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实现德智融合,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方能落实立德树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德智融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综合能力”,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秉持的理念,也是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于漪所倡导的。于漪教师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教文育人”的教育改革思想,二十世纪末又进一步提出“弘扬人文”的教学主张,并且推动将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学生的发展实际,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将“德”和“智”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文载道”,在精讲课文中实现德智融合
与传统教材相对比而言,新课标语文教材更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和现代教育思想,相对来说更加关注现实、自然与人类,对于世间万物有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从这一点来说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更有积极作用。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语文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用“教文育人”,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下面以衡阳市语文授课比赛特等奖获得者陈倩上的一节语文课《散步》为例,分析如何注意课文的价值取向,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基本载体,精心设计,精心授业,精心解惑,利用文本潜心传道,从而实现德育和智育的有机融合的。
第一个环节,感知课文。教师应当先带着学生一起熟悉课文,以此让学生首先与文本内容产生融合感。这位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①散步的时间:初春。
②散步的地点:田野。
③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④几位人物在散步途中发生了何事?指出分歧:母亲意走大路——大路顺平,儿子却意走小路——小路趣事多。
⑤谁来解决分歧:我。
⑥分歧为何我来解?一因母亲已老,心理上更习惯于听儿子的意思;二因儿子还小,他也更听父亲的;三因家庭之外妻子总听自己的。
⑦分歧该当如何解决?我意为顺遂母亲,因儿子还小后有大把时间陪伴,母亲已老该当珍惜当下,故说:“走大路。”
⑧如何決定: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⑨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第二个环节,解读课文。师生一起深度研读文章,并感知其中的情感与人物思想。
第三个环节,品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谈想到了什么:责任,爱,传承,温暖,担当……到了这个环节,通过精心正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已经想到了正能量的词语,学生有了自己的正向体验,也就很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出来的“敬老爱幼”思想,教师也容易实现德智融合的目标。
好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这样:合理运用课文“德智融合”这个载体,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使得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引导学生感悟正确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样一来,透过语文素养的提升实现了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并且从中还促进了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高尚品德、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以案说法”,在探究案例中实现德智融合
语文科目与其它科目相对比来说,它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更强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德智融合”也比其它学科更容易,但是需要教师注意万不可脱离语文本体,多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更重要,这样才能确保“德智融合”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针对现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对一些可能会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案例进行探究学习,训练学生读图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正向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模拟实践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组织学生探究下面关于家长溺爱孩子的一组漫画,目的是要通过图文训练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明白家长的溺爱也有局限性,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以形成正向的感悟,自觉培养自己的基本生活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学生会将漫画的主题解读为:“妈妈对孩子太好了,我们要对妈妈好。”他们没有意识到家长的过分溺爱和过多的越俎代庖,会让自己形成过度依赖的习惯,弱化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开展内部探讨,在探讨过程中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研究结果,如有的学生会发现,三个图孩子的手都有插裤兜的表现,孩子成年后都高出妈妈一个头了还在过度依赖妈妈,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甚至连整理衣服这样的小事情都要靠妈妈。有的学生能够得出漫画中的“孩子”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参加工作了都还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明白这是一个可悲又引人深思的现象,他们会对自理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日后的生活中也会体谅家长,慢慢的戒掉依赖,不再做温室中的花朵。“以案说法”能够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语文教师如果及时科学地引导学生将直观感受生成理性认识,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德智融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考促学”,在科学评价中实现德智融合
2011年修订出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科目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其次才为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所以说,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阅读能力、文章写作、口语交际等的培养,也不只是考察和促进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教文育人”,渗透立德树人内容,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有些教师错误以为德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事,片面认为语文课程只需要抓语文素养就行了。事实上,语文课程重视“教文育人”的教学方式,常常要比一味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教学方式,教育质量要好。一般教师在教学检测中会发现拥有高尚品德、科学思维、积极态度的这一类学生,他们的综合学习水平和能力要较好一些,其理解能力与解决困难的技能也是高于其他学生,下面以对查一路《在冬夜里歌唱的鱼》的阅读理解题回答为例,具体来分析一下德育效果对教育质量的正面作用。
首先提出问题:“冬夜是作者人生的第一堂课,那冬夜这堂课交给了作者什么呢?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学生一的答案是:“教会作者要懂着(应为‘得)谦让和独立,鱼肉给爷爷吃,让作者懂得了谦让。父亲的死让他更懂得了独立。”学生二的答案是:“这门课程教会作者在严寒来时,要给每一个人温暖,不让任何一个人孤单。我认为我们也应该这样做,把温暖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只要人人献出一份温暖,驱走寒意,世界再也不会冰冷。”参考答案中给出的是:冬夜这门课教会了作者在困境中感受温暖与幸福(记一分),将自身感受到的幸福与温暖对他人进行传递,温暖更多的人(记一分),(以上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再提出感悟与思考:1.幸福是不是在于付出而非占有。2.家的温暖来自于亲情。
两名学生思想认识都是正向的,不过生一这位同学的生活体验不深、对材料的主题把握不够全面,答案显得较为概念化,生二这位同学的体验相对而言细腻深刻、对材料主题的理解也更为全面一些,答案中融入了自己的体验,因而得分也高。事实上,学生一的总分才67分,而学生二的总分96分。这个比对结果并不等于说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其语文成绩就一定会比其他的同学好,而这就从侧面反映出,拥有高尚品德、科学思维、积极态度、良好审美、健康情趣的这一类学生,其语文素养一般而言会比其他同学要高。因而,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评价实现德智融合,激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在于教文育人,主要目的还是立德树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德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熊靓,湖南省衡阳市仁大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