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祺,陈芳芳,茹敏灵
(1.龙门县中医医院儿科,广东 惠州 516800;2.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惠州 516001)
小儿因为脏腑娇嫩,在受病原或者微生物感染后极容易出现腹泻这一典型症状[1]。对小儿腹泻目前多采取西医治疗的方式,主要是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虽说这一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儿病情但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善不佳[2]。中医经多年的实践显示对小儿腹泻,用推拿这一方法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辅助治疗成效,近年来本院在对小儿腹泻的治疗上就在采取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儿科病房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6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入选本次研究的患儿参照《实用儿科学》[3]有关腹泻标准,患儿也均出现腹泻病变后常见的症状,如大便次数明显增加,大便稀样等。(2)患儿均无肝肾功能损伤及用药禁忌。(3)均征得家属同意并且配合,研究也通过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1)先天性疾病如癫痫、心脏病的患者。(2)用药禁忌及过敏的患儿。(3)家属不同意参与者。采取掷硬币的方式分成两组:研究组80例,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者为1岁,最大者为9岁,平均年龄(5.8±0.7)岁。对照组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1~9岁,平均(5.9±0.8)岁。
1.2.1对照组
对入院的患儿,首选是进行如下的处理:补液、退热、肠黏膜保护及营养支持等。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对照组患儿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规格0.5g×24片)治疗,药物配合温开水或者温牛奶冲服,每次用药量为4片,2~3次/d。
1.2.2观察组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予以患儿采取中医推拿治疗方法,具体如下:取患儿仰卧位推脾土150次,位置为拇指末节桡侧缘或螺纹棉,方法是让小二屈曲拇指,向心推补,然后伸直拇指来回推脾土。推上三关穴法150次,推拿位置选择大鱼际到曲池的连线,采取直推方式,方法是医师用左手紧握小儿手腕部,操作者中指与食指在小儿前臂托住腕关节,右拇指指腹同中指并拢,指腹朝大鱼际推向曲池,向心推。按揉患儿中脘穴及肚脐,分推腹阴阳,按揉100次右上腹。协助患儿仰卧,按揉脐部、抚摸腹部,按揉足三里100次。推拿疗法的频率为1次/d。
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2周后评估疗效。
数据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80,%)
两组患者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各指标均呈现治疗后高于治疗前的情况,但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研究组要远远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情况比较
中医将小儿腹泻纳入“泄泻”范畴,疾病病机主要是娇嫩使得疾病容易发生,主要病变在脾胃,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脾胃损伤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所致泄泻发生。中医对泄泻治疗上,采取中医推拿手法治疗主要是可借助手法施于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对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达到活血、舒络以及调节脾胃的目的,且现代医学显示推拿通过改善血运能够让患儿的免疫力提高,让患儿体质提升,进而达到控制疾病再次发生的目的。王君华等的研究中对小儿推拿作用机制也进行了探讨,提示推拿手法可具备以下几点功效:第一,应用推拿方式能够以适宜大小的力度直接的作用治疗靶点及相关穴位,利用人体各经络组织实现传导,以此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第二,推脾经部位有助于升高胃部游离酸的总体浓度以及胃蛋白酶的活性,使得脾胃功能得以改善,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也显著增强;第三,推拿应用手法刺激手段,可以转变机体内部阴阳失调病理状况,继而使得营养失调得以纠正,达到增强患儿胃肠功能的作用;第四,推拿手法的方式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且手法本身为无痛干预方式,治疗过程不会引起患儿不适,这容易被患儿所接受,使得治疗效果提升。在本次研究中也就小儿腹泻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探讨,结果发现患儿治疗情况上,总有效率呈现为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的情况,此外研究组患儿治疗后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指标较治疗前的改善幅度上也较对照组更显著,这一结果充分表明采取中医推拿疗法辅助干预小儿腹泻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对小儿腹泻疾病,临床治疗中在应用常规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中医推拿疗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时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帮助患儿大便次数、性状恢复至正常,且可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