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
教育引发大众焦虑情绪真是好多年了,最近终于见到“双减”的曙光,我加的几个家长群都表示 :开心!要知道,像我这样不怎么“鸡娃”的人,都被某些狡猾的商人找到了一种新的突破方式 :用佛系割韭菜。就是借佛系之名,行“鸡娃”之事,然后卖货。这是一套挂羊头卖狗肉的拳法,欺骗性非常强。我之所以有如此认识,并不是因为目光如炬,而是我交了一笔实在肉疼的学费。
很久以来,我一直关注某教育专家的公众号,这个专家给我的印象是聪明理智、学历高、对孩子倡导佛系教育——这么成功的人用自己家娃当例子,说服力自然比一般人强。该专家倡导的口号又很动听,比如“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反对填鸭式教育”“反对大量刷题”……听起来真是深谙快乐教育之道。所以该专家积累了大批粉丝,光是爆满的微信群就有十几个。
前陣子,这位教育专家的孩子考上了顶级名校。“应粉丝强烈要求”,他打算再次跟广大父母分享育儿经验,只需要付×××元费用就可以和学霸家长——他本人面对面,只要一小时就可以获取“教育真经”。我转去了一笔讲座费,并准时到达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是一顿“鸡汤”,随后这位专家话锋一转,说 :“孩子要学会自我管理,特别是时间管理。”然后分享了一张自家孩子的日程表。那张一闪而过的日程表让我吃惊,表里从早到晚,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各种活动。该专家的娃黎明即起,背诵完单词再去上学,周末也不得空闲,刷完数学练钢琴,半夜才能睡觉。讲课之后我感叹了一句 :“您真是外松内紧啊。”结果这位教育专家拍案而起,说我误解他,表示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事,考试成绩就像买一送一的赠品,自己“从来没有在意过”。
众人纷纷附和,七嘴八舌地宣称专家的确一贯如此,仿佛我是一个不合时宜的闯入者,场面一度有点尴尬。我不再说话,又仔细把专家给孩子列出的日程表看了一遍,不禁想借用迅哥儿的名言 :“这日程表歪歪斜斜地每格都写着‘佛系教育。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篇都写着两个字,‘鸡娃!”我支持知识付费,也愿意花钱听课,但这种言行不一致的收割韭菜行为,让我忽然有了一种身为受骗者的反思。果然新一代商人更懂消费心理,在“鸡娃”名声渐臭的时候,用“我们不费力也能成功”造了一块金闪闪的新招牌。
要不是专家得意地展示自家娃的日程,我还真没发现他打着左灯往右转 :自家孩子信奉精英教育、鸡血教育,却向粉丝兜售佛系的好处。
和“鸡娃”相比,这类所谓的佛系更可恶。他们不仅扰乱了你的日程,还琢磨你的钱包。从儿童用品到网络课程,全都排列在公号文章里,他就在屏幕后慈眉善目地等你掏钱。
受他蛊惑的人会自己骗自己 :“专家的教育理念都这么好了,卖的东西能错吗?”“白听了这么多干货,买点东西回报一下,反正也能用得到。”届时家长的钱包瘪了,却收获一脑门子糨糊。佛系生意做得这么缺德,你出门也不怕遇见佛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