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娟
摘 要:铜镜是青铜器中举足轻重的重要门类,既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日常生活用品,又蕴含了丰富的艺术信息。铜镜具有艺术和文化价值,为我们认识古人、了解古人生活和思想开启了一扇独特的视窗。文章希望通过对馆藏铜镜的研究和介绍,为大家了解中国古代铜镜文化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馆藏;铜镜;研究
说起镜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玻璃镜,但是中国古人用的镜子大都是铜或者铁做的,其中铜镜的数量占了绝大多数。在清中期普及玻璃镜之前的数千年的悠久岁月中,铜镜深受人们的青睐。铜镜除了作为梳妆照面之用外,还有照妖辟邪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物。古人认为铜镜可以照亮阴间路,希望死后还能得到古镜的护佑,于是大量生前使用的铜镜被带到了墓葬中,所以传世的铜镜较为稀少,大部分铜镜是出土的。
铜镜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工艺品,早期铜镜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古镜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镜文化”深入人心,深深融入了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 馆藏铜镜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铜镜是三明市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一个种类。年代自汉至清代,既有墓葬出土铜镜,也有传世品。三明市博物馆藏铜镜可分为名家作坊制作的铜镜等七个类型。笔者拟对这批铜镜进行初步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1 名家作坊制作的铜镜
Ⅰ式:宋湖州圆形铜镜(图1),圆形,正面平。背面周边一道起棱,中有一环形纽,两侧铸有文字。纽左侧竖长方形框内两排文字“湖州石十郎真,炼铜无比照子”;右侧竖一排文字铭有“炼铜照子每两一百二十文足”。铜镜基本完整(背面有部分磨损、锈蚀)。直径15.4厘米,高0.5厘米。
Ⅱ式:宋湖州葵形铜镜(图2),镜作等边六瓣葵花形,边沿微凸。桥形纽,纽右侧长方形框内两排竖式写“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铭文。铜镜基本完整,铭文有磨损。直径11.5厘米,厚0.4厘米。
Ⅲ式:宋湖州葵形铜镜(图3),镜作六瓣葵花形,边缘弧形起缘。桥形纽,纽侧有一长方形框,框内两排竖刻有“湖州真石家念二枚青铜”文字。与Ⅱ式宋湖州葵形铜镜比较,主要是铭文略有区别,尺寸也略大,略厚。虽是出土之物,但保存完好,铭文历近千年仍清晰可辨。直径11.8厘米,厚0.7厘米。
Ⅳ式:宋葵口铭文铜镜(图4),镜作六瓣葵花形,桥形纽。镜背外围平缘,缘与纽之间有长方形框,框内两行铭文,因锈蚀严重,依稀可辨“口州□□□□□□照子”等文字,应属湖州制镜作坊制作的铜镜。直径15.1厘米,厚度0.4厘米。此镜早年档案标注出土地点三明,惜无更完整的文字说明。
1.2 民间传说故事与民俗内容的铜镜
Ⅰ式:宋“齐郡乙娘团圆”凤凰齐飞葵花镜(图5),镜呈六瓣葵花形,桥形纽,镜纽四周环绕有一圈菊瓣纹。镜背纹饰为对称的凤凰齐飞图案。双凤羽翼线条流畅,展现出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动感与神采。镜背四周环绕配有与主题纹饰相关的铭文“齐郡乙娘团圆”。器型规整,生动精美,保存完好。直径16.6厘米。
Ⅱ式:宋天干地支纹铜镜(图6),镜作圆形圆纽。外围窄沿凸起,以两道弦纹将镜背纹饰分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區域。由镜纽往外呈放射状对应装饰有八卦纹、天干地支文字和十二生肖动物纹。基本完整,图案较为清晰。直径6.7厘米,厚0.4厘米。
1.3 吉祥铭文铜镜
Ⅰ式:明“状元及第”吉祥铭文铜镜(图7),圆形,弧形凸缘,圆纽。镜缘饰一道弦纹,弦纹内围绕镜纽对称置有四个方框。框内写有楷书“状元及第”四个大字。保存完整。直径9.7厘米,厚度1.0厘米。
Ⅱ式:明“早生贵子”吉祥铭文铜镜(图8),圆形,圆纽。素宽缘,镜背中心镜纽高凸,四周对称有四个方形框,框内分别书有“早生贵子”四字。镜右上角长方形框内书有“龚方来自”铭文款。器型完整,较为厚重。直径11.5厘米,厚0.6厘米。
Ⅲ式:清“五子登科”铜镜(图9),圆柱纽,弧形起缘。镜面有一道弦纹,弦纹内四个方框内楷书“五子登科”铭文。直径13.2厘米,厚1.0厘米。
Ⅳ式:清“寿山福海”八卦纹铜镜(图10),圆形,镜面较平,圆柱纽,镜纽四周环绕八卦纹,八卦纹周围铸有“寿山福海”四个大字,磨损严重,文字较为模糊。直径22.1厘米,厚0.4厘米。
1.4 宋双鱼纹铜镜(图11)
圆形,镜背外缘凸起。镜背有弦纹,镜纽周边饰有对称的双鱼纹图案,因锈蚀严重,双鱼纹图案比较模糊,隐约可见。镜面粘有明细的纱质纺织物。直径13.4厘米,厚0.4厘米。
