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冉
2020年是北京市新高考的第一年。基于备考和历史教学调整的需要,命题研究亟需跟进。2020年7月北京历史选考卷第17题具有典型性。围绕此题展开研究,有利于把握新高考的方向和理念,进而更好地指导高三备考和复习工作。本文尝试作简要分析,以期发现其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价值。
原题照录如下:
从战歌到国歌
材料一:1935年5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丰子恺感叹,“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9年前后,《义勇军进行曲》与《保卫黄河》一起在延安地区传唱,国民政府也将该歌曲编入《中国抗战歌曲集》。1940年,美国歌手罗伯逊翻唱《义勇军进行曲》,以《起来》为名录制唱片,宋庆龄为之撰写序言称:“中国已经从新的群众传唱运动中发现了抵抗敌人的力量源泉。”二战结束时,《义勇军进行曲》成为盟军胜利凯旋曲目之一。
材料二:1948年5、6月间,针对美国扶植日本,中国民众掀起抗议运动,为《义勇军进行曲》填写新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我们万众一心,反对出卖人民,前进,争取自由和平”。1948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编辑的《群众歌曲选》中,《义勇军进行曲》排在首位,一同收录的还有《东方红》《八路军进行曲》等。同月,国民政府出台“禁止广播不良歌曲”清单,《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
材料三: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国歌歌词要求如下:(1)中国特征;(2)政权特征;(3)新民主主义;(4)新中国之远景;(5)限用语体,不宜过长。该《启事》解释如下:“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开国大典上,《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作为国歌在天安门广场奏响。
《义勇军进行曲》为何被新中国选定为国歌?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做出历史解释。要求:从材料三对国歌歌词的五个要求中任选其三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一、对第17题设问的分析
本道题的设问分为提问和要求两部分。首先,命题人抛出了一个问题:《义勇军进行曲》为何被新中国选定为国歌。这种提问方式聚焦原因分析,要求学生总结《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的诸原因。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自身原因与外部原因、政治经济与文化原因等多个角度追问,确定作答思路。国歌是神圣的,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鲜少有人去挖掘、思考其被定为国歌的原因。学生在教材中学习过《风云儿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内容,应该能展开部分历史解释。其次,设问规定了作答范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对此做出历史解释。这就要求学生充分挖掘材料内容、巧妙调用所学知识,从这两个资源库里选取恰当的内容作为解释的依托。设问作答要求非常明确,意在提示学生有选择性地形成观点。“五选三”有一定开放性,解释空间充足,一方面降低了作答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又能防止学生泛泛而谈,给答案组织提供了思考方向,增加了问题的深度,也对学生紧扣观点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开放性设问凸显了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材料三中给出的国歌歌词要求有梯度和层次上的差别。其中,“中国特征”和“限定语体”较为容易,学生可以围绕这两点给出解释,而”新中国之远景”、“新民主主义”和“政权特征”或考察精细的知识点,或为跨时段的时间概念,学生在进行历史解释时可能会出现方向偏差、含糊其辞或者史实错误等问题。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是作答规范。学生在展开历史叙事时要开门见山,观点鲜明,允许有不同观点,但是必须表达清楚[1]。论证时需紧扣观点,以史实为支撑,从不同角度、方面组织语言。
二、对第17题材料的分析
题目中的材料渗透时空观念,时间跨度为近代史后期到新中国建立初期,从国歌到战歌,属于近现代史的综合问题。它从国歌变化的动态过程,给分析问题以抓手,突出了时代特征,对比了同时期的多个主体(如群众、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美国歌手、二战盟军等),凸显了情境之下问题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三则史料的选取比较合理。材料一主要介绍了1935年至1945年《义勇军进行曲》大事记,涉及传唱范围、影响力等方面的问题,融合了丰子恺、宋庆龄等文化届和政治届知名人士对这首歌曲的评价,给出了几条关键信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战时期,不仅得到了国共两党的高度认同,还流行在群众之间,传唱度极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外,它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被美国歌手翻唱、成为了反法西斯同盟胜利凯旋的曲目,在国际范围凝聚起了坚决反对法西斯的磅礴力量。
