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婴戏纹的演变与创新传承研究

2021-08-09 04:48汪雅丽
艺术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传统纹样创新应用文化内涵

摘要:中国传统婴戏纹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以婴戏纹为研究对象,探析其演变历程、艺术特征、审美内涵及其作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符号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应用路径。

关键词:婴戏纹;传统纹样;文化内涵;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2

婴戏纹又称儿嬉纹或童戏纹,是一种以学龄前儿童或刚刚进入少年阶段的孩子为主要表现对象,描绘其日常活动与场景的器物装饰纹样。作为一种传统的吉祥人物纹样,婴戏纹在我国装饰艺术领域出现甚早,题材广泛,含蓄深远,耐人寻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化象征。当前关于婴戏纹的研究多围绕某类具体文物展开,详细探讨其样式风格与文化内涵。本文将关注时代背景,将中国传统婴戏纹置于不同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对其典型风格及工艺技术做总结梳理,探究其审美寓意和文化源头,而后立足于当下,得出婴戏纹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应用路径。

1 追根溯源:婴戏纹的前世今生

婴戏纹在历代都有迹可循,可见于瓶、玉、盒、纺织品等各类器物上。婴戏纹最早见于商朝,自唐代开始萌芽,在宋代逐渐发展成熟,至明清形成了多变的风格。总体而言,婴戏纹的演变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初始期、鼎盛期、低谷期、多变期。

1.1 初始期:从商代到隋唐——写意到写实的风格探索

人类社会早期,生存条件恶劣,疾病和天灾不断。面对死亡的威胁,生存和繁衍成了头等大事。在这种背景下,早期婴戏纹诞生了。其多用来表达连生贵子、多子多福的愿望。以婴孩为装饰素材的玉器最早见于商代,玉器上婴孩面部表情十分严肃,采用阴阳人的独特造型,传递出古代某种巫术意義。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砖通过讲述孝子故事展现出一些儿童形象。魏晋时期,儿童题材的纹饰表现出更强的写实性、流畅的情节性和较强的艺术性。

唐代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带有佛教色彩的莲纹和寓意深刻的婴戏组合起来,发展为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这一时期,艺术风格世俗化倾向明显,大量自然写实风格的纹饰相继出现,也因此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婴戏图。婴戏图制作工艺开始运用宫廷人物画画法,青釉褐彩配合工笔线条,使得婴戏图案活灵活现,颇具神气。

1.2 鼎盛期:从宋代到辽金——艺术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题材创作

宋金时期,“儿童可以消除灾难,带来福气”的风俗信仰流行,因此出现了大量以童子形象为装饰题材的工艺品,这些艺术品大多造型新奇,画面丰富,孩童人数也有逐渐增加之势。

宋代,题材丰富的婴戏纹兼具艺术性和装饰性,可以总结为四种类型的组合:一是婴孩与植物纹、动物纹和水族类纹组成的图案;二是婴孩模型玩偶及瓷塑;三是孩儿枕及枕面上的婴孩纹饰;四是化生类婴孩纹饰。婴戏纹的表现技法也更加多样化,印花、刻划花、三彩釉彩等工艺纷纷得以运用。

辽代,童子形象开始出现在丝织品上。金的婴戏纹基本沿袭宋朝风格,儿童形象栩栩如生,区别则在于纹饰图案呈现出简单化的趋势。

1.3 低谷期:元朝——粗犷笔法与世俗生活的交融

元代的统治者是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更加推崇武力。此阶段婴戏纹进入低谷期,作品数量大量减少。不过此时婴戏纹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多采用粗犷的笔法刻画童子神情,写意风格更浓厚,内容多体现五花八门的民俗生活,这对明清时期多变的婴戏风格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1.4 多变期:从明初到清末——与时俱进的纹饰构成

明清时期,各种婴戏图得以广泛流传。婴戏纹作为思想文化载体的功能被发挥到极致,其中最典型的当属百子图。

受社会环境及艺术品制作材料的影响,明朝直到永乐年间才有婴戏纹出现在器物上,一度衰落的婴戏纹得到了复兴。婴戏格调细致柔和,写实风格再次回归,图案精巧明晰,绘画运笔勾勒塌染,一气呵成,韵律十足[1]。成化年间流行“成化一件衣”的说法,此时婴戏纹中的婴孩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底。这段时期,婴戏纹多描绘庭院婴戏和郊外婴戏,对象和场景的交代比较具体,画面较为宽大广阔。明后期,宫廷绘画衰落,民间绘画兴盛。婴戏纹的写意画风又一次卷土重来,纹饰不断简化、抽象,花草植物元素逐步减少甚至被舍弃。寥寥几笔,婴孩轮廓便跃然于器物之上,虽不见五官,倒也极为传神。成规被突破后,婴戏纹可以大胆创新,笔墨奔放,挥洒淋漓。

