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求真、求活: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应然追求

2021-08-09 01:56黄敬统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目标

黄敬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作为教师,需要把教人求真作为神圣的使命。所谓“真人”,指的是表里一致、毫无包装的诚实人,是情感真切、心思细腻的善良人与内涵丰富、知书达理的自然人。简而言之,就是实实在在的完整人,即在家中,能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在单位,则担负起单位的任务;在社会,能肩负起社会的重任。笔者认为,坚持求实、求真、求活,让道德与法治课与真实的社会接轨,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的责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应然追求。

一、目标求实:在具体细化中确保教育实效

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是指向和归宿,是内容选择、方法确定、效果检测的重要前提。而纵观目前的教学现状,目标空泛的现象颇为普遍,诸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孝敬老人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初看并无不是,但仔细分析就觉得很难操作,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容极其丰富,在这节课(这次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要达成什么具体目标必须具体清晰,否则就难以发挥目标对教学的引领、指导和检测功能。因此,要保证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目标求实是必要前提。

1.切合实际。道德与法治教育,目的在于把良好道德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灵的土壤上,让它们生根、发芽、长叶、结果。而良好道德的幼苗,与人生活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龄的孩子,有诸多的相似,也有各自的独特。同样的种子,年龄不同,期望的新苗不同;同样的年龄,学生不同,要求也必然不同。因此,教学目标必须切合实际,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能力、家庭和社会背景,让教学能有具体的目标引领。如教学《做学习的主人》一课时,一位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2)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学习;(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起来,这些目标的确定都是围绕“做学习的主人”而制定的,但结合学生的实际细看就觉得空泛,没有与学情相联系,没有对目标进行细化。因为当下的家长平时对孩子包办的太多,低年级学生多有潜在的想法:一切得靠家长,学习当然也是这样。当学生跨入中年级门槛时,安排“做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是要让他们明白:我长大了,在学习上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做一个全新的自我了。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要针对大多数学生主动学习缺乏自信和在主动学习时不懂如何操作的实际问题来制定。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潜力,知道自己在学校、在家中、在社会有怎样的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是能够做学习的主人的;(2)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品质:在家中读书、作业等都能做到时间自己安排、要求自己把握、内容自己知晓、用品自己收拾;(3)让学生知道主动学习要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多交流,能够在课堂以外的每个地方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这样的目标确定,由教材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又由学生的实际联系教材内容的解析和运用,教学源于学生与教材、与实际的联系,不仅切实可行,而且能够做到行之有效。

2.清晰有形。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一是要立足于小:即细处着眼,能够操作,可以达成;二是指向于实,即尊重实际,注重实效。如笔者在教学《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懂得学校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学校给自己成长带来的一些变化;(2)知道为了让学校更美好,学校中的哪些人在努力工作,并能分别讲述三种岗位不同的人的具体表现及其与美好学校的关系;(3)了解接受义务教育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义务,知道“义务”包括的具体内容;(4)知道自己的学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能结合学校的实际向学校提出一条建议,力求能落实自己的一个行动。这样制定目标既清晰具体,可操作也可检测,也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课显得具体有形。

3.循序渐进。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对学生情感丰富、行为养成、个性发展等产生明显的或潜在的影响。当然,这些变化需要循序渐进,要保证其变化永远在路上,为质的变化积聚能量。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必须实实在在地保证目标的达成,不求跨越式前进,但求渐进式发展。注重在“一点”上下功夫、见成效:就是情感转变一点儿,行为变化一点儿,习惯养成一点儿。日积月累,必能成功。如《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爸爸妈妈的情感,让他们知道关心爸爸妈妈自己该怎样做,并试着开始去做,逐步养成习惯。为此,笔者在教学时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一是做小观察,写好简易档案,去了解父母;二是做件小事情,给父母惊喜,以报答父亲和母亲;三是订个小计划,明确小项目,并长期坚持。学生有了这样的教学实践过程,再经过检查、督促、评比等活动,其目标的实施定会带来学生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的显著变化。

