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佳佳
色彩是美术课堂中传播艺术魅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视觉的感受,也是小学美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艺术体验。色彩是学生绘画的基本训练方式,是表现美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创造美的探究方式。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影响学生的视觉感官,进而影响其他神经系统,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的运用?怎样让学生在色彩学习中感受到美育带来的快乐?这些都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一、打破学生对画面色彩的常规思维
教师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学生基本的技巧,色彩的运用上形成所谓的死记硬背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对画面色彩的敏感度不高,甚至没有,所以学生对色彩教学没有兴趣。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教师逐渐从知识传授转为实践加理论,着重于实践,通过课堂的视觉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引发学生的兴趣點,从而引导学生对色彩的不同感觉有所观察和思考,在实践中利用视觉的感受使学生能够感知,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色彩的探索和创新。教师根据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色彩的使用和个人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使用色彩的不同特点进行训练,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
学生对画面色彩的常规性思维基本上是在以前的学习中或是幼时接触的环境中所产生的,大人在解答的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答案,例如天空是蓝色的,树叶是绿色等,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就在潜意识下受到影响,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画面以固定的模式所呈现,每次遇到不同事物的时候都会用同样的色彩来表现画面。在面对这种教学问题的时候,教师尝试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打破学生的常规思维,例如在教学《认识身边的树》,以往老师首先让学生描述印象中的树,树是什么样的,树上都有什么。接着会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点,开始“标准化”运用线条和色彩绘制树的样子。但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导入的教学方法,引导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树的样子,进而先打破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的固定形式的树,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除了树本身固有的色彩之外,在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还有会其他的色彩。以这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充分地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
二、引导学生感知和运用色彩
色彩的感觉隐藏在大脑的潜意识中,年龄越小,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越高。在一幅美术作品中,色彩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以色彩为基础的课程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用色彩来表达情感。例如凡·高的《星月夜》,画面中画家以蓝、紫色为主色调,描绘夜晚下的天空与小村庄。在整个画面的布局上天空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星空运用蓝色与紫色,以流动的线条描绘出来,以黄色加以点缀描绘月亮与星星,村庄的描绘则用深色以长短线条的表现方式,与天空形成一动一静的鲜明对比,画面最前方出现了运用较深的红、绿色,以流动的线条描绘出的松树。让人们感受到在一个寂静的夜晚,蓝紫色的天空中月色正亮,照耀整个寂静的村庄,你还会看到几处有忽明忽暗的灯光显现,在夜晚中松树像是一团火焰直冲天空。
画家运用色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人对色彩的敏感度是与生俱来的,色彩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可以改变人的状态。我们的眼睛具有感知色彩的细胞,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个人对色彩敏感度和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从而色彩成为人情感交流的语言,所有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都可以用色彩来表达。色彩在画面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画面设计中,色彩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利用色彩与环境的影响创作出富有感情色彩的作品。
教师通过引导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念,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既强调色彩的技巧和技法,又加强色彩感知在画面中的表达。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作实践中拓展设计色彩画面内容,把色彩和各种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绘画知识,如形状、色彩和技术语言的掌握循序渐进地加强。
总之,我们要通过色彩教学和色彩实践,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