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华 杨越潇 王丽娟 郑金龙 贾琳
游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大多是从单一泳姿进行分析与指导,更多地服务于高校选修课或指向专业运动队训练,针对在中小学开展游泳课程的较少,而且未能成为较为完善的体系,因此,构建校园游泳一体化课程并推动校园游泳运动的开展是有必要的。
经常进行游泳锻炼,不仅能有效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增强免疫力,在水中长时间规律的有氧运动还能有效帮助提高呼吸机能以及心肺功能。此外,游泳还能塑造健美的体形,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中小学校园开展游泳课,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更是掌握了一项生存技能。
一、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游泳,使学生掌握游泳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蛙泳、仰泳、自由泳、蝶泳4种泳姿的技术和实用游泳技能,通过“学、练、赛”,全面提升学生游泳技能,强化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1.小学阶段
学生在学练中丰富游泳知识,在游戏、竞赛等情境教学中突出趣味性和娱乐性,使学生尽快熟悉水性,学习蛙泳、自由泳、仰泳等技术动作,突出对基本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转化,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
2.初中阶段
巩固蛙泳、自由泳技术,学习并初步掌握仰泳的技术动作要领,初步学习蝶泳技术动作,学习并掌握专项体能练习的方法、合理运用技战术,全面提高游泳竞速能力。通过多种游戏和比赛提高学生水中活动、适应的能力,学习游泳安全卫生常识、体验实用游泳技术、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学习游泳竞赛规则,掌握出发转身技术,具备参赛能力,同时熟知比赛流程,可以独立设计并参与比赛,在比赛中充分体验游泳比赛特点和游泳运动的魅力。
3.高中阶段
强化蛙泳、自由泳、仰泳的技术动作,学习蝶泳技术,提高游泳竞速能力,掌握游泳专项体能训练方法;学会制订游泳竞赛规程,可以自行组织设计游泳竞赛;掌握游泳救生、负重游等技能,突出提升健身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课程内容
游泳一体化课程将游泳教学内容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做了整体规划,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设置丰富多样且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学习主题共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技战术运用、专项体能与一般体能、展示与比赛、运动项目完整体验6个内容结构。以七年级为例(表1),在基本知识与技能结构中,关注蛙泳、自由泳2种泳姿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提升竞速能力;水感练习、身体素质训练等专项训练内容与基本技术课相辅相成,通过陆上、水中专项训练提高体能;通过技战术的运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比赛能力。因为比赛和考核是学习的一种检测手段,考虑到中学阶段选考游泳的可能性,比赛的形式要逐渐走入正轨,通过学习和体验完整比赛的流程,使学生熟知比赛规则,明确犯规判罚的依据,并且能担任裁判,具备一定的执裁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一至十二年级的游泳课程设置中,将水上救生知识、自救知识等内容也作为学习重点之一,正是基于游泳项目的特殊性,游泳不仅是竞技运动,还要突出作为生存技能的特点,即在关键时刻能救命。因此,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专项能力考核,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自救技能,踩水作为重点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拓展学生的实用游泳技能,如浮潜、潜水等项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学习和体验的难度,知识技能的掌握突出实用性、可操作的原则。
(三)课程特色
1.安全教育
安全常识教育贯穿每个学期,通过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和游泳卫生习惯,自觉遵守相关安全规定,不做容易引起危险事故的行为,并能够主动提醒学生和家人加强游泳安全准备。
2.实用游泳技术
学习以自救为主的水上救生知识、浮潜等实用游泳技术,通过学习体验降低学生对水的恐惧心理,提升水中适应和活动能力。小学阶段侧重呼吸、漂浮、水中站立和踩水等水性练习,体验浮潜技术,加强对水的感知能力;中学阶段掌握仰卧漂浮、反蛙泳、潜远、潜深等技巧,强化水感训练;高中阶段学习救生常识、负重游泳及水中自救技能,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课程的学业质量评价
根据游泳专项课程整体设计思路,按照游泳技术教与学的规律,科学、合理制订学业完成标准等质量评价体系,对规范游泳教学秩序、检测教学和学习成果、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各类考核、评价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以七年级为例,学业质量合格标准制订为:明确游泳活动中需要注意的健康卫生常识、安全事项,做好课前必要准备,能阐述蛙泳配合的技术要点和动作节奏特点;采用出发、转身技术、触壁技术完成100m蛙泳比赛,学会并能自主练习游泳专项体能的练习方法,提升游泳竞速能力;享受浮潜、游泳项目的乐趣,设计和参与比赛,在比赛中养成规则意识。
