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文化解读

2021-08-09 02:23马梦娇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8期
关键词:离骚故国楚国

马梦娇

《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带有自传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屡次进谏的屈原,遭到群小的诽谤、排挤而被放逐,离开郢都,创作了此诗。它的出现代表了“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然而后世对《离骚》的重视程度却与其价值不甚相符。只有联系诗人生平,深度阅读,才能深刻体悟《离骚》中屈原的精神内涵。

一、如何解读《离骚》

关于诗题《离骚》的解释,历来不尽相同。窃以为“离骚”兼有离别与遭遇之忧。诗人被驱逐出深爱的故国而不得返,终其一生没等到君王的醒悟,明君贤臣“两美必合”的愿望破灭,渴望施以“美政”的“理想国”也随之化为泡影。既有告别旧日的自己与理想之忧,也有不被理解之愁,《离骚》应是一首理想主义者的悲歌,是楚国的最后一声长叹。

自小学始,楚辞就与诗经、唐诗、宋词等一道被列为必读的经典。梁启超曾把“楚辞”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鲁迅亦言:“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李白:“屈平辞赋悬日月。”一位诗人的坠落让所有星辰黯然失色,屈辞在文学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遗憾的是,《楚辞》的阅读状况与它的价值地位是极不相符的。这种尴尬现象的出现也并非全无理由,光就《离骚》而言,篇幅长、楚语生涩、楚物生疏,使很多人对其有一定畏难心理。阅读应从诗人的生命情感体悟入手,回溯其生命历程,以深度阅读真正触碰诗人的心灵。

具体来说,《离骚》以诗人追求“两美(明君和贤臣)其必合兮”为主的“美政”理想为主线,借男女爱情—这一人类情感中最为热烈的情感方式来比拟君臣关系。全诗贯穿着三种情感:诗人对楚国深沉执着的爱,以及因这爱而生的对一切有损楚国利益之人的怨恨之切,他恨三番五次欺骗楚国的张仪,恨郑袖、靳尚、上官大夫的苟合无度、蒙蔽君王,恨以子兰为代表的贵族子弟的变节与堕落,恨楚怀王的反复无常……此外,还有最主要的忧患之情,“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诗人并不单单为个人的怀才不遇而忧,更为眼睁睁看着故国江河日下,自己却因报国无门而忧。

我们还应把握诗人在《离骚》中进行的“四次穿越之旅”,这一部分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歌亦有可比西方《神曲》的神奇想象。诗人们都是先洞察了现实,才具有了洞察幻境的眼力和高超奇谲的想象力。梁启超在《屈原研究》中说:“实感自然是文学主要的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曰想象力。从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极文学之能事。就这一点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特前无古人,截到今日止,仍是后无来者。因为屈原以后的作品,在散文或小说里头想象力比屈原优胜的或者还有,但在韵文里头,我敢说还没有人比得上他。”这一评价是不过分的,屈原在《离骚》中上天入地求索,痛快淋漓畅游九天,突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他腾云而上,去向“三后”寻求治国之道,飞向九嶷山向舜帝陈辞,上叩天门去寻求世间最高贵美丽的“女子”,驱龙驾凤、令帝阍开门、令诸神引路……我们很少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看到如此开阔奇绝的想象。然而屡次幻游求索总以失败告终,只怪这世道太浑浊且嫉恨贤能啊,没有人能看清诗人的内质纯洁与良苦用心。每一次看似荒诞的求索失败,实际都象征着诗人试图唤醒怀王、以美政振兴楚国愿望的落空,它们一次次把诗人引向痛苦的极致,使得屈辞具有感人的悲剧魅力。此外,如此奇谲的想象也赋予了《离骚》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其成为一篇将浪漫主义手法与现实内容完美结合的诗作典范。

二、屈原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有人把屈原比作一个不能与其他“乘客”友好相处而被赶下车的异类,把他的坚守视作不值。做出如此评论的人,真的试着走近过屈原吗?“我们生活在巨人的下游,就该以寻根的方式向他们靠拢,踮起脚,再踮起脚,向他们靠近”。不能因为自身一知半解的阅读经验而去评判人和事。当他人能够抛开自我而去关注身外的更多人事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肯定的是,他们的精神和情怀的确是我们难以企及的,因为有他们,我们无限渺小了下去。

