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鸣
经历7月底的“惊天一跳”之后,本周以来A股主要指数强势企稳,实现了“开门红”,创业板、科创50等“含科量”较高的指数更逼近年内新高,让投资者颇有“雨过天晴”的感觉。不过,多个指数却不约而同出现“扩散三角形”的形态,在技术面上为投资者发出“大涨过热”的信号弹。虽然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在政策利好的加持下,成为热钱涌入的“新抱团股”,但此前消费类白马股“抱团瓦解”的前车之鉴不远,加上剧烈涨跌之间A股日成交持续超越万亿水平,显示市场分歧不断加大。投资者在收获“开门红”的喜悦之余,仍需要对“扩散三角形”给相关指数带来见顶可能的风险,做好应对方案。
从上周的大跌到本周的强势拉回,创业板的表现可谓令人惊艳,但大涨大跌之间也出现一个技术面上的不祥之兆:“扩散三角形”。这一形态和常见的收敛三角形相反,波动中高点越来越高、低点越来越低,市场的震荡幅度加剧,反映出参与其中的投资者追涨杀跌的非理性心态。如果是在长期涨势的相对高位中出现这一形态,同时伴随不断增加的成交量,往往意味着多头力道接近顶点,存在“大涨过热”见顶的可能。
在最近半年,创业板指数就出现了两次“扩散三角形”,第一次出现在今年2月份前后,当时对应的是多个指数大幅拉升之后回落,传统的白马股走向“抱团瓦解”,创业板指数也出现一波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此后市场企稳之后,创业板指数再度恢复活力,不仅再创年内新高,绝对点位更史无前例地超越上证指数。第二次出现“扩散三角形”之后,能否有效化解技术面压力?笔者认为难度较大。和年初第一次“扩散三角形”出现时成交相对萎缩、筹码相对稳定相比,此次的“扩散三角形”伴随成交不断放大,显示市场的持股稳定性已经有所松动,其中不排除部分长线资金借机高抛离场的可能。同时,A股多个指数此次也和创业板同步出现“扩散三角形”,如科创50、中证500、平均股价指数等,多指数形成形态共振,意味着技术面上的可靠性概率增大,投资者对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尽管创业板在A股的历史相对较短,但老牌的上证指数早早就经历了“扩散三角形”的考验,在1997年5月、2001年6月和2013年2月三度见顶时,均伴随着这一形态在相对高位出现,而且出现之前涨幅越大,此后的调整也就更剧烈。虽然创业板的构成和上证指数差异较大,但类似的形态背后反映出相似的人性,特别是在涨幅较大、估值较高的情况下,“以史为鉴”更有利于投资者保持冷静的心态,更好地应对将来可能的大幅波动。
另一项值得“以史为鉴”则是创业板背后的“新抱团股”。在政策面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光伏等板块成为市场资金追逐的热点,而此前一度被机构投资者集中持有、不断推高的消费股则风光不再,新老“抱团股”的此消彼长,反映出资金的腾挪,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的翻版。投资者记忆犹新的是,以白酒股为代表的消费板块,被机构视为“核心资产”而集中持有,形成了事实上的“抱团效应”,但最终因为估值过高、接盘乏力等因素而出现大幅调整,让追高买入的投资者蒙受了较大的损失。如今在众多低估值蓝筹股表现疲软的情况下,这些“含科量”較高的行业被热钱追逐,同样也存在明显的“抱团效应”,并不断吸引新资金参与。相比白酒股,这些被炒作的科技股,大部分估值、现金流等财务指标和股价相比泡沫成分更大,很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价值投资。
“新抱团股”尽管“含科量”较高,但绝非永远上涨、稳赚不赔的“免死金牌”。一旦政策风口有变,或者出现“黑天鹅事件”,随时可能出现逆转下跌。部分处于行业中游的公司,同时还面临着下游产品降价、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夹击,未来一旦业绩增长不如市场的高预期,很有可能成为场内资金兑现盈利的借口,重蹈此前白马股抱团瓦解的覆辙。
在创业板、科技股的高歌猛进中,大量传统白马股表现落寞,但也有部分前期调整充分的白马股开始出现企稳迹象,如潍柴动力、三一重工、美的集团、福耀玻璃等。这些白马股的共同点在于,都属于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龙头。这些“实业为王”的制造业龙头公司,符合政策面支持科技创新、国产替代、完善国内产业链的需求,在经过前期充分调整之后,估值优势再度显现,部分机构投资者开始试探性回补买入。未来如果创业板出现调整,其中流出的部分资金也可望回流这些性价比较高的制造业白马股。因此,一些估值较低、业绩增长的制造业白马股,存在较好的关注价值,笔者重点观察的品种有:中国巨石、威孚高科、苏泊尔等。
此外,一些同样“含科量”较高,但不属于近期热门赛道的行业板块,近期蓄势待发也存在后来者居上的可能。比如5GETF、通信ETF,近期表现相对温和,但在中国电信即将在A股IPO、募资增加对5G通信投入的情况下,相关的ETF也有阶段性表现的可能。软件ETF、人工智能ETF、计算器ETF、大数据ETF等,也同样存在板块轮动的机会,投资者布局相关ETF或许是一个比较稳健的选择。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