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912—1937)苏州旅游近代化研究

2021-08-09 13:22刘艺蕾
西部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近代化民国时期苏州

摘要:在民国时期,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在一步步向现代旅游业过渡,有着承上启下作用。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的出现,在旅游休闲思想开化的背景下,苏州的旅游业走上了近代化发展的道路。旅游中介机构出现、市内交通取得发展、旅馆饭店业的创立,苏州旅游服务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旅游业的近代化改革对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苏州旅游活动的不断举办,给城市带来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该城市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国时期;影响;苏州;旅游;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K291/297;F5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1-0096-03

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旅游的近代化是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一环,主要是指在旅游领域由个体、分散、无专业化中介媒体参与的传统旅游现象向有组织、远距离、有专业化中介媒体服务的现代旅游现象转变的过渡性过程。

“苏州风景之美,可谓甲于江南,城厢四周,有奇山异水,有名胜古迹。”①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的旅游名城,宋朝时已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可以看出苏州历来是文人墨客钟意的旅游佳地,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游览。

旅游自古就有,“苏人尚游”之说早在明朝就出现了。但是,旅游作为一项经济产业,也就是“旅游业”,虽与“旅游”只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大有不同,其根本性质就在于它的经济性。国内多数学者把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开端定义于1923年8月陈光甫先生创办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1]。“就旅游而言,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这些年来,旅游行业在苏州能迅速发展是受到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民众思想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带动了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

一、民国时期苏州旅游近代化的背景

(一)民国时期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后,列苏州为通商口岸,被辟为商埠,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列强可以来苏经商居住、设立领事馆和工厂,这样一来,外国租界就成为西方文化影响传播的首要渠道,尤其促进了苏州地区的飞速发展。这些影响具體体现在以下方面:由于西方在租界和商埠内建立了银行、保险公司、商场、学校、运输、工业园区等各类社会经济文化机构,地方近现代工商业、交通运输、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得到了有力保障,从而促进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的强化和兴盛。丝织业、印刷业、棉纺业等传统手工业也随之跨入了近代工业的行列,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进而促进了苏州城市的近代化,为近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二)民国时期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的出现

交通运输和通信渠道的增多必然要依靠工商业的进步,由于近代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延伸,原本各个不同地区之间由于距离导致的隔离逐渐减少,各个城市、各个地区之间互相联络比从前更加通达,空间距离在时间和人们的心理上都逐渐变短,这也促进了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民国时期苏州旅游的近代化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现代交通及通信网络的初步形成,促进了中长途旅游活动的开展。

船运是1860年前苏州连接外界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民国时期,苏州的民营轮船航运业不断拓展,持续到抗战爆发前夕,轮船航运业进入发展的顶峰时期。其中,苏州是发展中心,向东发展至上海,向南抵达至杭州,向西边直到镇江,向北边延伸到长江地段,构成了一条通达密集的水陆交通。除主航线外,还包括连接到偏远乡村的支流航线,给旅游者的出行带去了更多选择性。

铁路的开通给苏州城市近代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力。“如果说轮船的开通是苏州与外界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铁路的开通就是苏州交通业走向现代的第一座凯旋门。”[3]它一是大大缩短了苏州与上海、杭州的空间距离,促进了苏州和周边城市之间商品流通速度的增长,二是对苏州工商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然就带动了苏州旅游业的发达。

公路运输方式亦是如此。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时对江苏省的公路运输实行统一协调的规划与建设,使得苏州公路运输开始逐渐发展。这一时期修建的一批道路中,其中经过苏州及周边地区的干支线共15条,如京沪路、苏嘉路、锡沪路等等,计708.04公里[4]545。

总而言之,苏州有了初步形成的较为通达的近现代交通网络,其中包含公路、铁路和轮船航运。这种交通网络的逐渐成形与发展,对于苏州的人口、物资、生产力等诸多社会要素的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推进苏州城市向近代化发展。而近代先进的交通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人们因过长的空间距离而减弱内心的出游动机以及产生的消极情绪,极大地缩短了出行的空间距离和个人的心理距离。由此,苏州的近代化旅游业得以初步发展,并愈发兴盛。

