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红
“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荣昌地处成渝发展主轴黄金联结点,是川渝合作的桥头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战场,有国家畜牧科技城、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和荣昌国家高新区等国字号“金字招牌”,有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等科研院校,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战场作用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一、坚决把科技创新摆在推动荣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作为十二项任务之首进行部署,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荣昌正处于加快高质量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时期,发挥科技创新第一推动力作用至关重要。
一是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告诫我们,“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技术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深刻领会“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指示要求,积极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荣昌的贡献。
二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区域性畜禽基因库、畜牧科技城、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等33项事关荣昌的重大事项。市委、市政府对荣昌寄予深切厚望,提出“五个提升”“补短板、做强项、提品质”和“三个引领”的工作要求。只有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主脉络,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不断增强荣昌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才能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安排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在荣昌大地上。
三是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引领和政策支持的重大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全球化格局深度调整的历史机遇、国家科技创新布局的政策机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机遇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两条腿走路,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定位优势、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争取获得更多国家层面项目、资金、政策方面的科技支持,不断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二、着力建设畜牧、陶瓷、电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
近年来,荣昌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市委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发挥桥头堡优势、彰显主战场担当,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区重大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创新主体培育实现新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进展、科技服务迈上新台阶。荣昌将立足特色、发挥优势,以产业科技创新为主战场,以国家畜牧科技城和荣昌国家高新区为主平台,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抓手,着力建设畜牧、陶瓷、电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努力增强科技创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一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进国家畜牧科技城纳入西部(重庆)科学城“一城多园”总体布局,推动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将国家畜牧科技城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畜牧产业之城、畜牧人才之城、畜牧创新之城。加快国家畜牧科技城核心区域建设,集聚畜牧科技创新资源,搭建畜牧科技“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成为国家畜牧科研教学资源和畜牧产业链高地,引领畜牧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大畜牧科技开放合作力度,继续办好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动物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等论坛展会。持续推进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生猪数字科技创新与探索。建好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努力突破“种、养、病”三大核心关键技术。搭建生猪产业五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打造面向产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二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建筑材料工業规划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合作,组建荣昌陶瓷技术创新联盟。将新型高性能功能陶瓷、结构陶瓷新材料开发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应用于重庆及西南主导工业汽车、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配套的高性能耐磨陶瓷、环保陶瓷、电子陶瓷、生物陶瓷及高端粉体材料。以具体科研项目为纽带,就原料标准化制备、成形、节能新型窑炉、烧成及干燥工艺、产品设计、环保技术工艺、废物综合利用、余压余热利用等陶瓷生产全过程的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相关装备制造等立项研发,并实施产业化。加快培育陶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陶瓷+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平台建设,构建现代新型陶瓷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建设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电路创新中心。依托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建设电子电路创新中心,实施差异化产品竞争战略,注重向高密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改进工艺与技术创新。加快推进5G智能终端等高端PCB产品研发制造,打造涵盖上游电子电路原材料和专用设备、中游印制电路板、下游电子电路应用全产业链和高密度线路板、柔性板、电子元器件的电子电路产业集群,建成西部地区最大、配套最完善的PCB全产业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和制造中心,构建政、产、学、研、商五位一体发展平台。建好用好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前沿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电子科技大学在新材料产业方面的科技创新优势,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带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聚力产生一批原创科技成果,培育一批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机融合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四是建设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推进有利于人类和动物健康的药用产品开发,打造成渝地区生物制药产业高地。加大对防治疾病常用常规疫苗、生化药物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改进和创新力度,积极推进畜禽、水产用治疗性抗体和疫苗、诊断试剂等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制药,加强防治重大疾病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及开发。研制适合中医治疗特色的新品种,积极开发药食两用药,实现中成药名优产品二次开发。推动中药全产业链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加快通用名药新产品开发。适度发展化学制药,支持原料药和制剂一体化生产。提高制剂生产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
五是建设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创新中心。大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大力发展智能农牧机械、专用机械设备、汽车关键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产业。依托优势企业培育新建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加强装备生产核心技术的开发。加快“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重庆市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强化与“三线”兵工企业合作,促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立足产业基础、升级创新平台,联合毗邻地区抱团发展,成立技术攻关联盟,突破技术壁垒,共享核心技术,让智能装备制造更好地为成渝地区主导产业配套。
到2025年,荣昌将初步形成畜牧、陶瓷、电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成为全国特色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创新策源地。全区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以上。创新型经济结构基本形成,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80家。荣昌国家高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高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进入国家高新区百强行列。到2035年,力争整体创新水平跻身全市第一方阵,基本建成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
三、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强化“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战略谋划、政策制定、工作推进上始终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来开展。
一是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区委对科技创新的统筹领导,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新格局。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沟通协商机制,研究推进全区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安排、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效能。改革政府投入方式,采取“前补助”“后补助”相融合,“直接补”与“间接补”互为补充的奖励机制,促进财政科技资金良性循环和长期可持续。明确科技创新责任分工,细化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和中长期目标,抓好项目化、事项化、政策化落实。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构建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
二是加快提升干部科技领导力。科技领导力是领导科技工作,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能力。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大批优秀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科技素养的劳动者,更需要具备较强科技领导力的各级党政干部。只有具备了较强科技领导力,才能更好把握科技发展趋势,从而赢得发展先机。各级党政干部要自觉适应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形势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努力加强学习和实践,切实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要教育引导各级党政干部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
三是大力构建科技创新生态。落实党管人才要求,健全科技工作者联系服务机制。深入推進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切实解决科技工作者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方面的难题。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重要助推作用,建立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链,全面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确立质量优先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打造“泸内荣永”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同质化产业、相同领域开展科研和技术攻关联盟,实现设备资源、研发专利共建共享,促进成渝创新要素高效对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作和重大科技成果接续转化。
四是全面营造崇尚创新氛围。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支持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出台科技创新激励措施。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和科协系统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和科技工作者,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共识。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报道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树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形成人人崇尚创新、敢于创新、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形成吸引更多人才从事创新活动和创业行为的社会导向。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作 者: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