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
期刊学术影响力是指所刊载的论文在某段时间内促进学术研究与应用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同程度和期刊本身传播与扩散能力等。学术影响力既包括内在的学术内容引领力和创新力,也包括外在的学术组织力和号召力,还包括学术的传播力和关注力。当下,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强势推动着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尤其是202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为社科期刊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提供了良好机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反映社科期刊的学术地位、编辑水平和传播能力,以期刊学术水平、学术特色为根本,以社会信誉度和用户认可度为标志体现出来,这种学术影响力受文章质量、创刊年限、期刊特色、编辑水平、学科领域、载文量、期刊传播与扩散、出版周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科期刊的内容生产质量、传播能力和知识服务水平是融媒体时代的关键性影响因素,需从这三个方面着力提升社科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一、高质量的内容生产是提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根本
无论期刊传播的方式和读者阅读习惯发生何种变化,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重要的来源仍然是依托高质量的内容生产,内容质量始终是社科期刊的立身之本。《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社科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内容质量,没有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作为基础,学术影响力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融媒体时代提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仍需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充分融合新技术做好内容策划、凸显刊物特色、创新管理机制,实现期刊内容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选题策划,提高文章的被关注度
期刊的内容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相辅相成,如果期刊内容质量不高,新媒体传播只会造成负面效应。这就要求刊载的文章要有原创性和创新性,倡导理论的原创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论文的学术规范性和资料的丰富性。编辑独到的选题策划是保障文章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手段。选题策划要有融媒体的思维,可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期刊信息和作者信息进行遴选、比对、分析,挖掘前沿学术方向、期刊发展规律和匹配目标作者。通过分析期刊数据可以发现,通过精心选题策划形成的文章,其内容质量、被引次数和下载频次往往比自由来稿文章高,高被引文章许多都是选题策划的结果。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5月《贵州社会科学》杂志策划的3篇精准扶贫文章具有显著的学术影响力。其中,《论中国的精准扶贫》一文被引用达1900余次、下载接近5万次;《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被引用1100余次、下载3万多次;《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一文被引用接近700次、下载1.8万余次,这组文章对于提升该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做好选题策划需要重点关注国家层面的重要会议以及重要政策文本,保持对新提法、新要求、新战略的敏感性,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当代中国、当今世界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选题上要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尤其是要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
(二)凸显刊物特色,推进品牌建设
邹韬奋曾说:“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目前社科期刊种类繁多,同类期刊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避免同质化就需要发挥期刊自身的优势,体现期刊特色,形成期刊品牌。期刊品牌建设主要以差异化和独特性为主要内涵,需要具备难以被复制和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特色化是社科期刊发展的新要求,创建特色栏目是社科期刊凸显个性、提高质量、扩大影响的有效路径。比如,《探索》杂志从2015年第1期开始创建“探索笔会”栏目,每期邀请多位学者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腐败治理、政治安全、精准扶贫、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展开专题讨论,该栏目已成为《探索》的一块金字招牌;《探索与争鸣》杂志长期打造“圆桌”栏目,每期邀请多位学者围绕社会热点话题展开学术讨论,该栏目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党和国家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之后不久,《重庆行政》杂志从2020年第2期开始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特色栏目,该栏目已成为相关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重点参考的刊物,对于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无疑具有显著的意义。总而言之,融媒体时代存在的信息过剩问题使得人们的注意力资源成为稀缺品,期刊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成为吸引注意力的选择之一。因此,需要基于刊物的内容、栏目、风格等进行差异化和特色化的谋划,适时主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三)创新管理机制,严把质量关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期刊传统的投稿、审稿、编辑、校对、发行等环节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运行有序的期刊管理机制是提高期刊内容质量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在筛选稿件、学术不端检测、专家审稿、主编终审等环节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投稿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种方式了解作者和读者需求,及时回应需求,擴大优质稿件的来源。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领域期刊和自身期刊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文章刊发的特点、作者的分布情况、下载引用的情况等、零被引文章的数量和特征、引用期刊的类型等,有针对性地发现解决期刊存在的问题,提高办刊质量。尤其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衡量选题价值、辅助校对工作、分析舆论反馈、提升传播精度。二是严格挑选审稿专家,及时更新专家数据库,淘汰审稿质量不高、责任心不强的专家,加强与优质专家的联系。除此之外,还需建设好期刊与专家学者的学术共同体,与优秀学者保持紧密联系。总体而言,优秀作者和优质稿件是稀缺的,获取优质稿件需要编辑与学者的长期互动,建立起稳定的学术共同体关系。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高端的学术会议,这对于获取优质稿件和提高整个刊物在学界的影响有巨大的帮助;另一方面,通过与本领域某个作者或者研究团队的点对点联系,有针对性地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