在那样一个“家国”观念尚不成熟的时代,屈原作为一个屡遭疏远的臣子,是出于怎样深沉的爱和责任感才能置自己于不顾,而把那么多本可与自己无关的楚国人民、社稷放于心上,何以不顾渔父和女媭的指责、灵氛和巫咸的劝告而一生守着楚国。战国时的“明智”之士信奉朝秦暮楚、利益至上,把忠君爱国弃之不顾。屈原本可去他处寻明君,却不遗余力地死守着楚国。“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众人争名逐利,抛弃准则,拼命往上爬,屈原却屈心抑志,伏其清白,“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我们常把坚持到底、义无反顾等挂在嘴边,却发现没有比坚持更难的事,往往一场不大的风雨就能让我们折返。世人都太容易改变了,早上追逐太阳,晚上就信仰黑暗。如此看来,屈原的坚持更加难能可贵。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做出了我们做不到的抉择而去质疑,陶渊明“但使愿无违”,辛弃疾无法放下他的“吴钩”,浇醒那场一个人的抗金梦……都因内心有一份坚守。回望历史,不难看出屈原当时的政治理念:联齐抗秦、修明法度、举贤授能……是于楚有利的,但可悲的是只有他清醒地看着这一切,明明知道出路何在,却叫不醒任何一个能与自己一起改变世界的“疯子”。就像鲁迅“铁屋子”里那个率先清醒却无人回应他的声声呐喊的人……他们都是世上最孤独悲壮的存在,从屈原开始遭受不该遭受的诽谤和排挤开始,他就注定与那个浊世格格不入;从屈原站在楚国上空俯瞰故国,不忍割舍,选择留下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注定以悲剧收束一生。

屈原也曾后悔。坚持自己的理想、先圣的法则、内心的修洁并无过错,但为何遭到如此对待。“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他积极固执地做了如此多的努力也未曾激起一点漪澜,收到半点成效。他也曾质疑自己的坚持。问卜灵氛,灵氛劝他:“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明君贤臣必会遇合,真正美好的人怎会无人赏识?天地辽阔,你远走吧,不要迟疑。天涯何处无芳草,你又何苦死死守着楚国不放呢?无数次的放手故国又重拾旧梦,他到底在抉择的路口徘徊过多少次。他内心犹豫,便又跑去问卜巫咸,巫咸也劝他“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世事纷乱无常,屈子何苦久留于此?“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于是他终于做出了远游的决定,他为这次远行做了精心的准备:选下良辰吉日、备下美玉作为干粮、以飞龙为马、装配美玉和象牙、令凤凰为他摇动旌旗……“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是《离骚》中最浪漫也最令人动容之处。太阳东升一片光明,正是适合告别过去、远行的天气,屈原做好万全的准备,聚集车马、对好玉轮,就要前行时,却突然间瞥见云层下的故土。他回过头看见马儿也蜷缩着身体不愿往前,仆夫抹泪,这才终于发现,自己根本割舍不下楚国!虽然他潇洒地说“余既不难夫离别兮”,离开你我并不觉得有多难。“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然没人理解我,我又何必眷恋故都?但他哪里能如此洒脱?这注定是一次永远无法实现的远游,一个人对于一种胜过他生命的存在,哪是那么轻易能割舍的?站在上空的屈原是知道的,冥冥中故国有一个声音还在召唤他。当一个人感知到有一种极崇高的使命还迫切需要他的时候,他是不会轻易结束自己生命的。纵使此时的屈原远去不得,报国无望,但他的美政还未能实现,他的楚国还未崛起,他只能守望着自己的楚国。

而后又遭谗毁,屈原被顷襄王贬至江南,他连默默守望着故都都难以做到了。行吟江畔的屈原最终听闻郢都被攻破,才选择怀抱沙石,沉江殉国。原本古代士子们在现实中碰壁后,还可依道家的方式或循儒家“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路径而去,但屈原从未给自己留下一丝余地,他的归宿终究是那个“理想国”。他用一生演绎一场悲剧,他对着天宇发出的无数怅问,也是为寻求一个答案而死去。他內心堆积太满,溢出的忧思化成了诗,这些忧思源于他对怀王浩荡、楚国衰落、美政理想破灭的失望。他所深爱的一切都对他太过残忍,好在他还有诗歌,这个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但当这个居所也无法承载他的忧思的时候,他只能选择离开了。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我秉持的正道和理想初衷誓不可改。“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万民降生,各有自己的道路,贤臣难遇明主。我无所畏惧地安心驰骋,对故国满心的爱没有穷尽,世间混沌、黑白颠倒,正道却无人能理解。他明白地告诉世界:我将以此作为法则。《怀沙》是诗人最好的墓志铭。

沧浪之水依旧流淌,又是一年秋风至,洞庭波浪翻滚、木叶又下。屈原的郢都却已不复存在。但只要那首“离骚”还久久回荡于汨罗江之上,那些破灭的梦和倒塌的城垣必会重新建立。“魂兮归来哀江南”,江上的袅袅秋风永远在为那个九死不悔的屈原招魂,呼唤他梦里的江山依旧。

三、结语

屈原的精神,是最纯粹的,苏武等志士亦有相同的坚守。正是因为这种绝对纯粹的坚守,一代代华夏志士才为国之屹立树立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同时,这种精神也最难以达到,但正是由于一代代人的追求、一次次向精神巨人们踮起脚的靠近,所以国之复兴才有希望。在这种意义上,《离骚》中求索、纯粹的精神值得铭记并继承。

猜你喜欢
离骚故国楚国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小燕子
故国·青铜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故国·青铜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解读《离骚》中屈原的思想斗争和心路历程
神性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