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此后,以科技创新驱动而非传统劳动力与资源驱动成为中国当下发展的转折点。作为融合平台,大学科技园应当充分发挥既有优势与比较优势,筑牢本地科技创新竞争力与引领力,尽可能精准的对接市场需求升级与产业生产能力,推动地方性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科技园;产教融合;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21)05-0052-55 收稿日期:2021-04-10
作者简介:冯嘉,方塘智库特约研究员。
“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勾画出了中国发展超长时间计划表,其中,对于科技创新的鼎力支持显而易见。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科技体系内部仍然存在科技政策难以落地、原创性成果数量受限、科技创新试错与转化存在痛点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大学科技园在细化国家科创体系,强化因需而动方向等问题上能够提供更多的可能。
1 大学科技园是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体系”的中间力量
2021年3月20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论坛上指出要“着重加强体系能力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的通道”。这实际上也正是指出了目前所存在的知识成果与企业接轨不良,难以流入市场的问题。
知识经济以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面临新的发展困境,也享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中小型企业是目前我国紧跟市场进行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运转灵活,重点突出,获取科创红利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强地域性、对个体骨干的高依赖性以及企业信念的长期混乱与缺失,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稳定性差,很难有实力去竞争更高级的市场、发展尖端技术。同时,一部分有价值的科研项目也难以对接市场,更有时会出现市场的错位,从而导致无效转化。
在此基础上,依托于省大学群与政府两方面支持的大学科技园,就能够成为这一科技创新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层,并助力打造科技生态共同体。
首先,大学科技园具有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双重角色定位。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初期,也是许多大学开始密切与社会、企业结合的时期。这意味着,大学里的科研成果有了更多直接走入社会的可能。
2020年,郑州大学科技园与科技金融广场深化合作,以构建“科技+金融”新模式为途径助推校内成果与企业的对接。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科技园的存在给予了大学更多的发展可能与自主性,能够成为企业与大学之间的互动点,为大学引进社会资源打开不同的接触窗口。其次,通过大学科技园能够精准对接需求端,进而准确切入市场命脉,减少无效损失。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后,国内市场必然会迎来新一轮产品深耕与消费转型。市场会出现新的需求,以及替代性需求。在这种环境下,科研成果如何适当切入市场,以满足科研与消费的双方面,是科研成果顺利落地的必然要求。而企业在这方面相对而言更为敏锐。因此,大学科技园可以借由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来对接市场需求,将需求、企业盈利点与大学科创资源进行融合,从而构建出相对完善可自主运转的科研体系。
2 通过地方人才链连接产业链与创新链
在科创中,人才是最大的变量,也是贯穿整个科技园发展的关键。在知识产权日益完善的时代,技术可以轻易的流向收益最高的地区,从而导致竞争壁垒。因此,与开发技术同等重要的是培育出一批可以长期保有技术能力的人才。而这则是大学科技园独特的优势。
一方面,缓解人才空心化。从当前国家对科技园的规划上看,大学科技园是产学研融通创新的服务机构,具有相对完善的人才格局,具有能够同时联通实验室与人才、资本的能力。特别是同类高校的相互对接,提供了广阔的培养环境,且随着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科研政策的不断倾斜,科技园具备优先成为地区发展新地标与综合服务平台的可能性,比如深圳南山科技园。
因此,培育、发展一体化结合的科技园在人才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同时,由于大学不同专业的发展、中小型企业等的长期消化能力,使得科技园内具有识别、吸收不同产业方向人才的优势。所以,以省内高校为基地进行重点培养,以此作为提升科创实力的动力源是可行的。
另一方面,引流人才,通过构建人才链,链接灵活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与创新链。在当下,高速流动的要素会造成产业内部的液态环境,尤其是人的流动性。大学先天具备一批内外地联合资源,科技园可以通过运转引进成熟项目与技术人才,在科研过程中同期成为大学培养的补充,逐步发展成为稳定的人才输送地。
科技园的长期发展要利用大学、企业与科技园的三方配合,使其成为一个人才的孵化整体,而不能仅仅是依靠完善的环境去吸引已成熟的存量。
3 发挥学科优势,助推国家重点产业转型
大学科技园与普通科技园的区别在于其本身已拥有大量的具备含金量的优势学科。以郑大科技园为例,其依托郑州大学建立,具备良好的医学、化工与材料等发展基础;又先后加入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联盟和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长期与诸多兄弟高校保持经验交流。实际上,这也是目前高校科研所等机构的常见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迅速地沟通优势学科的发展经验,找准运营空间,并且获取新的发展方向。
在此基础上,鉴于大学科技园本身所具备的地域性特征,其更易与本地优势产业结合,并进而推动国家重点产业发展。
其一,大学科技园可以厘清学科优势,突出研究重点学科。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而言,都具备数个重点突出的学科。而科技园的价值就在于,一方面,其能够通过与大学之间的合作,有针对性地梳理優势学科,遴选重点,另一方面,又能对接地方乃至全国市场,进行学科技术输送,从而以重点学科的优势技术来带动一批项目的发展。
其二,选择地方主导产业,找到产业转型结合点。大学科技园多以省为单位进行发展,其辐射范围可抵达省以下市、镇。就我国而言,每一个市都有一到两个支柱产业,在“双循环”视角下,原有的优势产业都可能具有新的产业可塑性和可挖掘的市场需求,如2021年广东徐闻菠萝市场的发展,就带有明显的县域主导产业被重新发现的意味。
在新一轮解读本地产业、扶持地区性产业的倾斜中,立足本地原有的优势产业将带来强有力的投资需求。而如何在优势之上迭代优势,就无疑是科创的新命题。因此,保证原有产业的高品质,在高品质之上通过科技创新来延伸相关度,提升供给质量,加大优质消费品供给是接下来科创研究应当注意的领域。
其三,跨学科结合所带来的强大推动力。优势产业的良好发展会带来布局更多产业链与工业链的需求与可能。在这一层面上,科创型大学学科的互学互鉴有实实在在的落地空间。以多学科碰撞互融为渠道,联通相关产业,不仅能够助力优势产业的转型,更有助于形成产业群,完成生产、消费、服务、品牌营销的全方位结合。在提升质量的同时加速品牌化,最终以强扶弱,以弱补强,从而产生1+1>2的集群效应。
可以说,大学科技园应当更多地承担起辩清多方优势、引领多方学科、以平台带动结合、以服务承接融合的头部任务。
当前,科技赋能的价值被不断凸显。作为融合平台,大学科技园应当充分发挥既有优势与比较优势,筑牢本地科技创新竞争力与引领力,尽可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升级与产业生产能力,推动地方性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流动与要素的结合,只有将企业生产力与实验室资源进行融合,才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扩大中小型企业的消化增量,从而在发展的同时,也为大学科技园自我培育补充血液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