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时文引路
赵妈的节日
李燕燕
一
30多年前,中秋节的下午,赵妈从县城卖完小菜,拿黄油纸,包着一块东西回来,油气一块块从内里浸润出来,浸得纸面斑驳。
“嗯,卖完了,这是三块钱。”赵妈一边跟丈夫张叔讲,一边得意地掏出花花绿绿一沓零钞,角角分分,夹着一些硬币。理钱的时候,赵妈讲起了集市见闻:商户们不只有卖小菜的,还有卖小鸡小鸭的,集市又多了个卖肉的档口;除了河里打来的鱼虾,还有人用水泥在集市一角搭了池子,卖四五斤重的大草鱼——听说人家把承包来的土地挖了鱼塘,买了上好的饲料喂鱼,听上去挺新鲜。
“这些拿去打酒,今儿晚上过节。”赵妈把几个硬币单独推到一边。张叔伸手拿这些硬币,没抓稳,一个硬币从指缝里滑脱出来,和着细微脆响,在桌上连打了几个滚才停下来,刚好落到那包黄油纸旁边。那是什么?张叔问。火腿月饼,新鲜玩意,我从集市上一个糕点铺买的,赵妈答。
张叔责怪赵妈,真不该费钱买这个。“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过节就要有过节的样子,吃点东西没啥心疼的。”赵妈说。
那天晚上的月亮分外圆,一家六口,围坐一圈。那一封火腿月饼有两个,切开,一人一块。九岁大的小女儿还在嘟囔着说饼子少了,还没吃出味来就没了。满是油气的火腿月饼又香又解馋。赵妈记得,店铺里的大姐说过,火腿月饼来自昆明,那地方四季如春。但是,昆明与赵妈所在的“白水河”相隔近千里。火腿月饼是做了一次长途旅行,一路经过的有山有河有平原,也经过了形形色色的人的手。赵妈回味着火腿月饼的滋味,天南海北地想着。
二
又一个清明节到了,赵妈按照往年的惯例,一早到河边采集“棉花草”做“清明馍馍”。猪肉已是赶集就能买,正月间剩的腊肉还有七八块挂在房檐下。所以,扯“棉花草”做“清明馍馍”,纯粹只是赶一个过节的样子。她还得比往常多扯些,因为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从去年夏天开始,县城里的客车开进“白水河”了,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是去年年初修好的,路的两边还种上了高大的云杉。因为赵妈家新起了三层木楼,人又热情好客,驾驶员、售票员只要跑车到“白水河”,便住到赵妈家里。
因为有客人在,除了“清明馍馍”,饭桌上还得添点新鲜东西。赵妈叫三儿子下到溪沟里,拿簸箕去舀“肉棒鱼”。这种鱼生长在清澈的溪水里,周身除了一根骨头全是肉,很好抓,用油炸了特别香,是山里人待客的一道好菜。跑车的人边吃边跟赵妈张叔摆起“龙门阵”,他们的嘴里满是活灵活现的新鲜事。
几年后的春节,儿子女儿们回来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从广州归来的大儿子提着红彤彤的“烧腊”,说这是当地特产,赵妈不以为意:尝个新鲜好了,难道还能比咱们这的烫油鹅好吃?张叔正处理一条四斤重的大鲤鱼,从成都回来的二女儿帮忙切泡姜泡海椒。张叔上了年纪有点絮叨,说二女儿不该贷款买小货车,到底欠了钱心里不踏实。二女儿说拿货车拉山货出去卖,赚得多,还那货车钱不会有压力。张叔又说二儿子别闲着,开春赶紧挖口池塘去。小女儿刚骑摩托车转来,张叔扭头看见她,正待张口说,却被赵妈塞了块炸糍粑在嘴里:“过年啦,莫要抱怨。节节高咯!”
院门处几挂鞭炮响过,大圆桌摆上满满当当的年夜菜。
三
很多年后的端午节,赵妈家的三层小木楼里住满了成都来的客人。
染了头发的赵妈穿着一身鲜艳衣服,端出“九大碗”和各色粽子,然后站在蜀葵节节攀高围成的花墙里,大声跟城里来的客人聊天,给他们讲乡下故事,笑呵呵地接受客人对她“做农家菜地道”的赞美。
赵妈家挖的那口池塘养了上千尾草鱼、鲤鱼和鲫瓜子,若客人垂钓,钓到的是不到一斤的“小鱼”,赵妈不收钱还帮着做鱼;对面山坡的两分地,赵妈种了桃子和李子,李子初夏已经长成了。这些果子,住在赵妈家的客人可以随意采摘、免费品尝,算是主人家的一点心意。
“赵妈人实在,我都来过好几回了。一句话,大方,会做生意!”一位客人朝赵妈竖起大拇指。
客人很多,赵妈很忙。她一面从流转来的几亩地里摘香菇,一面指挥几个年轻人有条不紊地招待客人。
客人对桌上炸得金黄的“肉棒鱼”赞赏有加,问她:“这些小鱼是才从溪里捕上来的吧?我看溪里有好多!”
