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施华
从内容的编排上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外古诗词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课下注释,并排版到诗词的右面;另一方面舍弃了人教版原来用于导读的“提示语”,增加了诗词下用于助学的“赏析”。
一、“赏析”带来的教学便利
“赏析”大多全面地提供诗句大意、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这一段“赏析”,就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诗词,对“赏析”内容的记忆和积累,更是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地应考。2017年广州中考古诗词阅读选了八下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二个问题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教材中此诗的“赏析”这样说“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碍,消除孤独的苦闷,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可谓是这句千古名诗贴切的解答。
二、“赏析”引发的教学挑战
课外古诗词的这一段“赏析”,似乎是统编教材的“神来之笔”,只要引导学生对“赏析”进行关键内容的圈画,督促背诵,应考就顺利了。但长远来看,教学像是原地不动,对教师没有教学能力的体现,对学生没有综合能力的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诗词教学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古诗词的教学,需要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因此教师们不能偷懒松懈,让机械的记忆代替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想办法超越“赏析”带来的便利,让课外古诗词的教学活起来。
三、“赏析”驱动的教学创新
如何灵活运用“赏析”助教助学?经过具体的实践,笔者认为巧设学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拉近与诗词的距离,让学生与诗人共情,从而真正读懂诗词。
(一)淡化提问,填绘风景
余映潮先生认为课堂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天然地不用提问,不提问的最大意义在于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借景抒情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诗人常常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教学中把写景句的意蕴读透了,诗中情也就水到渠成了。设计学生“填绘风景”的活动,能有效减少无意义的提问,又能将诗词字里行间的内容读宽读深。如《秋词》,一反常态,不写悲秋写爱秋,明朗刚健的秋景在古典诗歌中极其少见,笔者在教授这首诗时,设置了活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晴空一鹤排云上用文字具体描绘出来,比一比,谁的内容最丰富、最恰当”,活动比较常规,但接下来笔者给学生递了一个“抓手”,提示如下:(天气)____,____的天空下,_____鹤____(如何)推开____云朵,____(如何)上_____(到哪里)。这种绘景与众不同的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支架,保留了原诗句中的“空”“鹤”“云”等意象,在“排”“上”等动态前加上“如何”进一步提示,让学生着眼于固定意象后,尽情发挥想象,探索诗句背后更广阔的的天地。填天空,晴好、高阔、湛蓝、清朗等词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高远的目标;填鹤,对“一只鹤”还是“一群鹤”的争论,引出了写作背景,理解了鹤这个意象的内涵,学生最终明白是“一只”,因为鹤就是诗人的化身。填“排”和“上”,对动作力度和状态的探究,为学生打开了局面,那种刚健、明丽、积极向上、愈挫愈奋的豪迈之情不言而喻。豪诗、豪景、豪人,三豪合一,通过巧设“填绘风景”的活动,使学生的解读与“赏析”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
(二)找准话题,丰富叙事
叙事的课外古诗词也不少,诗人在叙写经历时往往融入情感的抒发、蕴含人生的思考。教师需要找准话题,辅助学生进入一种假设的时空当中,代入一种假设的真实生活之中,走进诗人的内心。笔者在教授《夜雨寄北》一诗时,找到了“问”和“话”两个话题,身在巴蜀的李商隐给远在长安的妻子写了一封信,信中有夫妻两人的对话,妻子问归期,丈夫答无归期,只能想象他日相聚后再与妻子回头叙说巴山雨夜的场景。考虑到“问”是实事容易理解,但是“话”是虚事不易理解,笔者把“问”当作例子,请同学们参考示例,想象“话”的场景。示例“问”——
妻:夫君几时归?久不见了。
夫:归期遥遥,对不起我妻。
妻:夫可安好?家中一切安。
夫:巴山今夜雨大涨满秋池。我对妻的思念填满心池。
妻:妻在同念君安,愿团聚。
夫:此时孤身一人未免凄凉。愿他日能与妻共剪西窗。……
通过教师的示例,学生读出了暂无归期的诗人内心的苦涩与无奈、孤独与凄凉,而学生代入角色,与伙伴进行“话”的活动,把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解读,真切感受到了“赏析”中所说“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明白到同是“巴山夜雨”,为何从眼前的凄冷转入之后的温馨,因为那是从实到虚的变化,更是诗人心中美好的愿想。找准话题,丰富叙事,有“情景”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神思,于课外古诗词教学是事半功倍的。可用此法的诗词还有《逢入京使》的“凭君传语”、《贾生》的“不问苍生问鬼神”、《子衿》的“子宁不嗣音”、《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问姮娥”等等。
(三)回归本真,诗意诵读
温儒敏对古诗文的教学建议,强调以诵读为先。课外古诗词是以“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名目在教材目录中出现的,可见课外古诗词的教学最本真的是“诵读”,如何以诵读活动带教呢?一要读得准确,二要读得合适。读准确,包括读对字音、读对感情,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诗文注释在第一遍接触的时候就能读准字音,然后继续阅读诗词正文下的“赏析”,能读出合适的情感基调,或悲或喜,或沉郁或激昂,因此读准确容易实现。读合适,难度就大了,重音、停顿、节奏要体现,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侧重意义的划分,恰似南宋朱熹说:“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笔者的教学实践策略是,课外古诗词未进行课堂教学前,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要求讀准确,课堂教学后,增加教师的诵读指导,力求读合适。如笔者曾在教学中对《秋词》《赠从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等诗词进行过分层次的诵读(·为重读,/为停顿)。
如《秋词》分层次诵读——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女生)我言/秋日胜春朝。(男生)我言/秋日胜春朝。(合)我言/秋日胜春朝。(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师)我言(合)秋日胜春朝。
如《赠从弟》分层次诵读——
(女生)亭亭(男生)山上松。(女生)瑟瑟(男生)谷中风。(合)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女生)冰霜/正惨凄,(男生)终岁/常端正。(师)岂不罹凝寒?(合)松柏/有本性。
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分层次诵读——
(合)少年/不识愁滋味,(女生)爱上层楼。(男生)爱上层楼。(师)为赋新词(合)强说愁。(合)而今/识尽愁滋味,(女生)欲说还休。(男生)欲说还休。(师)却道(合)天凉/好个秋。
由此可见,重音、停顿、节奏以及分角色等朗读要素的设置,增加了读的趣味,又完全服务于景物特点、情感抒发等古诗词的关键内容,达到了朱熹先生的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乱顺序,让学生能够正确诵读,熟读成诵内化为学习积累,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古诗词的语感。
课内古诗词有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学习要素,并且承担一定的单元教学目标,可是课外古诗词连《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提供任何资料,只有教材中珍贵的“赏析”助学,面对这种挑战,我们不能惰于全盘依赖“赏析”,但也不能抛弃“赏析”。与时俱进的老师,必然能够立足于文本与助学系统,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能动学习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3.
[3]李志鹏.部编教材背景下,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01).
[课题项目: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初中语文“一四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编号:HDJYKY2019B003)]
茹施華,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