二、情境求真:在生活链接中培养时代真人

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良好、人格个性完善、适应能力较强的“真人”,不可在温室中培养,不可在营养液中泡大,必须在“真实的生活”中长大。简而言之,“真人”只能在“真生活”中成长。因此,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落地生根,除了目标切实可行外,还须在目标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情感的感悟、道理的理解、行为的训练及习惯的养成真正落到实处。而这座桥梁,就是学生道德品质赖以成长的情境和生活,其情境必须是真情境,生活须是真生活,让学生具有亲切自然之感,让教育富有润物无声之效。

1.说真话,做到言之必信。“真人”,应是言行一致的诚实人,而非口是心非的两面人。“真人”的培养,教师的示范引领比任何要求都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必须谨言慎行,言而有信。教师要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宣布:说真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肯定也是老师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共同约定,都把言而有信作为我们做事、做人的基本前提。此后,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每一个承诺,都能一诺千金。这期间,教师不妨做有心人,在无意之间满足学生一个小小的愿望,等时过境迁学生渐渐淡忘之时,突然给学生一个惊喜。当学生恍然大悟时,教师来一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老师一句,火箭难追!”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是难以估量的。如笔者在春季学期开学不久,一个男学生由学习内容说到喜欢吃又硬又脆的水蜜桃,笔者随即轻描淡写地说:“我家后园有两棵桃树,夏天到了摘来让大家尝尝!”学生听了大笑,以为笔者在逗大家。在桃子成熟时,笔者便真的带给全班学生每人两个桃子。学生们不知有多激动,有学生说:“原以为老师说笑话呢!”“哈哈,对你们说這样的笑话,还有人会相信我吗?这样的笑话对别人说,别人今后还会相信我吗?”学生都听出笔者话中有话,会意地点点头。

2.借真境,做到情境逼真。道德与法治教育一般都借助情境创设,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受到情境的感染。如教学《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要教育学生尽力而为,在自己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减轻父母负担。如果教学时仅仅让学生在课上回忆父母为自己所操之心,要他们在家中为父母做些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那么,学生的回忆,只能是泛泛地讲述,难以动情;他们的行动,只是被动地应付,难以用真心。所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1)观察。利用双休日,让学生跟着父亲(或母亲),如爸爸妈妈要上班,不妨跟着前往,以不影响他们工作为前提。从而对他(或她)一天所做事情进行观察记载,看他(她)一天做些什么,哪些是为工作,哪些是为家庭,哪些是为自己,从而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父母的忙碌和辛苦,了解到父母为自己操心的具体内容。(2)算账。在了解了爸爸或妈妈一天的忙碌的基础上算一算爸爸或妈妈的工作时间,一天中他(她)忙碌的时间是多少?休息的时间又是多少?仅仅为自己所花的时间又是多少?在计算中感受父母的忙碌和辛苦,感受父母的操心和关心。(3)畅谈。组织学生在班上交流,既介绍自己一天的见闻,又叙述自己的感受。(4)写信。以“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写一段话,向爸爸妈妈表示感激,表个决心,让父母知道,自己哪些事不要他们再操心。这样,学生不但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也真情地表达了为父母减轻负担的心愿,做到知行统一。(5)互动。教师可请家长到校参加班队活动,让他们倾听孩子的心声。当然,也可让学生把“心里话”带回家对父母真情讲述。这样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震撼,带给家长的是心里的慰藉。这样的教学,教育的是学生,感谢的是家长,温馨的是家庭,其教育效果是不可低估的。

3.动真情,做到情真意切。心灵对话与情感交流,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将良好的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动真情。如笔者在教学《生命最可贵》一课时,为引导学生体验妈妈怀孕为孩子付出的艰辛,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日护蛋”活动,让学生对鸡蛋精心包装,并把它带在身上一天,以保证鸡蛋安然无恙。于是,学生为了保护鸡蛋,除了找到合适的盒子,还选择了诸如布头、糠皮、黄沙、面纸等物品,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且,一整天,学生都是小心翼翼地看护着鸡蛋,特别是在体育课、活动课、大课间时更是倍加小心。此后,让学生写日记,谈感受,学生一个个情真意切。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虽然使尽浑身解数,对鸡蛋百般呵护、千般爱护,可晚上打开盒子一看,鸡蛋还是裂了道小口子。此时此刻,我心里酸酸的,眼睛湿湿的。如果鸡蛋里是我,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然而,这仅仅是一天的时间。妈妈怀我,那么长时间,她该付出多少啊!妈妈呀,您的养育之恩让我终生难忘!”不久,母亲节到了,全面46名学生,没有老师的提示,每人都给了妈妈一样特别的礼物。可见,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丛林,让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知真事、动真情,就能让他们做真事、表真情。而且,这样的真情表达肯定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潜藏于漫长的生活之中。

