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训霞
明代以中山狼为创作题材的作品颇丰,如文言短篇小说有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杂剧有王九思的《中山狼》。另外,“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录有陈与郊的《中山狼》和汪廷讷的《中山救狼》杂剧,惜都不传”。近代以来,在郑振铎、刘大杰、游国恩等编写的文学史中也都给予了其一定程度的关注,之后王季思在其编写的喜剧集中也提到“现存描写中山狼故事的剧本,当以康海的为最佳”。此后更是引起了较多学者对康海杂剧作品《中山狼》的关注和研究。杂剧研究主要是论文方面,这些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山狼》进行个性化解读,不过大多数集中于著者考证和论李、康关系。通过搜集查阅资料,笔者发现学术界对康海《中山狼》的讽刺文化意蕴关注较少,同时因学术界对《中山狼》是否为康海讽刺李梦阳的忘恩负义行为一直存留争议,故在分析其讽刺意蕴时将不谈及,而仅就文本中的忘恩行径展开谈论。
讽刺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可追溯至《诗经》中的讽刺诗和早期寓言,在晋唐小说传奇中讽刺艺术更是渐趋成熟,之后的宋、元、明、清几代,讽刺艺术运用的范围不仅更广,且臻于成熟。由此可见,对于“讽刺”而言,它更多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通过讽刺形式的呈现,指摘时弊,垂戒来世,从而研究《中山狼》文本的讽刺意蕴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讽刺
封建统治阶级历来是古今文人墨客所嘲讽的对象,他们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其罪恶与丑陋的嘴脸,或为民众发声,或抒己之不平。康海创作《中山狼》是于罢官后,明朝党派竞争激烈,而他因桀骜不驯、恃才使气,又不肯趋炎附势,使其在官场中得罪权贵、受到排挤。也因为官经历,他看遍官场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见识了种种黑暗与不堪。此剧以现实为题材,将讽刺意味寓于嬉笑怒骂中,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虚构故事情节,从而达到较好的讽刺效果。
首先,在杂剧第一折出场的自我介绍中,直接点明了赵简子的盛气凌人。接着在东郭先生的自叙中,道出自己历经长途跋涉,在暮秋时节骑着瘦马,环境与心境都无不凄凉,之后以听觉和视觉双重感受,描绘出赵简子围猎时的声势浩大和热闹欢腾的场景。通过鲜明的对比,把以赵简子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不关心民瘼,只顾自娱享乐的罪恶行为自然地展现出来。在剧本的第二折,赵简子向东郭先生询问中山狼的下落而无结果时,“您看俺剑者![拔剑砍车辕科]东西南北,兀谁的隐讳了狼的去向,把这车辕儿做个赛例者!”“[赵按剑科]您看俺这口剑,吹毛也似快的,您敢试着它么?”经过两次动作描写,作者把赵简子的气急败坏、咄咄逼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封建统治者无所遁形。
其次,在东郭先生大难临头之际,为了寻得一线生机找“三老”评理救助。第一次找老杏树评理,老杏树却以自身被老圃伐枝芟叶且性命不久矣为由,认为东郭先生该被吃;第二次找老牸评理,老牸讲述自己年轻时为老农做出贡献,现在年老将要被老农一家杀害的经历,也认为东郭先生该被吃;无奈之下,东郭先生命悬一线之际,第三次找到了杖藜老子评理,待东郭先生说明情况后,杖藜老子智杀中山狼,东郭先生终于得救。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两次所找的评理对象,皆为自然中的草木走禽,其寓言拟人化的口吻,恰似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无情控诉与鞭笞,撕开了他们伪善的面纱,道出了残酷剥削与奴役的本质。当然,换一个角度反观思考,又可以体味出文本传达给我们的不一样的韵味。若把评理的老杏樹、老牸作为无知的封建统治者,而东郭先生作为贫弱民众的缩影,说明在封建社会评理申屈是很难实现的,因这些上层统治者实为胸无点墨之辈,只知鱼肉百姓,天下苍生只是作为其加官晋爵、发财致富的垫脚石。最后杖藜老子是作为正面歌颂者的形象登场,他使正义存于世,化解东郭先生的冤屈,在不动声色中,更是加深了对讽刺对象的批判力度。
二、对天底下忘恩负义者的讽刺
