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脉系词的英译

2021-08-09 13:22章欢云红
西部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翻译

章欢云红

摘要:《黄帝内经》中的脉系词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与翻译,有助于提升翻译效率、促进中医脉学的跨文化传播。从认知负荷理论出发,根据词形与词意,将脉系词分为原生型、相关型以及无关型三类,原生型脉系词形式简单,意义单一,最适宜直译;相关型脉系词形式固定,且各词素间具有逻辑关联,易于形成图式,适合直译+音译;无关型脉系词形式多变,意蕴丰富,宜采用意译或意译+音译。

关键词:《黄帝内经》;认知负荷理论;脉系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1-0124-04

一、引言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源流之一,其中包含诸多与“脉”相关的描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阴阳有时……微妙在脉”[1]98。《灵枢·决气》言:“雍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2]72脉是血流汇集之地,是营气的通道,四时阴阳的微妙变化,均体现于脉[3]。从知网检索情况来看,脉系词在《内经》中虽占有相当比例,但与之相关的英译研究较少,且暂无对其进行集中论述的研究。

据统计,《内经》中的脉系词约1159个,描述脉象的就有387个,与经络相关的更是多达569个,此外还包括脉法、筋脉等相关描述。不仅如此,这些内容又可进一步细分,如仅脉法一词就包含脉诊与脉治[4]。表达上的繁杂势必会给译者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如翻译时不加以区分,就很容易造成误译。因此,在翻译时,可以通过词形词义的不同,对脉系词进行认知分类,以减轻翻译过程的认知负荷,提高翻译效率。

二、认知负荷模型

1988年,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首次提出“认知负荷”理论,其主张是[5],通过减少任务复杂程度,简化信息加工流程,以减轻主体的认知负荷,提高效率。起初,认知负荷仅被应用于教育学,后来随着研究深入,学界又进一步将其细分为三类:原生型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以及无关认知负荷[6]。此处的认知负荷指源语文本所承载的信息容量,主要包括词形和词义,据此,脉系词可分为原生型、相关型以及无关型。

原生型脉系词的信息容量大于相关型脉系词,但其呈现形式简单,造成的认知负荷较无关型脉系词小。相关型脉系词意义单一,但具有某些特殊结构,易于形成图式,并有利于译者完成翻译任务、提高翻译效率[6]。无关型脉系词是指含义丰富,或具有多种表达形式的词汇,这种词义和形式上的多变会对译者的认知行为带来挑战,阻碍翻译任务的完成。

三、认知负荷模型下的脉系词英译

《内经》中的脉系词数量众多,形式多变,根据词形词义对其进行认知分类,可以简化翻译流程,提高翻译效率,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对于意义和呈现形式都相对简单的原生型脉系词,采用直译法,以达到意义和形式上的对等;2)对于意义单一,且形式较为统一的相关型脉系词,采用直译+音译的方法,以减轻译者的认知负荷、简化翻译流程;3)对于含义丰富、形式多变的无关型脉系词,应尽量采用意译或意译+音译的方法,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

(一)原生型脉系词

原生型脉系词的信息容量较少、形式较为简单,对于译者来说,由原生型脉系词造成的认知负荷主要由词汇的内在信息所决定,词汇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元素越多,信息容量越大,就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内在认知负荷[7],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深度理解原文信息,并采用直译法,以达到形义对等,这里以脉象和筋脉为例作一分析。

1.脉象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主要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情况,即脉搏的动态形象[8],其不仅反映人体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还可揭示人体内的阴阳力量对比以及盛虚消长。《内经》 中描述脉象的词汇主要有“脉大、脉小、脉滑、脉涩、脉痹”等。作为脉系词中的主要内容,其所传达的信息较为清楚、容易理解、形式简单,因此属于原生型认知负荷,主要采用直译法,以“脉小”为例。

例1: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2]136。

译例1:If the stool is red and petal like,it indicates Sunxie (diarrhea with indigested food in it) with the symptoms of small pulse and coldness of the feet and hands which will be difficult to cure[9]877.

