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积累部分试题命制策略初探

2021-08-09 17:56施云锋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外命题考查

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更注重核心素养评价的多样化、多形态发展,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与反馈系统,一直是命题者最需要把握的,这也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一环。在当下的中考语文试卷命制过程中,命题追求情境化综合性,以活动探究为主线,来构架整份试卷。命题需要通过阅读策略,展现思维过程,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在本年度的原创试题评比过程中,笔者始终把握好体现新课程标准导向,追求试题材料和语言情境的人文性、典范性,力争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联结策略将试卷的积累部分10分全部统一在一个大的情境之下,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古代诗歌相联结,将课外古诗文与课内的文言字词考查相联结,将传统文化常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结,把字音字形、文言字词、课内外古诗、传统文化知识等内容全部联结起来考查,追求命题的情境化与综合性,把握命题的策略,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一、巧设情境生本化,搭建梯度性联结

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重视语文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此外,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就是语文学习中要对教材有全方位的认知与感悟。将课内外文本和知识点适当的联结,进行整体性把握,将课内知识点作为一个引子,联结起课内外阅读和知识,把语文的教学和生活实际运用联结起来,把知识点的考查与传统文化知识联结起来。

统编教材的编写也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知识联结这一要求。如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的课后就有这样的练习: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他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那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学生通过学习课内的诗歌来分析课外的古诗词,从分析诗意、体会诗情角度体会景物特点,理解故事描绘景物用词之准确细腻。又如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介绍了物候知识,在教学参考中就有关于物候与节气和相关的古代诗歌的详细介绍。

因此,在“后考纲时代”,命题者在命制试卷过程中并不是没有了方向,可以自由发挥,而是要牢牢把握住一条主线,就是紧扣课标、教材和试题,做好三者相统一的工作。基于这样的主线,笔者在积累部分中做了尝试:怎样在一个大情境中联结所有小题,将识字写字、古诗文默写、课内外的文言字词、传统文化知识等内容相联结,立足于课内教材延伸至课外知识,再由课外返回到课内,有梯度地考查学生的积累能力,如下: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zhòng春时节的开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①染绿红。驚蛰时节,草木②发,和风挑动勤劳的人们——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时节。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zhòng(  )

(2)根据语境给①②两处选择最恰当的字( )

A.潇潇 萌 B.潇潇 蒙

C.萧萧 萌 D.萧萧 蒙

(3)加点字“挑”的正确读音是( )

A.tiāo B. tiǎo

仲春的“仲”字其实就是脱胎于上文所讲的《唐诗五首》的课后积累拓展部分。“潇潇”和“萧萧”的辨析需要学生联结“潇潇暮雨子规啼”和“萧萧班马鸣”两句并联结节气知识才能选择正确。“萌发”一词本身就有开始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之意。最后一个“挑动”学生联结上下文应该不难选出。三道小题虽然只考查了四个字词,但是通过不同的题型、不同的维度和考查了字形、辨析和字音,正可谓题小而面广。所以不论是一篇课文还是一个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在考查过程中也理应联结起相关的其他内容。而考查的内容基于课本内部并延伸至课外,这样来考查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可以说既有理可说也符合我们教学最终要达到的运用目的。

二、倡导资源融合力,提升综合性联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如下题:

(4)惊蛰时,春笋鲜。大画家郑板桥一生品清幽,食雅淡,酷爱兰竹,喜啖竹笋。右图是他惊蛰时节所画的一幅春日兰竹图,请为其选择一幅最恰当的题跋(写在书画上的文字)(  )。

A.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B.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C.画得盆花蕙草新,春风已过有余春。折来数片新篁叶,好为名葩小拂尘。

D.鲜笋鲥鱼味正赊,江南四月好年华。满林新竹青如玉,且趁熏风看蕙花。

书画作品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和我们的书面表达的语言文字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媒介,但同时书画作品用来作为考查其实也算做是传统文化知识。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因此,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书画家作品作为考查的素材,将艺术学科的内容纳入到语文科目的考查当中,将两种不同的媒介联结起来,鼓励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同时,为了达到更有效度的考查,四个选项也是从郑板桥的其他作品中删选出来的,让学生在综合联结惊蛰的大情境、绘画作品内容、诗歌具体意义等多方面内容的前提下选出正确选项。

