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齐尼·巴依卡
2021年1月4日中午,在新疆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叫喊,他们循着声音,急奔过去。原来,一个孩子在人工湖冰面玩耍时,冰面突然断裂,他不幸陷入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拉齐尼·巴依卡直奔孩童,然而在救助过程中,冰面坍塌了,他虽不慎跌入水中,却仍拼尽全力把孩子托出水面。最终,孩子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41岁。
“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常说的一句话。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其拉甫边防连在帕米尔高原上成立。雪崩、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这里是家常便饭。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带路,巡逻队将寸步难行。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担任向导,并主动和边防军人一起护边。1972年,凯力迪别克走不动了,就把义务向导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子。2004年,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巴依卡,毅然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和边防战士一起骑着牦牛行走在千里边防线上,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称为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2021年3月3日,中宣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
锐评:拉齐尼·巴依卡一直把为国守边当成终生的事业,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块界碑、每条河流、每道山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位勇敢的“帕米尔雄鹰”,深知责任重大,心中充满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无尽热爱。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品格,在面对他人有危难时,他便绝不会袖手旁观,只会一往无前,最终在喀什大地上留下了生命的光辉。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39年前,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开始执行飞机播种和防风治沙任务,此后虽经历大队更名、人员变换,但飞播航迹从未断线。克服低飞等多重困难,他们的飞播航迹遍布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播撒草籽、树种上万吨,作业面积超2600万亩,在茫茫大漠撒下了无边绿色。2021年2月3日,中宣部授予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时代楷模”称号。
以天为帐、以地为席,该大队官兵执行飞播任务时,吃住都在野外。头顶星月起、脚踏夜路归,是飞播官兵的工作常态。许多飞行员都表示,他們首先考虑的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飞播。为了抓住一年中短暂的飞播时间窗口,该大队誓言“太阳不落飞机不停”,在榆林创下“3架飞机一天飞播38架次,18天飞播40万亩”的纪录。
“飞播林,既是生态林,又是致富林!截至去年底,该大队累计帮助我们完成飞播造林581万亩。”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如今,飞播区235户农牧户的生活大幅改善,35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
“在我们眼里,飞播是一场守护生态的战斗,风沙是敌人,种子是弹药。”面向未来,该大队大队长辛嘉乘话语铿锵,“我们是群追逐沙海的兵。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我们的身影,不见绿水青山绝不收兵!”
锐评:飞绿荒山戈壁,换得草场良田。39年来,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苦练飞播技术、锻造飞播本领,驾机为犁、以梦为马,硬是在戈壁荒漠上“凿”出了片片绿洲,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为祖国绿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矢志播绿助力生态扶贫,不仅将绿色的种子播在沙漠土壤里,更让鱼水深情沁入群众心中。
写作点拨
无论是“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还是播撒无边绿色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的每一位官兵,他们都以宏大格局和崇高精神,书写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热爱。他们的事迹可以用于写作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等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