译例2:When the stools are red with undigested food being discharged like flakes,with a minimal movement in the vessels,and if the hands and feet are cold,the disease is difficult to cure[10]13.

“脉小”指脈形相当于常脉一半的“小脉”,其特征为脉体细、脉幅小。《内经》中对“小脉”有诸多描述,作为一种基本脉象,“小脉”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对其翻译作出规范有助于相关情景下的脉象知识传播。“小,脉来一丝也”[11],例1中的“小脉”呈现形式简单,让人一目了然,属于原生型认知,采用直译法,既保留了原义,又达到了功能与形式上的对等,有利于减少认知负荷。然而,译例2中,“脉小”一词译作“minimal movement in the vessels”,一方面,“minimal”意为“极少”,主要指代数量上或程度上的最低限度,而“小脉”主要指形态上的大小;另一方面,译例中的“脉”指脉象,为“脉搏应指之形象”,“vessel”主要指代脉管和血管,而“pulse”则有脉搏之意,用来描绘脉的“动态”形象更为贴切。

2.筋脉

筋和脉简称筋脉,分属人体的两个不同系统,为中医固有概念。“筋”泛指人体结构中的筋膜、韧带等软组织,而“脉”指“脉管”,即由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等组成的气血传输通道。其中,“筋脉”一词属于简单的并列关系,其传递的信息明确、形式简单,属于原生型认知负荷。《内经》中有多处关于“筋脉”的表述,如:

例2:太阳司天……水饮内穑,中满不食,皮腐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跗肿身后痈[1]447。

译例1:When Taiyang governs the heavens and Taiyin is in the spring...Such an abnormal change frequently leads to interior accumulation of water and fluid,abdominal fullness and anorexia,numbness of skin, inflexibility of sinews and Channels,or even dropsy as well as carbuncle and swelling on the back[12]861.

译例2:When the major yang qi controls heaven and... Water drunk accumulates inside the body. There is central fullness and people do not eat.The skin is numb and the flesh is insensitive.The sinews and the vessels are not free.In severe cases there are fu-swelling;the bodys behind has yong-abscesses[10]333.

如例2中的“筋脉”一词,译例1和译例2分别将其译为“sinews and Channels”以及“sinews and the vessels”,其中,二者对“筋”的翻译均为“sinew”,“sinew”作为名词的定义是“连接肌肉与骨骼之间的弹性索状物”,符合“筋”的形态特点。然而,两句中对“脉”的翻译不同,一为“channel”,二为“vessel”。“channel”作为“信息或物质的传输途径”时,一般译作“通道、渠道”,而“vessel”主要用于形容“液体流动的管状通道”,与“气血在脉管中流动”描述高度一致,用于解释此处的“脉”也更为贴切,故“sinews and vessels”宜直译为“筋脉”,如此,既准确地传递了源语信息,又很好地揭示了“筋脉”的功能特点,达到了“形神合一”。

(二)相关型脉系词

相关型脉系词是指意义单一,各词素之间具有逻辑联系,且易于构建图式的脉系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意观察该类词汇的形式,使其形成易于记忆的图式,如十二经脉。

经络包含了经脉和络脉,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灵枢·脉度》中有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2]35,经脉位于体内,络脉是由经脉横行分出的支脉,而络脉的分支即为孙脉。因此,经络又包含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等,此处以两个译本的十二经脉为例(见表1)。

图式是指人的大脑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组织形式,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14],包括语言图式,篇章圖式和内容图式[15]。其中,语言图式指译者的语言背景,包括语音、结构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16]。因相关型脉系词具有特定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意义,这里主要分析其语言特点。