三、形式求活:在教学创新中彰显教育魅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虽然是说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可借用于道德与法治教育也非常确切。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是引用源头的活水去浇灌学生心灵良好道德的幼苗,让其不断成长,以支撑起他们生命的大厦。

1.材料鲜活,与生活接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学校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与时代同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更新。因此,新思想、新信息与道德与法治教材随即融合的任务,必须由教师来完成。为保证道德与法治教育材料始终充满着时代气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时代,寻求教学内容与时代的结合点,努力做到教学与时代接轨。如教材《正确对待不同看法》中的“活动园”列举的是周末梁毅和吴云飞下象棋的事情,图画内容是吴云飞下棋磨磨蹭蹭,梁毅不满地责怪他。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图中情境去想一想:假如你是梁毅(吴云飞),你会对这种分歧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你的态度对自己的心情、对朋友的关系、对自己的棋艺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此时想象的情境虽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但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解决假设的问题。而在学生的生活中,类似的分歧司空见惯。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就地取材、现买现卖,就能突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鲜活性和真实性。教学《正确对待不同看法》一课时,正是开学之初,班级和校级社团在组织报名,如何在“艺术”“手工”等十多个大项、数十个小项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家长和孩子多存在分歧,各诉其理又各有其理。此材料鲜活无比,此问题亟待解决。为此,笔者先利用教材让学生在情境再现、角色扮演中理解与掌握对待分歧的正确态度(互相尊重,两者兼顾,寻求最佳)。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互动,一个学生讲述了自己与家长的分歧,自己喜欢参加吉他社团,因为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而爸爸妈妈要他学英语,因他英语相对较差。面对此情此景,笔者让大家献计献策,要求既考虑家长的意见,也兼顾孩子的愿望。学生们分四人小组开展交流活动,一人谈分歧,其他同学提建议。此时,大家看问题除了设身处地为家长和伙伴考虑,还以旁观者的身份权衡利弊,提出很多有建设性而且是比较合理的建议。结果,教学不但解决了学生非常棘手、且又亟待解决的难题,也通过把同学们的建议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和孩子走到了一块,学生都选择到了自己满意、家长满意的社团项目。

2.方法灵活,做到与实际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塑造心灵、完善人格的课程,顺应学生、改变学生,让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落脚点。因此,教师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吻合,做到趣味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突出教育效果。如《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安排了“阅读角”和“知识窗”的内容。“阅读角”中的《女孩》这首诗,反映出我国少数地区女童失学现象严重,凸显出女童对上学的渴望;而“知识窗”呈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有关适龄儿童、少年,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事实上,对多数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不存在女童失学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把教学重点落实在“权利与责任这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在与贫困地区孩童的比较中体会幸福,表达对那些女童的关切。并引导学生围绕“权利与责任”展开讨论,让学生联系实际,介绍自己在享受教育权利的同时,是怎样承担责任的。其实,对学生来说,“承担的责任”也许是第一次听说,但说到学习、劳动、锻炼等都是承担责任,他们除了惊喜、骄傲还有决心。这样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就能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教育的效果。

3.教材激活,做到主动参与。道德与法治教材能为道德法治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开发课程资源,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如笔者在教学《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烟酒与毒品的危害,做到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笔者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接着,通过补充介绍烟酒与毒品危害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后进行讨论交流,并以“狼狈为奸”为题编写独幕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借助所提供的资料把“烟”“酒”“毒品”怎样串通一氣“谋财害命”的画面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具体、形象、真切地感受到“烟”“酒”“毒品”的“危害”,自觉地做到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目标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