清代的各种工艺美术品空前繁荣,婴戏纹在此期间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在人物纹饰中占据了很大比重。清代婴戏纹构图饱满,整体层次分明,主题纹饰突出,工笔画风格明显。婴戏图案中人数众多,场面庞大,人物比例基本规范,显示出清代婴戏人物绘画水平的不断提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清代婴戏纹的民间色彩越发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贵族子弟的游戏场面,奢华之风明显。婴戏纹中的孩童衣着华丽,穿金戴银,多是在骑马、做官、点彩灯等,生动活泼不足,呆滞刻板有余,画面过于繁杂,程式化严重,不免流露粗俗之气[2],婴戏的清新活泼再难见得。

2 民俗寓意:婴戏纹的吉祥文化

表面上,婴戏纹描绘的是古代儿童欢快的生活娱乐场景,实际上,它还饱含丰富的特殊寓意,寄托或隐含着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是社会信息、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的意义符号。

2.1 多子多孙,祈求人丁兴旺

童子纹样能够流传千年,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文化和观念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古人为了祈求子嗣兴旺、平安成人,便借助童子形象的器物表现祈盼与寄托,以寻求残酷生存状态下的心灵慰藉。在各种题材的婴戏纹中,人物主体多为男孩,鲜有女孩,由此可窥见在封建社会形态下人们格外关注男丁,重视传宗接代。

这些观念体现在婴戏纹饰上主要是将婴孩与象征多子、富贵的花草元素组合在一起。莲花、莲子与儿童的组合已成为典型样式,尤其在年画中多有体现。莲实多子,“莲”与“连”同音,结合“子”就演变成了“连生贵子”,寓意子孙延绵不断,是一种婴戏创作的道具符号。

2.2 和平安康,盼望安居乐业

改朝换代、皇权更迭、外敌入侵,受种种因素干扰,人民更加盼望安居乐业。以宋代为例,统治者实行“安内虚外,重文轻武”的政策[3],北方常常受到辽、西夏、金的不断侵扰,宋朝当权者大多采取忍辱苟安的办法,致使中原一带沦為群雄逐鹿之地。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劳动人民、贫苦百姓祈求和平稳定、人丁兴旺、国富民强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人们就以婴戏纹求人口增长。婴戏纹中之所以男婴较多,也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人们认为只有男人才能传宗接代,长大后才能补充兵源,保家卫国。

2.3 步步高升,走上致仕之道

旧社会推崇“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文人墨客“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为的就是考取功名、步入仕途。描绘童子的婴戏纹也被纳入创作视野,婴戏的“戏”的范围也由此得以扩展,群孩闹学图、童子勤读图、春读图、诵读图、献书图等纷纷出现,用以传达希望子孙荣华富贵、官居显位的美好愿望。

借物咏意的手法在婴戏纹中表现众多,较典型的有儿童拉小车玩耍的纹样。其常见的图案为船形小车上放着官帽和玉带,孩童手拿石榴,画面中的“官”与“冠”、“带”与“代”、“船”与“传”、“榴”与“流”谐音,合起来就是“冠带传流”,寓意世袭官爵,代代相传,有祥瑞之兆。

2.4 经典故事,教化引导作用

对于孩童尤其是已经读书的书生学子来说,婴戏故事图是培养德行、启发精神、扩充知识的生动教材,这类婴戏图大多刻印在铜质墨盒表面,书生每每读书学习时都可看见,如琴棋书画图、司马光砸缸图等。

2.5 纳福献寿,迎接祥瑞美好

纳福类的婴戏纹多选用蝙蝠作为画面陪衬。“蝠”与“福”“富”谐音,孩童跷腿平视或仰望蝙蝠,隐喻“翘盼福音”;还有孩子看书时远处飞来蝙蝠、挥扇追逐蝙蝠、把捉到的蝙蝠装到缸里的,这些刻有1~5个蝙蝠的纹样,寓意福从天降、洪福齐天、天来五福等。