十二经脉构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脏腑属络、循行部位和阴阳消长[17],由上表可知,上述两个译本中对十二经脉均采取直译+音译的方法,但二者又相互区别。以“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为例,内容上,“心包”与“心”不同,“心包络”为心之外围[17],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对应的语言图式应为“percardium”;结构上,分析两组译法后得知,二者的图式分别为“脏腑属络+of+循行部位+阴阳消长”以及“循行部位+阴阳消长+of+脏腑属络”,译例2虽选词较为恰当,但没有突出各脉之间的逻辑联系;而译例1虽明确了十二经脉的脏腑所属以及循行分布,但对“心包”的描述有失偏颇,故综合来看,“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宜译为“Percaidium Channel of Hand-Jueyin”。因此,翻译相关型脉系词时,要从语言图式着手,对词汇本身的意义和结构进行分析,采取直译+音译的方式,以达到语言上的对等和形式上的统一。

(三)无关型脉系词

无关型脉系词不仅内涵丰富,往往还具有多种呈现形式,容易阻碍翻译任务的完成,降低翻译效率,如《内经》中某些“一词多义”“异词同义”的脉系词,主要包括“血脉”,“寸口脉”和“脉口”,针对该类词汇,可采用意译或意译+音译,以达到信息的跨文化传播。

1.血脉

《内经》中“血脉”一词共出现39次,《灵枢·九针》有云,“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2]51,血脉为人体供给营养,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根据上文,此处的“脉”应译为“vessel”,则“血脉”就是“blood vessel”。然而,此处的“血脉”指“淤血之脉”,属于一词多义,因此将其归类为无关型认知负荷,并采用意译,如:

例3:“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1]67

译例1:The heart is the root of life and the house of Shen (spirit).The heart demonstrates its Hua (splendor) on the face, nourishing the blood vessels,pertaining to Taiyang within Yang and related to Xiaqi (Summer-Qi)[12]147.

例4:“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2]9

译例1:The idea of using removing technique to deal with stagnation of Qi and blood means to eliminate blood stagnation in the vessels[9]55.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2]2,而《灵枢·经脉》又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2]38。古人常将“经脉”与“血脉”等同,认为二者均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但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经脉的内涵逐渐向气脉靠近,而血脉则主要指血液通行的实体结构[18]。如,例3就对“血脉”作出了明确定义,并描述了其与“心”之间的结构关系,即,“血脉”作为血液流通、滋养的结构来说时,一般译为“blood vessel”。而例4中,根据上下文,“宛陈则除之”指:若血脉中有淤血,应刺破皮肤予以排除,此处的“血脉”实指“淤血”,“淤血”属于积滞不行之血,对人体有害,为“恶血”[19],因此需及时清除,若生硬地将其直译为“blood vessel”,一方面逻辑不通,另一方面会造成信息阻断以及多余的认知负荷。综合来看,例4中的“血脉”译为“blood stagnation”更加准确,原因是“stagnation”用于表述一种非活跃状态,具有贬义,尤其指“液体的停滞状态”。因此,用“blood stagnation”表示淤血更合适,相比之下,译例2既考虑了上下文,准确传递了原文信息,又形象地传达出学界对“淤血”的态度。

2.“寸口脉”与“脉口”

脉系词除了一些“形同意异(即形式相同,意义不同)”词,还有不少“意同形异(即意义相同,形式不同)”词,这种复杂的形式变化会增加翻译难度,降低翻译效率,属于无关型认知,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甄别,并适当采用音译+意译,如“寸口脉”与“脉口”。

《内经》中,“寸口”与“脉口”互称,如《灵枢·五色》有载:“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2]97。“寸口”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指代具体的经脉循行部位;二是作为脉诊部位[20],而《内经》语境下的“寸口大多为后者。经统计,“寸口”和“脉口”在《内经》中总共出现30次,现存的全译本中对其主要有7种译法,其中就有“pulse in Cunkou”“pulse over the wrist”“Maikou”“pulse over Cunkou”等,如:

例5: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1]111。

译例1:If the pulse over Cunkou is felt short,it indicates headache;if it is felt long,it indicates pain of the foot and leg[12]125.