中国文化底蕴丰厚,自有文字以来,记录报恩的典故有许许多多。如《诗经》中有投桃报李的馈赠之恩,《左传》中衔环结草的行救之恩,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遇之恩,诸种不胜枚举,但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对报恩行为的大力提倡,并且一代代传承延续着。在《增广贤文》里写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康海的《中山狼》从反面体现了这一思想。“真救世仙丹,使无义男子见之不觉毛骨颤战”。作为寓言式喜剧,中山狼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当为影射世间所有忘恩负义者,而不单单指无义男子。康海的散曲专集《沜东乐府》,不仅创作的散曲数量众多,而且成就在明代曲坛上可称为首屈一指,也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康海个人的思想倾向,其中的愤世之作有表达对现实世道人心的尖酸讥讽,对此杂剧《中山狼》与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乃非心血来潮之作。
剧本第一折,带箭负伤的中山狼求助于东郭先生时,其表现是摇尾乞怜,低声下气,苦苦哀求,后以蛇衔珠报隋侯自比,表达自己必定报答救命恩情的决心。在第三折狼获救后,自知要说的话不知高下却还要说出来,实乃虚伪做作。“倘然饿死在路上,却被乌鹊啄,蝼蚁攒呵,不如送与赵卿拿去,倒也死得干净。先生可怜见,权把您来充饥罢!”以歪理掩盖要吃人的真实想法。在遭到拒绝后,本来面目暴露无遗,“您缚俺在囊里,受的苦来不耐烦。您是甚好意?您向赵卿说俺恁地不好,要助他所筭了俺。怎的不该吃您么?”报恩不成反还曲解事实,可谓狼子野心、忘恩负义。它和东郭先生的对话内容,与前面求救时的表现,两相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照,讽刺意味跃然纸上。剧本第四折,虽在杖藜老子面前失势,中山狼也不忘巧言善辩,为自己的忘恩作反驳,可谓滑稽可笑。另外,杖藜老子的一段痛快淋漓的骂词,把天底下负恩之人进行分类,分为负君、负亲、负师、负朋友、负亲戚五大类,最后一语道破﹕“你看世上那些负恩的却不个个是这中山狼么!”这段骂词实为作者在对现实的人心进行毫无情面的嘲弄和谴责,警戒现实人们的所作所为,为世间肃清忘恩之人,从反面呼唤人心的善良和美好。
三、对道貌岸然的儒士的讽刺
康海的老师或朋友是继承“关学”的名士,作为“关学”的创始人张载,其“四为”思想深刻影响了康海,使他联系现实,注重实用。康海的杂剧创作虽少,但作为杂剧双壁之一的《中山狼》正源自现实中不合理的现象而撰,其“有为”表现在以寓言的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个人对现实中儒士不良行为风气的痛责与揶揄。
东郭先生在剧中既是“兼爱”思想的载体,又是应试的儒士。作者通过多重否定,对这个主人公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展示,揭示其道貌岸然的虚伪性。其一,东郭先生路遇中山狼求救,刚开始以不管野草闲花为由拒绝搭救,后因中山狼表示能够报答恩情,便假意推脱,再一次搬出“兼爱”思想,借此为由营救的理由,把他这种虚伪之辈勾画出来,与前面以薄为道的话语形成反差。其二,知晓狼的真实面目后,连续多次痛呼感叹,后悔不迭,自责不该救狼,却仍旧迂腐地不知悔悟。可以说是“兼爱”思想在现实的失败,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其三,通过老杏树、老牸的遭遇,从侧面反映出“兼爱”理想的虚幻性,事实证明“兼爱”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东郭先生脱离生活实际也只会自讨苦吃。其四,剧末写出东郭先生带有佩刀,却不忍心杀之,继后听杖藜老子一席话,幡然醒悟,表明以后会见机行事,不会痴愚,并杀死中山狼继续赶路。最后的杀狼其实是东郭先生对“兼爱”思想的质疑和否定。纵观之,东郭先生心心念念的“兼爱”准则,只不过是其沽名钓誉的手段,求取功名才是其最真实的理想追求,而他这种做法又是作者所鄙弃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东郭先生遭赵简子盘问时,搬出诸多理由搪塞,谎话更是信手拈来,巧言令色,与一般儒士敦厚致用的形象不同,可以说他是一个“畸形”的儒士。“前七子”的大部分成员都来自北方,康海作为“前七子”之一,一定程度上也深受北方学风的影响。又因“北方山水滋养了他们质朴、正直、疾恶如仇的本性,使他们与这种流行的‘老成圆巧的士风格格不入”。对此,东郭先生作为戏剧中的主人公却是被讥讽的对象,这在戏剧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因而也可看出作者对这种道貌岸然的儒士的讽刺与痛恨。
四、结语
康海的《中山狼》被王季思收录进《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在灿若星河的古典戏剧里,它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喜剧的欢乐性,更为重要的是背后的讽刺意图。它为我们揭示出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不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讽刺,还是对忘恩者和虚伪儒士的讽刺,都寄托了作者个人的理想愿望,表达了个人对现实与政治的关心和积极参与,同时启迪我们的是做人当有恩必报,而非恩将仇报。忘恩行为不仅是作者所鄙夷的,也是我们当警戒的。或许其脍炙人口的原因正是戏曲所隐含的讽刺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