此次研究的结果可知,对于患有晚期肺癌的患者,在放疗的基础上加入阿帕替尼与多西他赛的效果较好,可发挥较强的协同功效,也能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