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委改革办
余姚市作为移动微法院的策源地,不断致力于“互联网+”司法保障的实践,在全国率先研发、上线集“信用查询、失信通报、外部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诉查查”诉讼信用查询小程序,并积极构建诉讼信用评估体系,实现诉讼信用标准化、信用查询便利化、信用应用实效化。自2020年12月底上线以来,共计上传样本27768件,提交扣分样本453人,累计查询人数达31878人次,最高一天内查询人数达1037人次。
突出标准化构筑诉讼信用评估闭环
明确评估指标。法院与中国社科院建立合作项目,依托中国社科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田禾等5名专家,先后在北京、余姚两次召开诉讼信用体系论证研讨会,结合司法实务与现有法律规定,共同研究确定了诉讼信用评估指标,制作了诉讼信用评估指标体系表,类型化梳理立案、审理、执行环节中的34种诉讼失信行为。根据诉讼信用评估指标,按照“一案一评”的方法,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具体案件中的失信行为进行客观评价,以各环节的基础分10分为参照,对不同情形的失信行为明确3类差异化扣减系数。如履行期限届满后,当事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迫使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扣除1—5分。
规范评估流程。为严格规范诉讼信用评估,在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成立“诉讼信用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审核、发布诉讼信用信息。当失信行为发生时,由相应立案、审判、执行环节的承办法官提出扣分建议,并报对应庭长审核。审核完成后将审核结果录入“诉查查”小程序后台,由“诉讼信用管理中心”每月汇总报送至由法院各业务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估审定,评估结果在“诉查查”小程序上每月更新发布一次。
保障评估救济。失信主体对失信行为的认定有异议的,可书面向市法院提出。收到异议后,由“诉讼信用管理中心”联合法院原先作出扣分建议的部门进行复查,并由评审小组进行复审,一个月内予以回复。经评审小组复审后认为异议成立的,作出变更;反之,则及时告知理由。
突出便利化优化诉讼信用应用功能
信用查询更方便。失信评估结果以罗列扣分明细的“白描”方式在“诉查查”小程序上发布。在面临企业上市、单位轮审、联审等问题,需要到法院查询是否存在被列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情况时,社会公众只需在“诉查查”小程序上输入姓名或企业名称便可进行诉讼信用状况查询。与改革前相比,办理上述事项不再需要提供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介绍信等材料,办事时间缩短1天以上。
失信通报更快捷。依托“诉查查”小程序,将原先在社会公开发布的“职业放贷人”名录、“不诚信诉讼”黑名单等公示名单进行集约化、电子化综合管理,并结合每月更新发布的失信评估结果,对失信典型案例进行常态化通报。凭借小程序传播快、涉及面广的特点,不断强化以案釋法力度,反向激励失信主体诚信诉讼、主动履行。
外部应用更广泛。以集约化管理的诉讼信用信息为依据,打造涵盖金融、商贸、就业、社交等多领域的“诉讼信用+”应用场景,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的信用查询需求。如“诉讼信用+金融”,金融机构通过小程序即可快速查询授信客户的诉讼信用,及时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反馈。再如,“诉讼信用+用工”,劳动者和企业可借助小程序自行查询双方信用情况,以此决定是否建立用工关系。
突出实效化拓展诉讼信用应用领域
助推执法司法公信力建设。以协同化信用惩戒新模式,聚力打击虚假诉讼、拖延履行现象,不断强化执法司法公信力建设。指导劳动仲裁委等部门制定《不履行生效仲裁文书的法律后果告知书》等失信风险提示告知书,并向失信主体主动出具。同时,将拒不履行的失信行为与信用扣分记录录入“诉查查”小程序并予以公开,以此强化前端预防,减少强制执行案件量。截至目前,自动履行率同比增长20.6%。同时,法院、公安、检察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强化对虚假诉讼等犯罪行为的打击,确保事后惩戒精准到位,并将惩治情况在“诉查查”小程序中记录体现,实现失信惩戒清晰留痕。
助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与以道德积分申请银行免抵押贷款的余姚“道德银行”建立对接机制,将诉讼信用量化为道德积分,明确2类加分行为、4类扣分行为、3类一票否决行为和5类信用修复行为,形成“法院评议—道德总行确认—向行政村(社区)通报”的评价应用转化“全链条”。道德评议结果与金融、医疗、交通、教育、养老等不同领域的关爱礼遇项目挂钩,实现以守信正向激励效应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已向“道德银行”通报各类评议结果103人次。
助推营商环境法治化。依托“诉查查”小程序,集成每一商业主体的信用信息和失信评估结果,形成诉讼信用档案,并在小程序中长期公示,确保相关信息全面完整、随时可查,以此倒逼各商业主体依法依规开展诉讼活动。同时,若失信主体积极悔过、纠正错误、消除影响、主动履行义务,可向法院提出信用修复申请,经审核视情节缩短失信诉讼档案公示期。如余姚浦宁不锈钢有限公司积极配合执行、履行义务,法院及时屏蔽该公司失信记录,并帮助其顺利获批银行贷款2000万元,有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此案例获评2020年度浙江法院系统“战疫情 保民生 促发展”十佳执行典型案例,并被《人民法院报》报道。目前,已对43家有履行意愿的企业视情减轻或解除惩戒措施,并执行到位资金2295.1万元。
责任编辑:刘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