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整顿无底线追星

2021-08-09 02:22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饭圈追星乱象

面对近年饭圈中的“氪金”“应援”“流量为王”等乱象,2021年3月上旬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此发表了看法。一些反对追星领域乱象的声音,也赢得了舆论场上不少人的支持。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网络消费借贷案中,在校学生互联网金融借贷案大部分是因粉丝应援等追星行为产生的,涉及直播打赏的案件94%以上的当事人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金额少则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泰安市文化产业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宋文新,则建议整顿无底线追星行为。宋文新认为,尤其是无底线追星中的私生饭和饭圈互撕等行为,破坏了社会秩序,超出了饭圈文化的合理边界,需要大力整顿。

多维解读

饭圈乱象需要多方共治

在互联网没有大面积普及之前,校园里并非没有追星族,但以往,追星族间彼此的连接是松散的,即便是“族”,那也不过是对追星粉丝这一群体的统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这种松散的联系,将粉丝之间的弱联系变成了强联系。这一方面体现在内容上,对偶像相关动态的获取变得更为便利;另一方面体现在组织结构上,小团体可以借由互联网变成大组织。技术虽然没有价值观,但在追星文化的改变上却展现出了变革性的力量。

互联网解决了“工具性难题”,更令深度的追星文化的形成变得理所当然,追星也从追星形式的小火苗变成了饭圈样态的大火堆。“墙头”“塌房”“皮下”等全新话语的产生,塑造了圈内人和圈外人的边界感,提升了追星人的主体意识,当“圈”实现自我升级,圈中的门户感也由此得到增强。这时只要经纪公司介入其中,通过下载量、点击量、票房、奖项等外在指标对明星进行养成式培养、竞争式宣传,粉丝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就变得十分容易。在新式话语体系的驯化下,“我”和“哥哥”“姐姐”早已是高度相关的共同体。

那么,为什么成年人和青少年相比,青少年的问题更加突出?其在于社会人和不完全社会人的区别,即成年人对金钱、时间和精力等要素的分配更加有度,社会生活的现实压力下,理性人的计算对冲了饭圈文化的感性宣传。相对的,在未成年人那里,理性思维没有被充分激发,更容易在饭圈文化的驅使下说出、做出令人惊讶的言行。技术的变革作用一旦完成,就很难通过限制技术来扭转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因此,通过法律、社会和校园教育等来帮助青少年正确追星就变得尤为必要。

应对追星乱象,好的教育引导是关键的一步

熟悉网络舆论场的人,都不会对一些饭圈粉丝的极端行为感到陌生。其实,这些粉丝中的许多人只是不懂得如何更有分寸地表达对明星的喜爱,也不知道如何合理应对外界对他们狂热追星的质疑。与此同时,很多不追星的人也不尊重粉丝们的狂热行为,甚至对之冷嘲热讽。双方都陷入了不了解的困境里,又谈何构建理性和谐的饭圈文化?因此,通过一些代表的建议,我们也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在日常教育中帮助年轻粉丝形成合理的偶像观,如何将他们的激情转移到合理的渠道上。

应对追星乱象,好的教育引导是关键的一步。当一个人正处于三观形成阶段的时候,应当得到科学而积极的引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形成一个好的引导方向,让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健康而理性的偶像观。比如,相较于被商业资本打造的“红人”,长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探讨社会现实问题,来告诉年轻人“谁才是更值得崇拜的偶像”。与此同时,年轻人应该被传递一种理性追求偶像的观念:可以追星,但不可狂热追星;可以表达对“爱豆”的崇拜,但不要把自己的崇拜建立在对他人的伤害上。诸如此类的基本原则,应当在基础教育阶段,由学校教师或家长向学生传达,尽量帮助更多人在早年形成一个稳定健康的价值观。相互尊重,培养界线感和分寸感,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达成的目标。

猜你喜欢
饭圈追星乱象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整治“饭圈”乱象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我们班的追星风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
晨农直销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