“不是,这都是别人家养的,我不去溪里捕鱼!”赵妈回答。
“那是,不能捕鱼,我看乡里立了‘禁渔令,捕了要遭罚款。”客人说。
“倒不是因为罚款,那鱼让它在溪沟里好好长着,青山绿水多好啊,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客人上咱们这里走一走,瞧一瞧呀!”赵妈说。
(摘自2021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赏 析
记叙文贵在以小见大,“纵向比较,定向立意”则是展现“以小见大”魅力的有效方法。
一、纵向描述选好比较点。文章以“30多年前”“又一个清明节”“几年后的春节”“很多年后的端午节”为语言标志构成纵向叙述架构,虽然时间跨度长达30多年,但作者扣住“节日”选材,在描述生活画面时进行多点比较,小中见大,呈现“小人物,家常事,新时代”的特色。
一是角色比较。主人公“赵妈”完成了由“自留地蔬菜出售者”到“住满客人的特色农家乐主人”的角色变换。
二是环境比较。“白水河”畔原先交通闭塞,现在有盘山公路直通县城;赵妈原先只有猪、鸡、小白菜,现在有了三层木楼和“蜀葵節节攀高围成的花墙”,有了鱼塘、果林、腊肉、香菇。
三是心境比较。30多年前的中秋节,“火腿月饼”不够吃,小女儿嘟囔着说“还没吃出味来就没了”;赵妈则“回味着火腿月饼的滋味,天南海北地想着”,表现出对新生活的期盼;现在的春节、端午节,不仅食材富足,还有“肉棒鱼”等特色菜肴,赵妈更是“大声跟城里来的客人聊天”,喜悦之情、幸福之感溢于言表。
四是理念比较。原来囿于小农经济的赵妈只能“天南海北地想着”,也不知道云南昆明在哪儿;现在把农家乐、民宿经营得红红火火,和天南海北的客人聊天,“那鱼让它在溪沟里好好长着,青山绿水多好啊”一句话,凸显了赵妈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
二、定向立意赞美新时代。文章纵向描述中的比较点,多侧面地指向新时代“三农”的巨大变化。文中,“承包”“流转来的几亩地”“客车开进‘白水河”“跑车的人边吃边跟赵妈张叔摆起‘龙门阵”“二女儿说拿货车拉山货出去卖,赚得多”“乡里立了‘禁渔令”等语言都蕴含着新时代特有的元素,使读者感到“三农”巨变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特别是赵妈“染了头发”“穿着一身鲜艳衣服”,给城里来的客人大声“讲乡下故事”,并“笑呵呵地”接受客人的赞美……此情此景,勾勒出一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美丽画面,唱响了一曲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赞歌。“赵妈的节日”,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仿我秀
理发师老李
如东中学 符仁杰
老李原是我家隔壁的理发师,个子不高,稍稍有些谢顶,腿还有点瘸。
老李的店面十分寒碜,里面只有一台咯吱咯吱响的电风扇,看上去十分老旧,还有一排长长的毛竹椅,坐上去屁股硌得生疼。因为老李夫妻午饭就在店里吃,所以墙角还堆着几袋大米。到了晚上,那盏日光灯嗡嗡响,有点让人心烦。
起初,我爱去他店里理发,不为别的,就因为他那条瘸腿。他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身子跟着向左倾斜。我总想:按照他的节奏和步伐,我这头发会不会被理成45°的斜角呢?
后来去惯了,慢慢开始享受他的手艺。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心气又高了起来,嫌他的店不体面。于是,过年之前,我特意避开了他,找了家灯火通明的店去理发。坐的是皮椅,四周墙上时髦的发型照没有唤醒我的审美,门口播放的流行歌曲有点刺耳,虽然吹着暖暖的空调,但那年轻“理发师”匆忙粗放的动作让我心生寒意。结账时我傻眼了,人家说剪平头本来就贵,何况年前按照惯例还要涨价,结果张口就要38块,还说这是吉利数,一分钱不能少。付完钱,我悻悻离开,这时才怀念起老李的店。
一个月后,我再次推开了那吱吱作響的木门。店里的光线依旧昏暗,我坐在竹椅上等待理发,却多了一丝亲切的感觉。老李望见我,也不多言语,只是招呼一声:“你来啦,再等会儿就到你了!”说完便一声不吭,专心地给顾客理发。数分钟后,轮到我了,老李将护布一掸,发出一声脆响,然后便喊道:“好!伢子,到你了!”
我在椅子上坐定,老李将护布优雅地在我的脖子周围绕了一圈,然后,娴熟地打了个蝴蝶结,接着用一把木梳捋我的头发。头发太干了,便用喷雾器润湿。老李是个细心人,冬天怕顾客冷,喷雾器里加的都是温水。开始理发了,老李的胳膊有节奏地移动着,仿佛在跳舞。我的头发像雪片般落下,剪两鬓时,他放慢了速度,推子小心翼翼地贴着我的脸颊往上滑。这些工序做完,他又使出了拿手绝活——按摩,他的手轻轻地在我的头皮摩挲,好像带着电流,手过之处,就会升起舒适感,这种感觉慢慢地从头皮延伸,最后蔓延至四肢百骸,身心都跟着放松了。做完这些,我习惯性地问多少钱,结果还是不变的价格——15元,无论过年还是平时。
现在,那家店依旧是理发店,但招牌和人都换了。新的理发店更大更宽敞,两个染着黄头发的女人站在门口,笑吟吟地跟顾客打着招呼。几台空调外机嗡嗡作响,灯光很亮,亮得有些刺眼,音响里播放着流行歌曲。看着眼前“时尚”的一切,我却感觉有点冷,缩了缩脖子,快步向家里走去。
老李,你在哪里,你还在理发吗?时代发展了,可像你这样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真怀念以前那个不“体面”的小店,想念那个理发认真,待人真诚的你。
点 评
仿作学习“纵向比较,定向立意”的方法,从环境、手艺、人品等几方面设置比较点,赞美了理发师老李平凡而高尚的内心世界,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了立意,指出新时代转型期需要老李这样淳朴、踏实、真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