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英
聚焦学生的生长点,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课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课程改革的首要议题。在开展校园民族节日庆祝活动时,通过制作丰富多彩的民族美食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以最深刻的方式体验团结协作和文化传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一条有效路径。
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属于云南省国家级重点中专,在校生2000多名,65%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差异较大,民族学生还有语言转换的问题,导致单纯课堂理论教学听不懂,理解不了,不爱学习或厌学情绪重等情况频发。但他们都是十五六岁年纪,正是需要引导的关键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智力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栽培,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因此,我们结合民族学校学生特点和中职学校设置专业类别的实际,采用更能引起学生关注和学习兴趣的体验式或实践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成长。学校组织开展了几个节日美食特点突出,富含民族团结内涵的“学做民族节日美食活动”,如汉族中秋节打月饼、哈尼族“十月年”长街宴、傈僳族“阔时节”手抓饭等学习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学好思政课的同时,通过民族节日美食学习体验活动,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情感的形成和思想意识的提高。
一、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学做民族节日美食活动是少数民族学生近距离接触的好机会。学生之间陌生的认识了,认识的熟悉了,熟悉的感情更深了,比起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多了一份深刻的游历体验,让学生转角遇见另一种美,感受一路好风景。动手操作的快感、认识朋友的喜悦、互相学习的信任、作品展示的自信、分享成果的兴奋……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合作交流中,一切都释放出了生命的情愫,显示出生命成长的气息与活性,各民族同学自然而然地亲近了。比如,我们让中餐烹饪班的同学和学前教育班的同学在一起打月饼,一开始双方都有点拘谨,不久后中餐烹饪班的同学发现自己可以当老师指导学前教育班的同学;而学前教育班的同学,也学会了揉面,变得自信起来。一个愿教,一个愿学,氛围马上就活跃起来了。
二、传承文化,创新技能
每一次学做民族节日美食活动,我们都让学生了解该美食属于哪一个民族,美食体现的民族节日意义,美食由来的传说、做法等知识,做一种美食就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接受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了解美食的变化及创新。如中秋晚会上教师让学生讲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传说,朗诵中秋诗词、唱中秋歌曲、跳中秋舞蹈、品尝月饼,让各民族学生感受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魅力。
在学做民族美食活动中,我们鼓励各民族学生穿上本民族服饰参加活动,集中展示民族美食,传承民族美食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让其他民族的学生由了解该民族美食,进而了解该民族文化及习俗的由来、历史发展变迁等知识,从民族美食的变化中,了解认知各民族之间的各种联系,民族间交流融合的事实和历史发展。如手抓饭是傈僳族在过“阔时节”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年平安的节日餐食。最早的手抓饭用料非常简单,只是把漆油炒肉和苞谷荞米混合米饭盛在簸箕里。人们洗干净手,先用一片腊肉往左手掌上涂一层油,而后,以手当筷子,抓起想吃的食物组合食用。而现在,手抓饭已加进了烤乳猪、烤鸡、烤鱼、老窝火腿、苞谷、红薯、紫薯、洋芋、鸡蛋、竹叶菜、木耳、花生、凉拌野菜、漆油鸡等丰富食材,配以傈僳族自酿的杵酒(米酒)。这表明手抓饭无论在食材使用上、花色品种上,还是摆台形状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除继续作为专门的节日美食外,还用于招待贵客,除了自己食用外,更多的已经在饭店包装出售了。手抓饭的制作和品鉴过程,让学生明白民族美食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变化,这是民族融合的自然结果。
三、互助合作,增进团结
通过共同学做民族节日美食活动,让各民族学生了解民族美食中蕴藏的文化意蕴,在相互协助合作中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切实增进团结协作。比如我们选择哈尼族“十月年”长街宴活动,首先看中“十月年”长街宴本身富含的团结之意。尤其是举行奇妙风趣的“资(酒)乌(团结、盛大、欢乐)都(喝)”或“资八夺”的当街联席欢宴,表现出哈尼人团结互助、与国家繁荣昌盛同步和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欢乐愉快情绪。以制作和品尝民族美食为主题的长街宴实践活动,满足了学生社会认同与归属的精神需要,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情感交流、互融共通的重要载体。
民族美食天生就具有亲和力,爱美食也是每一个民族都具有的共性,正是这个共性使得同一民族有强烈的认同心理。比如学生学做傈僳族美食漆油鸡时,首先要了解傈僳族古法压榨漆油的过程需要一个家族的齐心协力。人们砍下一棵足够长的树干作为压榨杠杆,让其中一头伸进大树根洞里。这时,人们将炒好的漆油趁热装进篾篓里放在杠杆下的适当位置,盖上盖板,整个家族全部人齐上阵,甚至过路的人也要搭把手。人们用全部力量按住杠杆的一头,漆油就源源不断地淌出来。压榨漆油的过程也是体现民族团结的过程。
民族美食是不同民族间的黏合剂,在节日中品尝美食,相互祝福,共同欢乐,增进友谊和感情,不仅使各民族内部团结亲近,而且也使整个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手足情更深。我们组织开展学做民族节日美食活动,也正是借用这种共性,发挥民族美食促进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作用。
四、培养习惯,提升素养
学做民族美食活动,首先强调卫生习惯的培养。动手之前,我们要求学生洗干净手,整理好衣装和头发,戴上口罩,洗干净食材,在做美食的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
学做民族节日美食活动,要求学生有时间观念。有时候需要连续做几个钟头,学生不能迟到,更不能中途离开,要树立坚持才能成功的信念,养成守时、准时的行为习惯,比如长街宴就要从早上9:00做到下午7:00。
学生要主动积极做事,能吃苦,手脚勤快,主动虚心向老师请教美食制作方法,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比如学做傈僳族手抓饭时,烤乳猪和烤鸡是必有的大菜,从烧炭火、拣菜洗菜到制作摆台用的雕花、拌饭用的油酥洋芋,学生在烟熏火燎中,不惧油烟味呛鼻,专心做事,亲自操作完成手抓饭制作的所有环节。
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把炊具洗干净,整理归位,摆放整齐,场地打扫干净,还学会了敬客礼俗,培养了良好习惯,提升了个人素养。
五、亲力亲为,爱国爱家
在学做民族节日美食活动中,最后都会呈现学生亲手制做的美食作品。通过展示美食、分享品尝美味,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由爱民族美味,体会爱之情怀,学会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自己的民族、爱其他民族。如一个汉族男同学作为迎宾人员穿上傈僳族节日盛装,亲身体验跳傈僳族舞蹈、唱傈僳族歌、学傈僳族祭祀礼仪、品尝手抓饭和漆油鸡等一系列“阔时节”活动后,发微信说:“学做民族节日美食活动让我爱上傈僳族和傈僳族文化。”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同样道理,知我民族,才能爱我民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心情,利用学生喜欢民族节日,喜爱民族美食的天性,以学做民族节日美食活动,树立各民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培养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的美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学做民族美食可以有温度地立德树人。学做民族节日美食活动,突破教室和校园围墙限制,聚焦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核心素养现状,将德育通过一个个美食活动联系起来,契合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成长需求,挖掘各民族内部团结亲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和手足情的元素,努力培养中职学校各民族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爱家乡、爱自己的民族、愛其他民族的美好情怀。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学会少数民族教育专业委员会2020年重点课题“用民族传统节日有效提高中职民族团结实效性的行动研究”(编号:YNM.JKYZD20200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邱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