正如有句话所说,语文先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然后才是一门知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倡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许多语文老师努力把拓展阅读融入到课堂教学的主线上来,让它与教学环节相融相生,让学生从“课本、课堂”走向课外,将诸如美术、音乐、电影、篆刻等等艺术形式纳入到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内容当中来,构建大语文观的语文教学。在近两年的浙江省各地市中考卷中,衢州卷的积累部分也是通过图文联结的方式,结合大情境来考查学生对于字词、诗词、传统文化知识等的考查,而台州卷也考到了节气的知识。

因此,将语文融入生活中学习,才能走近学生的视野,走进学生的心灵。对于每一篇文本的教学,教师都要找到文本与生活实际的联结点,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从生活中体验语文学习的获得感。当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结变得密不可分时,语文学科和语文课堂自然而然就活起来了;学生面对语文就不会再是提不起兴趣,而是有了满满的想象力和强大的执行力。

三、聚焦迁移内驱力,回归价值性联结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任何知识的习得都是建立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经验、动作技能和学习者的态度等基础上的。人的知识结构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扩大、深化和发展的。联结上文第(4)小题的选项,并由此考查学生的文言词汇理解能力,命制了两道选择题,如下:

(5)下列选项中,与“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中的“然”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B.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

D.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6)根据下列有关“且”的义项,请选择出“满林新竹青如玉,且趁熏风看蕙花”中“且”字的意思是(   )(填序号)

且:①而且,并且。《论语·述而》:“不义而富~贵。”

②况且。《三国志·诸葛亮传》:“~北方之人,不习水戰。”

③将近。《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④暂且,姑且。《汉书·陈汤传》:“县官~顺听群臣言。”(县官,这里指皇帝。)

第(5)、(6)两小题虽然都考的是文言字词,但其实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着力点也不同。第(5)题看似选用的是课外古诗词,其实考的是课内字词,实词虚词都有,是对课内字词的总结和提炼。知识结构因学习的过程而得到深化和发展,当单一知识点考查显得过于死板时,可以对原有知识进行重组或改组,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以不断提高迁移和联结的水平。而第(6)题则是课内外相联结,由课内积累到课外运用,学生通过已学习的知识把握试题内容的实质,并找到它与相应知识点的联结点,从而依据已有的知识去明确题目的性质,解释同类现象,做出解题方法的判断。这样安排考查的是应用性的积累,而不是死记硬背。

在题目的设计过程中,命题者首先应注重设置合理的情境,把握好适切的梯度,找到知识与知识的联结点,其次要考虑命题所选材料的特点与特性,如在选用诗词作为考查文言字词的选项时,应尽量考虑其在诗句中的意项是否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第三是考虑准确考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命题者注重知识的同化调整,这样才可以助力考生在迁移和连接过程中达到素养的提升。总之,命题者应致力于从碎片化的单一知识点考查走向整体的综合性考查,综合性考查的核心词就是思维和运用。联结作为相当重要的手段和策略,可以帮助命题者激活静态的单一点,让这些知识点在现实生活面前自然的携手整合成为解决实际问题鼓舞人生前行的驱动器。

总结起来,积累部分中所拟定的这道基于大情境下的知识联结题,就是致力于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古代诗歌相联结,将课外古诗文与课内的文言字词考查相联结,将传统文化常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结,通过对整体情境、题干、书画作品、诗歌内容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理解,来做出这道题的答案,综合考查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正如近日刚出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此次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性方面提出,在教育功能上,实现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在评价理念上,实现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

其实,考查评价体系体现的就是教学思想和理念,用测评来引领教学,改进教学,体现了学评教一体的理念,一直是我们中考命题的核心理念之一。高考作为“国考”,它的评价体系就是指向着我们中考的理念与方向。目前全国中考突出地体现了语文课程评价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注重在具体情境和实践问题中考查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告别了考纲的未来,“课标”就是我们命题的指南针,教材就是我们命题的基石。教学和评价是互为体现的,我们考查的内容就该是我们平时教学点,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方面的核心素养,最终指向我们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③章新其.认识并践行语文教学常识[J].语文教学通讯,2019(11B).

④刘春文.基于学生发展 凸显语文素养 检测核心能力[J].语文知识,2016(9).

⑤郑建坤.继古开来修远道 文采飞扬领风骚——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文化融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3).

施云锋,宁波市教坛新秀,镇海区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课外命题考查
小满课外班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我的“课外老师”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