1.5 明仿唐海兽葡萄纹铜镜(图12)
圆形,桥纽。镜背中心明显凸起一道弦纹,将纹饰分为两个区域:弦纹内围绕镜纽饰有四只海兽纹及缠枝葡萄纹;弦纹与外沿区间环绕一周缠枝葡萄纹。黑漆古包浆,手感厚重,保存完好。直径7.9厘米,厚0.9厘米。
1.6 汉铭文铜镜(图13)
圆纽,以纽为中心往外沿,依次布局为窄缘凸起、细锯齿纹、一圈文字、一周细锯齿纹、宽边缘凸起。因锈蚀严重及土沁包裹,文字内容难以辨认。直径8.7厘米,厚0.8厘米。此镜原资料档案中定为宋代铜镜,笔者根据内、外区纹饰布局特点,宽窄凸缘结合,整圈文字铭文装饰,器型比较厚重等特征,认为这是汉代时期较为常见的铜镜器型,故认为定代为汉代为妥。
1.7 素面铜镜
馆藏铜镜中还有一部分素面镜,均属一般普品。这些素面铜镜缺乏图案设计创新,制作也趋于粗糙,没有太大艺术文化价值,本文暂不加以赘述。
2 馆藏铜镜的几点认识
2.1 宋代名家作坊制作铜镜的畅销与民间的普遍使用
宋代铜镜出土及馆藏数量多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用官制度,政治安定,实行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经济文化中心转移。铸镜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转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镜基地,出现了不少传承有序的铸镜世家。
宋代铜镜已发展成一般商品。宋朝铸镜业以简单实用的日用需求成为市场主流,铜镜从象征身份地位的精美奢侈品演变成了简单耐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此时期官方和私营铸镜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
由于商品种类增多、竞争激烈,商家注重商品的包装,非常重视在市民群体中打开销路,开始为自己的商品做广告,渐渐萌生品牌宣传意识,如“湖州石十郎真,炼铜无比照子”“炼铜照子每两一百二十文足”“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都明确记述了私营铸镜作坊制作者的姓氏,强调铜镜的品质,具有很强的广告作用,说明宋代民间铸镜业高度发展,竞争激烈,十分普及并广受欢迎。
2.2 主题纹饰、铭文完美结合的凤凰并飞葵花镜
宋“齐郡乙娘团圆”凤凰齐飞葵花镜(藏品编号:SB.NO.1424)在古代铜镜中较为少见。器型为宋代常见的六瓣葵花形,但镜背纹饰为对称的双凤齐飞图案,四周环绕配有与主题纹饰相对应的铭文“齐郡乙娘团圆”。
宋代私营铸镜作坊以生产铸有制作者坊号、姓氏、品名的素面镜为主流,可是这面镜子却强调了“凤凰齐飞”的纹饰主题,铭文“齐郡乙娘团圆”也是别有深意。齐郡,中国古代郡名,泛指齐国,今山东半岛一带。齐郡是古时闻名于世的富庶之地,也是通衢商品的流转要道,历史上曾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的美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由铜镜上的“齐郡”地名可以看出“齐郡”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雄称“凤”,雌为“凰”。凤凰齐飞,常常用来表达爱情,象征祥瑞,是吉祥和谐的祈求。铜镜中的“乙娘团圆”铭文,顾名思义,就是重逢、回归、团聚、和睦的祈福,是否还有其他典故或民俗含義,因手上资料所限,留待以后考证。
2.3 唐镜仿制反映出的工艺追求与市场需求
唐代是我国铸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传世精品多,品质上乘。唐镜的型属、装饰、铸造工艺都独具一格,制作工艺精巧,纹饰富丽多彩,镜面光洁平滑,花纹饱满清晰,在中国青铜铸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仿唐海兽葡萄纹铜镜(藏品编号:SB.NO.2190)是一件比较成功模仿唐镜的精美作品,器型规整,铜质、厚度、重量,纹饰布局规范,纹饰自然流畅,铸工精湛,历经数百年仍包浆醇厚,保存完好,堪称一件精品。但比之真正的唐镜,仍稍逊一筹。明仿唐海兽葡萄纹铜镜的存在,说明唐镜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其高超的制作工艺,至少在明朝还是制镜业者追求的目标,在使用者中尚有一定的消费市场。
2.4 以镜寄情、以镜托思的明清铜镜
明清时期是我国铜镜制作的衰落时期。从馆藏的明清铜镜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铜镜质量普遍较差,多数质地不好,纹饰粗略,简单实用。铸镜作坊不再是为了提升艺术水平而制镜,而是极力压低铸镜成本,只以铜镜照容的实用功能出发,追求实用。馆藏明清铜镜中几乎不见有华美的纹饰,常见的是“状元及第”“早生贵子”“五子登科”“寿山福海”等吉颂铭文,表达了铜镜使用者追求吉祥、平安、镇灾辟邪的期望,以镜寄情,以镜托思,十分贴近世俗生活。这些民间吉祥语丰富多彩,通过铜镜与民俗融会在一起,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尽管明清铜镜不再精彩,却是当时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