材料二聚焦1948年《义勇军进行曲》的变化。涉及了中国民众填写新词、共产党人收录《群众歌曲选》、国民政府禁止广播三件大事,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国际国内概况。国际上,美国扶植日本,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引起民众抗议。国内,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在这个阶段,歌词做了适时调整,唱出了和平、反对帝国主义的心声。由于内战,国共两党矛盾尖锐,国民政府对其采取了禁止政策。
材料三涉及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国歌的过程和结果。这则材料设置了建国筹备的背景,构建了这一情境与《义勇军进行曲》的关联:政治协商会议提出了对国歌歌词的五个要求,《义勇军进行曲》较为符合。这则材料对于解题来说也特别关键,学生完全可以围绕这五个要求做出历史解释。
三则材料反映了三个时段内《义勇军进行曲》的际遇与作用,铺陈了各个时段的背景,规定了作答范围和思考方向,要求学生分析其被定为国歌的原因。高考命题需要突破的是以新的原始材料和新情境作为铺垫来建立學生认知背景,学生通过研读分析史料和教材知识能够寻求问题的解决[2]。从这点来看,材料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信息量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水平学生拆解、建构的需求。
当把三则材料放在一起,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首先,三则材料时间相续,展现了十四年来《义勇军进行曲》变迁的纵向过程。其次,三则材料中涉及了多个主体,丰富了学生整体的认识,也增加了展开历史解释的难度,引导学生洞察时代变化、主观立场与对待《义勇军进行曲》的态度之间的关联。第三,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义勇军进行曲》的相关内容实际上就彰显了材料三中对国歌的要求,构成了答题要点。现简要以表格的形式举例说明答题要点与依据。(见下页表)
三、对提升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思考
北京卷第17题直接提出了历史解释的要求,通过不同时间段材料的搭建,既要求学生关注到《义勇军进行曲》在每一个阶段下的具体概况,又要从中进行规律性的总结,论证国歌的必备要素。这对学生在特定时空框架下进行历史解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第一,注重思想性,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价值观引领
历史学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3]。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高考必须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4]。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熔铸家国情怀,增进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了解与认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和正向的价值观。
第二,讲求科学性,强调核心素养,重视历史叙事培养
通过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全面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趋势[5]。命题反映出对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需要把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加以分析,通过对信息的检索和筛选,确定思考的方向,进而展开解释和论证。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在课堂中援引学术前沿动态,提供不同观点,开拓探讨空间。其次,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发表见解,避免思考维度单一。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思维习惯。增进学生对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的理解,尝试以此为思维框架来完善思考、进行表达。教师还需要精准地指出学生历史叙事过程中的问题,给出个性化的建议,补足学生在确定观点、进行论证和文字表达方面的短板。
第三,熔铸现实性,把握古今关联,关注学以致用
历史不能重来,却能引人深思,发人省醒。以古鉴今,古今结合,能更好地凸显历史的学科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从身边事入手,以社会热点话题切入,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追溯具有重大意义与影响的历史进程,展开跨时段的研究。
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和现实性,从小处着眼,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构建立意更高远、结构更完整和科学、现实指向性更强的历史解释。从大的方面来说,关系到立德树人与国家未来建设人才之培养,意义重大。
【注釋】
[1]甘成质、张学强:《返本开新:历史论文题的理解与应对——以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Ⅰ卷论文题为例(2011—2019)》,《中学历史教学》2020年第9期,第57页。
[2]张鹏:《从历史逻辑到命题逻辑》,《中学历史教学》2020年第9期,第66页。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页。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0页。
[5]杨红丽:《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历史学科区域命题探索和教学反思》,《中国考试》2019年第8期,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