(三)民国时期旅游休闲思想的开化

民国旅游近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人们的旅游观念开始发生新变化。民国时期国门大开,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民众开始产生休闲教育思想。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最初被西方人的旅游热情所感染的是江南地区的中上阶层人士,他们对于生活的享受意识、休闲意识在不断地提高。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增加了大众的闲暇时间,休闲的价值认知开始被视为一种修养身心、获得学问的机会。民国学者泽炎曾言:“自少数有闲阶级的独占闲暇,至于多数人的共有闲暇,这是测量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准”②。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实行星期日的公休日制度,所以一股旅游热潮开始在民间掀起,这提高了民众的休闲意识和享受意识,政府对发展旅游也持支持的态度,将文物、名胜古迹逐步向社会大众层面开放。社会各阶层的旅游欲望都得到了刺激,团体旅游开始出现并飞速发展,甚至连学生也跟上了旅游热潮,广大民众都开始对旅游这种社会现象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

二、民国时期苏州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一)旅游中介机构出现

民国时期创立了相对全面的旅游机构体系,这标志着旅游行业在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就是旅游中介的初步兴起与发展。在服务社会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刺激下,陈光甫、荣德生等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投资旅游业。1923年,中国旅行社总部在苏州设立分社,负责经营专管苏州的国内外旅游事务。此分社的建立,拉开了苏州近代旅游的序幕。

秉承总社“服务社会”的宗旨③,苏州分社一改早期单一代售火车票,转为各种客运、接送客、代运代订等多种服务,为国内外来苏旅游者安排食宿行。《旅行杂志》一则报道中写着:“鉴于旅游可以增进康健,开拓见闻,一般人限于经济,不能畅所欲游,特别办理旅行储蓄,使有志旅行者,储消耗之费。储金到期,由中国旅行社代为计划,预算旅费,购买车票,代订舱位,指导伴游。”④由此可见,苏州分社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达成同盟协作,发行国内通兑的旅行支票等。民国旅游业兴盛的显著标志就是建立了旅游的中介机构,其在苏州旅游业的成长中展现出了极大的组织协调功能。

(二)市内交通取得发展

交通是旅游产业中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实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前文已对苏州与周边城市的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做了列举,而苏州市内的交通也很多样。

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比例开始逐渐增大。市内的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为汽车与人力车,与旧式交通工具相比,具有更干净、运速快、可达距离远的明显优势。苏州对于人力车的需求量很大,尤其受到旅客的喜爱,其原因在于旅游业兴盛,使得城市内人员流动量大。公路的修建使汽车的通行在市内更加方便快捷,对想到达远距离的乘坐者来说,体验感较旧式交通工具会更舒适、更节省时间,整体旅游感受更好,但价位也较高。但是,旧式交通工具仍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并未被取代。在苏州以往的传统旅游史上,三种可供旅游者选择的典型交通工具是小船、轿子、驴马。即使新式交通工具已经出现,但在短距离的出行选择上,旧式交通工具仍有较大市场,特别是走山路时,驴马车能承担新式交通工具不可取代的重任。新式交通工具在速度和舒适度方面比旧式有所提高,但二者都遍布不同的道路类型,给想要体验不同感受的旅游者提供了不一样的选择。

(三)旅馆饭店业的建立

“游客之往临与否往往系于交通设备之便利,而逗留时日之利便,而逗留之日久暂,则大抵依据食宿供应之情形为条件。”[5]在民国时代,人们就很清楚地意识到了餐饮、住宿是旅游业的核心支柱行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旅店为例,据统计,民国十年,苏州有50余所旅馆,抗战爆发前,增至104家。其中,苏州最大的中西式旅馆要数黄驾雄经营的新苏台旅馆和三新旅馆,该酒店的广告“冬备橡皮热水袋以暖手,铜脚炉以炉脚,茶壶均用景泰蓝,贵客随时有热茶可吃,此外香皂、牙粉、牙刷、书墨、信纸、信封、洋烛、火纸、润面洋密一切均听贵客使用,不取分文”⑤,透露其设备周密齐全、服务细心,茶壶均用景泰蓝且不另外收费,与如今的酒店差别不大。此时的旅馆在建设和经营大规模地扩大,还渐渐有等级的区别,二流有游姑苏旅社、大新旅馆等14家[4]747。此外,西式的惟盈旅馆和日式的精养轩等旅馆在当时也颇有影响。除了从数量上的增多能看出苏州旅馆业的兴盛,旅馆规模大以及馆内房间具备整洁的设施、便利的服务、精良的饮食也能表现出苏州旅游业走向近代化。