二、高水平的知识服务是提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基础
知识服务是对期刊内容、知识内容的深度挖掘,然后把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做好,既给用户便捷的知识阅读,同时也通过这种挖掘驱动知识的直接服务,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面对各行各业对各类知识信息的需求,社科期刊需实现从传统出版向“互联网+知识服务产业”的转变,以此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知识服务能力。
(一)借助新兴技术对知识内容进行更加深度的挖掘与应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学者获取学术信息的关键途径。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仅改变着传播者的传播方式,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对知识的接受模式,因而,可以借助新兴技术对知识内容进行更加深度的挖掘与应用。当下期刊的知识服务主要是知识阅读,把期刊的内容通过数字化、碎片化等工具加工并标引成知识条目,使读者能够更方便地查询、应用、阅读。实际上,社科期刊的知识服务应该不止于此,深层次的知識服务应该有直接将知识驱动到应用层面的能力。比如,2020年年初《管理世界》杂志与中国知网合作推出《管理世界》大讲堂系列知识服务活动,邀请作者围绕近期在《管理世界》发表的论文,分享论文选题、实证研究过程、理论提炼、研究启示、投稿修改等方面的经验,从选题、文章结构、参考文献、文献检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这是《管理世界》杂志社基于期刊品牌打造的线上活动,围绕经济学、管理学中的研究选题、数据基础、技术方法等青年学者困惑、关心的问题,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期刊优秀论文作者在线授课,在疫情期间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二)根据不同用户群体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
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国家用户对社科期刊的知识服务需求是不一样的,因而,需要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进行精细化的区分,有针对性地提供知识服务。因此,需要强化用户思维,以满足用户的知识服务需求作为期刊发展的重要方向。社科期刊可以利用编辑丰富的经验开展课题申报培训、论文写作培训、投稿指南、成果评价培训等,同时还可以借助期刊评审专家和优秀作者的力量扩大知识服务的范围。可以从选题、文章结构、参考文献、文献检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三、高效能的传播是提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键
期刊学术影响力本质上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刊用户的认知和认同,加强与期刊用户的联系、提高期刊显示度、扩大用户群体才能增强期刊学术影响力。因此,做好期刊传播对于提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尤为重要。融媒体时代,社科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期刊的传播力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没有传播力,社科期刊就不可能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需要着力推进传播能力建设,运用大型数据库平台、各类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和手段,让优质内容发挥更大影响、更大效用。
(一)打造期刊新媒体矩阵,构建一体化的传播格局
伴随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我国学术期刊逐渐形成以全文数据库、开放获取、网络首发为代表的全媒体生产传播形态,如何增强用户使用黏性,是进一步推进期刊产业数字化进程的关键所在。融媒体时代,社科期刊可以利用多种新媒体实现期刊的社交化、智能化、移动化发展,推动由平面媒体向立体媒体升级,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经营模式;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利用新媒体所擅长的数字化、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来吸引读者、作者和网友参与内容生产。通过期刊新媒体矩阵,将期刊内容以形象化、动态化、互动分享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实现多层级深度长效的传播、普及。比如,近年来《探索》杂志取消与中国知网的独家合作,加入多种期刊数据库,丰富了传播渠道,同时依托网站、微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打造期刊新媒体矩阵,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广泛进行传播。通过网站可以实现在线投稿、获取期刊最新目录、参阅期刊编辑规范、了解期刊选题方向、获取期刊联系方式等;利用微信公众号可以在移动互联网端实现在线查稿、微信推送、学术资讯和期刊资讯的精准推送、在线问答等功能,丰富用户与期刊的沟通渠道,让交流更加顺畅与高效。值得注意的是,微信传播成为社科期刊不可忽视的传播渠道,其实效性和广泛性是纸质刊难以比拟的,不管是微信群还是微信公众号都大大提升了学术期刊的传播力。
(二)探索新型出版形态,扩大“内容+平台”的联动
随着数字技术与媒体的融合发展,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术期刊开启了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学术成果传播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首发、域出版、微信出版、视频号传播等多种新型传播形态层出不穷。中国知网推出网络首发的新型出版方式,即作者的稿件只要确定录用之后便可以优先上传到中国知网,极大地加快了论文的发表速度,也有利于该论文被下载和引用。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充分利用网络首发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期刊学术影响力。比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2021年3月就把确定录用的2022年第1期的文章进行网络首发,比纸质刊早出版近一年的时间。正是凭借在网络首发方面的卓越表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影响因子近年来一直位居全国高校学报类第一名的位置。近年来,超星集团提出“域出版”的新型出版模式,对海量期刊内容进行深度聚类重组,围绕专题进行出版,摒弃数据库资源简单堆积的模式,实现学术资源的精准汇编。这种新型出版模式逐渐获得刊界认可,根据文章涉及的主题决定该文章放到超星的专题栏目中,是按需出版的新模式。这种新型出版模式也逐渐被一些学术期刊借鉴,比如《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廉政论坛栏目被评为教育部名栏,编辑部定期组织该栏目的优质文章以图书的形式进行二次出版,在国内廉政建设领域具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除此之外,社科期刊也可以借助抖音、快手和其他视频号进行多方宣传。
作 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杂志社编辑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