(一)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原则与内容
依据游泳技术教与学的规律,科学、合理制订学业完成标准等质量评价体系,对规范游泳教学秩序、检测教学和学习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对更好地指导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各类考核、评价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1.评价原则
情感态度及技能水平评价相结合,贯穿每个学期,包含出勤、平时表现、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常规课游戏的参与度及平时比赛成绩等内容,进行综合评定。
2.评价内容
(1)技术考核
包括成绩达标和技术表现评定。成绩评定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与对象制订相应的考评标准,将成绩达标转化为相应的成绩分值。技术表现评定是对所学泳式的身体位置、腿部动作与手臂技术动作、完整配合动作的节奏和效果进行评定。
(2)理论考核
了解游泳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游泳项目的赛事、赛制变化、项目特点、裁判方法,了解游泳健康、安全衛生知识以及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和意义等。
(3)技能考核
对学生自主学习、锻炼能力,对拓展项目,如浮潜、潜水、自救、救生等实用游泳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定。
(二)游泳专项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方案的设计
游泳专项运动能力包含9个级别的测试内容,从学生技术动作和自救能力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测评,通过限定泳姿的游速和距离,并且持续跟踪考察学生的水中活动能力,检测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水平。小学阶段以达距为主要评价标准,初中阶段在达距的基础上提升速度,在高中阶段进一步提升竞速水平和比赛能力;救生技能评价以不同形式的踩水技巧为主要评价依据。评价内容直观、易操作,学生可以自评、互评。评价指标将运动能力与比赛能力相结合。测试结果共分4个等级,包括优秀、良好、合格及待合格,以游泳专项运动能力六级测试为例,方案的操作如下。
测试内容:负重踩水、100m蛙泳、100m自由泳竞速及仰泳达距。
测试目的:通过限定蛙泳和自由泳的游速和距离,检测技术动作的完成程度,同时能够完成一定时间持续的负重踩水动作。
测试场地:25m或50m标准泳池深水区。
测试器材:秒表。
测试方法与要求:每条泳道1名测试者,统一起点听口令出发,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相应游进距离即完成测试。
三、游泳课程实施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1.加强游泳安全意识教育
面对困难:由于水环境的特殊性,游泳是一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运动,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这也使得家长和学校对开展游泳课程产生诸多顾虑。
解决方案:通过家长会、体育课、班会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普及游泳运动的安全知识,加强游泳生存教育宣传,教育学生学会在水中自我保护、保护他人的方法和技能,是预防溺水伤害事故的有效方式。
2.加大中小学校游泳场馆建设
面对困难:具备游泳场馆是学校顺利开展游泳课程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来看,游泳场馆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的社會场所,拥有游泳场馆的中小学屈指可数。
解决方案:建议加大对中小学游泳场馆建设的投入,以此推动学校游泳运动的普及和开展,新建的中小学应将建设标准游泳场馆纳入学校建设规划。对于不能在校内建设游泳池的学校,可利用校外社会资源进行游泳技能培训,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自建游泳池服务中小学生游泳教育。
3.加强游泳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困难:专业的游泳师资是保障游泳教学正常开展的必备条件,但目前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游泳专业的教师非常稀缺,严重阻碍游泳课程教学在中小学的开展。
解决方案: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游泳专业教练师少,而普通体育教师对游泳运动的专业知识欠缺,技能较差,游泳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游泳和救生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培训尤为重要。
2020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德芹提出“限制游泳不是预防溺水事故的有效措施,学会游泳才是预防学生溺水的有效手段,要让学会游泳成为一种基本生活技能。”中小学游泳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大力推动北京市中小学游泳课程的发展,期待不久的将来,游泳课程能走入校园,走到学生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