当时,苏州的宾馆、餐饮行业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式餐饮、中西式餐饮、西式和日式旅舍陆续出现、同时存在。这样一种含有多种不同特色的旅游食宿体系能够扩大该产业对于各地旅游者的覆盖面,尽可能满足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和喜好的游客的消费需求,增强了苏州旅游的接待能力,扩大了旅游的市场发展空间。

三、旅游近代化对苏州城市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

首先,旅游为经营者和服务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促进了苏州的商业零售业的繁荣。以园林为例,苏州一些园林开始实行购票参观的规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后,留园、西园、拙政园等园林也开始实行观赏收费制,当时的门票定价分别为1角、半角和4铜元[4]564-752。还有一些园林提供有偿的茶水给游客。不难看出,门票的收取使这些园林收益颇丰。与此同时,对于其他的一些景点,如寒山寺、玄妙观、灵岩山等处虽不需要门票,可任游客自行游玩,可由于苏州旅游业的大力兴盛,景点周边的民众仅因为游客量的加大收获商机,零售业因此而繁盛起来。对游客而言,旅行时的交通费用是第二笔较大的支出。因此,旅游相关产业或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苏州的经济发展。

其次,旅游产业的壮大,更新了苏州的产业结构,加大了其在苏州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1935年吴县政府印发的《一年来吴县县政概况》可得知,该年度所收车辆费用捐税為80352.5元,酒席所得捐税为20171.48元,娱乐行业所得捐税为6289.25元,旅舍所得捐税为12289元,茶馆所得捐税为7358.99元,全县捐税总额共388409.84元。其中,旅舍、车辆通行、娱乐行业三者的捐税总金额高至98930元,对于县政的财政贡献率大于14%。由此可见,旅游经营给苏州经济结构带来全方位的影响。

(二)文化方面

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江南文化更是和苏州脱离不开关系,近代苏州旅游的兴起为其本身积累了文化内涵。“山水借文章以显,文章凭山水以传。”旅游与文化从来都是结伴而行。勃兴一时的苏州旅游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其中不乏有众多名人,他们旅苏后的创作既能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内心感受,还作为描绘苏州名胜的文化作品,类似这样的文字记载既使得苏州被更多人所憧憬,也使得苏州的旅游文化内涵更加具有深度。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苏州开始加强对文物的收集和对历史古迹的保护、维修和管理。太平天国战争后,苏州一些古迹遭遇损毁,到民国时期,在名人旅苏过程中被发现并在他们的呼吁下,这些历史古迹转危为安,丰富了苏州游览观光内容。如顾颉刚保圣寺唐代古塑,钱文选在游苏期间请县政府出示保护钱王墓,以重古迹。

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旅游业开始形成雏形,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对区域旅游来说,苏州旅游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表现在对于经济和文化效益中的增长与提升。从传统苏州旅游行业迈向现代苏州旅游行业,在这个长久发展的过程中,民国时期的苏州旅游业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民国时期苏州旅游近代化的研究揭示了苏州旅游业的兴起发展背景,对于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来说,中介(能够将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连接起来的重要节点)已经出现,多类型服务行业都基本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逐渐在民国时期形成苏州旅游的产业链,是苏州旅游发展史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旅游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市民大众的生活方式,在苏州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有着促进作用。

注释:

①王志钦:《姑苏烟雨记》,《旅行杂志》,第九卷第六号。

②泽炎:《论闲暇》,1934年第3卷第27期。

③陈光甫:《本行创办旅行社的用意》,《旅行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④《旅行杂志》广告,第八卷第九号。

⑤《旅苏必读》广告,吴县市乡公报社1922年版。

参考文献:

[1] 王淑良.中国现代旅游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8.

[2]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179.

[3] 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71.

[4]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1册[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5] 佘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M].北京:中国旅行社出版,1994:164.

作者简介:刘艺蕾(1996—),女,汉族,江苏苏州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专门史。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近代化民国时期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一光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