献寿类婴戏纹则多选用桃子这一元素。孩童席地而坐,搂抱着寿桃,是婴戏纹的一种吉兆样式,寓意“坐拥寿山”。为了更形象地表达祝愿,纹样中的寿桃总是被绘刻得无比硕大,完全超越和脱离了自然界中桃子的正常大小与意义。大桃代表“寿比南山”,个头越大越是吉祥。由此亦可窥见婴戏图的创作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4]的原则。

3 传承创新:婴戏纹的当代应用

目前的婴戏纹内容仍多为古代装束的孩童、古代常见的婴戏项目,这类风格固然可以勾起怀旧情结,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社会在进步,艺术家们在进行婴戏纹系列的创作时,既要批判继承和吸收传统技艺的精华,也要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引用新的思想观念和表达方式,在其中融入一些现代元素,赋予婴戏纹以新的内涵、新的生活气息和新的表现形式。

3.1 现当代运用的美感延伸

新的婴戏纹图案可以保留传统技艺精华,在原有形式结构上演绎创新,或是与当下新潮图形元素融合,打造复合式的新视觉艺术[5]。

首先,创新人物形象及构成方式,使其与现代装饰设计相适应。现代装饰艺术的纹样以人物为主,背景环境以简笔形式虚化、淡化或舍弃处理。以“旺仔”形象为例,比较流行的如五十六民族系列、职业罐系列,都是通过为人物造型赋予典型特征来进行差异化创新。相比传统婴戏纹中大多浓墨重彩的场景与形象描绘,现代风格的造型更能迎合大众简单美的审美偏好[6]。

其次,拓展情节安排。相比传统婴戏纹,现代婴戏纹有了更丰富的意义空间。有的是讲述一个传统的故事,有的是直观表达内涵。比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材的泥塑女童“梦娃”,形象憨态可掬,画面情节生动有趣,故事内容直白明晰,起到了很好的思想传递、精神宣扬作用。

因此,婴戏纹的设计可以打破原有的外形束缚,采用现代化技术改进传统的平面效果,将儿童形象进行立体化、简约化处理。儿童形象不只有传统印象中的活泼可爱,其动作神态、色彩造型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开拓创新空间。

3.2 现当代运用的功能拓展

我国艺术作品形式众多,在进行有意创作时,如何准确传达思想观念,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以婴戏为主题纹饰的艺术作品可以营造温馨有爱的氛围,能缓和民众紧张浮躁的情绪。因此,婴戏纹创作应探索更为直观的审美和教化功能。

婴戏纹凭借其独特的美感与亲和力增强了教育的劝服性,具有饱满的情感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不同于现代装饰艺术品的市场气息,运用传统婴戏纹样改良而成的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深刻体会到岁月变迁后沉淀下来的文化意蕴。以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作品为例,其融入了婴戏纹的元素,采取剪纸化的人物轮廓处理手段,淡化背景中的花草树木,有效传递出中华“孝”文化的优良传统。

作为封建时代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的反映,婴戏纹在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塑造以及相关环境的描述上难免会表现出明显的传统痕迹,但它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满足民众情感诉求与审美需求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设计师们应该在创作中投入更多思考,认真分析传统婴戏纹的艺术风格,为更好地创新和创作奠定基础。

4 结语

时至今日,婴戏纹已经不单是我国古代美好祥瑞观念、愿望和祈盼的象征,更多地传递出了当下人们对旧时儿童天真纯粹、活泼绚烂的光景的留恋与向往。作为曾广泛应用于瓷器、玉器、织绣的传统纹样,可以说,中国传统婴戏纹是“历史的符号”,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艺术化再现。尽管如今婴戏纹的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其积极的文化内涵却一直在延续。在现当代设计运用中,只有不断探寻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思维方法之间的契合点,结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才能挖掘出传统纹样更多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创造出更多满足现代人类需求的新婴戏纹样,创造出更具中国文化特色和底蕴的现代设计。

参考文献:

[1] 郝玲,卫欣.生态美学观照下的六朝山水画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91-97.

[2] 彭佳妮.中国传统云纹的文化内涵及传承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14):91-94.

[3] 卜嘉敏.融合与演变: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16):95-98.

[4] 陈相雨,潘镜羽.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领导人媒介形象塑造[J].传媒观察,2018(06):12-17.

[5] 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17-21.

[6] 台雪纯,李娜.基于Cite Space的我国公益广告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研究——以CNKI数据库为例[J].东南传播,2019(02):132-135.

作者简介:汪雅丽(2000—),女,江苏淮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指导老师:李娜

猜你喜欢
传统纹样创新应用文化内涵
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图案设计教学研究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试分析传统纹样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