例6: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2]18。

译例1:During the so-called fifty circles of flowing,all the Five Zang-Organs are nourished by Qi and blood.

译例2:Such a condition can be examined by taking the pulse over Cunkou.If the pulse beats fifty times without intermittence,it indicates that all the Five Zang-Organs are nourished[9]107.

例5、例6中的“寸口之脉”与“脉口”意义相同,皆被译为“pulse over Cunkou”,首先,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语词典,“pulse”特指“由于心脏射血而产生于人体体表的动脉搏动”即“脉搏”[21]1658,常用于中医语境,指代脉象,而“pulsation”单纯指代“搏动”“跳动”[21]1658这一状态,无法指代“脉象”。其次,相较于“in”和“of”,介词“over”既点明了“脉”的位置(即“在寸口之上”),又形象地描绘出中医师为患者诊脉时,手搭在“寸口”处这一动作;此外,“寸口”或“脉口”属于中医特色词汇,含义豐富,难以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表达,故为了忠实原文,宜音译为“Cunkou”或“Maikou”。因此,综合分析,“寸口之脉”或“脉口”宜翻译为“pulse over Cunkou”或“pulse over Maikou”。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负荷理论对脉系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词汇的语言和形式特点将其分成三类:原生型、相关型以及无关型。首先,针对语言信息较少、呈现形式简单的原生型脉系词,可采用直译,并将其转化为大脑易于调动的长时记忆,以实现功能和形式上的对等;其次,对于意义单一、构词形式固定的相关型脉系词,应从注重结构方面的统一,适当采用直译+音译;最后,针对形式多变,内涵丰富,且容易造成认知负荷的无关型脉系词,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采取意译或意译+音译,以消除不同呈现形式对翻译任务的影响,提高翻译效率。

《内经》作为中医源流,其文化术语众多,而“脉系”词就占有相当比例,不仅如此,这些词含义丰富,形式也较为繁杂,容易造成误译,从而阻碍中医脉学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脉系词的翻译进行解读,以期丰富脉学翻译研究,并为传播中医特色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M].梅花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 黄帝内经·灵枢[M].梅花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 刘明.中医英语基础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90.

[4] 杨杰,潘桂娟.《黄帝内经》脉学知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2).

[5] SWELLER,J.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Effects on learning[J].Cognitive Science,1988(12).

[6] 孙天义,许远理.认知负荷的理论及主要模型[J].心理研究,2012(2).

[7] SWELLER,J.Element Interactivity and Intrinsic,Extraneous,and Germane Cognitive Load[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10(2).

[8] 叶晓,董敏华.中医“脉象”名称英译探讨——基于两个《黄帝内经》英译本中的脉象英译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1).

[9] 李照国.黄帝内经灵枢(英汉对照)[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0] PAUL.UNCHULD.Huang Di Nei Jing Ling Shu[M].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6.

[11] 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208.

[12] 李照国.黄帝内经素问(英汉对照)[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13] 吴连胜,吴奇.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4] 高云峰.应用图式理论提高SBE阅读能力[J].外语界, 2003(3).

[15] CARRELL.P.L,EISTERHOLD.J.C.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1983(4).

[16] 王宇新.论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应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4).

[17] 韩永安.心主手厥阴之脉非手厥阴心包络经[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7).

[18] 赵坤,李成卫,王庆国.基于《黄帝内经》形气观分析心与血脉的关系[J].中医杂志,2018(5).

[19] 李今庸.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谈到淤血的成因及其辨证施治[J].湖北中医杂志,1986(4).

[20] 朱玲,李敬华,杨硕,等.《内经》针灸概念术语的文化诠释:以“寸口、脉口、气口”之辨析为中心[J].世界中医药,2014(1).

[21]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作者简介:章欢(1995—),女,汉族,贵州盘县人,单位为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通讯作者:云红(1971—),女,汉族,江西南昌人,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翻译理论与实践、西方修辞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翻译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