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乡村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1-08-09 09:49赵芳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同市黄花

赵芳

千里桑干滋沃野,万顷碧草壮牛羊。

“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考察时说。

一年来,大同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紧抓机遇,紧跟步伐,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兴起,一个个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强农富民项目落地生根……美丽乡村从山水间起步,载起产业发展的动能和百姓的幸福生活。

乡村美,“风景”变“前景”

红瓦灰墙、原木门楼,一栋栋农家房屋修葺一新,一条条鹅卵石铺就的乡村小道通向远方,清澈的唐河水沿村边而下,温暖的阳光绵绵地洒在嫩绿的林子里。大同市灵丘县上沿河村既有美丽乡村的“颜值”,又留住了乡愁。

上沿河村的蝶变,是雁北大地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同市大力实施乡村环境提升工程,推进“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清洁能源利用”六大专项行动,努力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在大同,天镇县李二口村、灵丘县上下车河村、云冈区杨家窑村、广灵县涧西村、浑源县宝峰寨村……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不胜枚举,绘就了一幅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坐落在塔山脚下的杨家窑村,大抓硬化增绿、村风整治、卫生清理,致力打造富有塞北风貌的特色乡村。杨家窑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延斌介绍,自2006年起,村里累计种植云杉、丁香、黄花槐等景观树木和经济树木20多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43%,真正成为了“花园式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而今的杨家窑已是全国生态文化村,条条柏油路宽阔顺畅,排排欧式别墅美观大气,房前屋后绿树掩映,被称为大同的后花园——“塞北第一村”。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

截至目前,大同市已创建302个示范村,带动全域农村开展环境整治,累计创建省市美丽宜居示范村108个。如今,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儿也有了改变。

“灵丘县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获中央通报表扬。”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席志俊欣喜地说,下一步,全市将总结推广灵丘人居环境整治经验,扎实创建30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打造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对500个基础设施较差的村实施环境提质升级,改造农村户厕1.84万座。

农村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日新月异的乡风。大同市各地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乡风文明建设,一股清新之风在塞北大地吹拂,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要高质量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游新农村。要以乡村旅游为依托,做强做大富民兴村产业,大力发展小杂粮、林果种植等,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脱贫致富更可持续。”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掷地有声。

农民富,“乡愁”变“乡恋”

农业农村好不好,农民说了算。近年来,强村富民、多元收入并举,托举起大同农民的富足生活。

在寨梁山脚的蔬菜大棚里,温暖如春、果蔬飘香,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长势旺盛。

望着大棚里郁郁葱葱的羊肚菌,灵丘县上沿河村的马德喜笑颜开。“蔬菜大棚只是其中一个,我们还有14个羊肚菌种植大棚。”马德今年52岁,儿子在县城里成了家,女儿还在读高中,“一天能挣100多,一年下来家里能收入5万多!”

提起收入,云州区瓮城口村党支部书记陈纪新也满脸自豪,“去年粮食市场行情好,我们村农民户均种粮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加上种高粱收入,有的上五六万了。”

作为全国黄芪道地药材恒山“正北芪”的正宗产地,浑源黄芪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2016年,黄芪有机认证成功。2017年1月,浑源黄芪“正北芪”获“中国黄芪文化起源地”称号。

“我每年只要多半年的劳作,纯收入就能有3万元以上。芪坡就是我的存钱柜,只要不惜力,钱就取不完。”浑源县千佛岭乡温庄村芪农穆四种植了20亩黄芪。

乡村振兴,抓手在产业,底色是绿色。2013年,时任灵丘县委书记张强提出,“把灵丘打造成面向京津冀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特色城镇”的发展定位,将上、下车河两个村庄合并,以有机农业开发项目为试点进行综合开发。一座座石墙青瓦的家庭小别墅错落有致地矗立在青山绿水间,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开始以公司员工的身份上下班。

好山好水好风景变成了老百姓的好光景。车河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春也晒出幸福账单:通过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旅游服务收入以及公司盈余分红收入,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1500元。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杨家窑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占君深有体会地说:“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就是我们永远的奋斗目标。”现在的杨家窑人,过着城里人都“眼红”的好日子。所有村民都住上了欧式别墅和板式住宅楼,宽带网络、数字电视、视频监控一应俱全,自来水、天然气、集中供热全部入户。洗澡理发、物业收视、供暖卫生、鲜奶供应全部免费。

据席志俊介绍,2019年,大同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25元,增幅10.5%,排山西省第二位。2020年,大同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10元,增长8.2%。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來没有。”如今,大同农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无奈,让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产业兴,“荒窝”变“金窝”

“万佛灵境的笑脸,古城墙爱围成圆,文韵流淌千年经典,美味撩动你我舌尖……”一首《幸福大同》,唱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也唱出了唇齿留香的“雁北美味”。

2020年,在央视“秦晋之好”专场直播中,大同市御黄黄花,云小萱黄花酱,杏得果杏脯,白先生沙棘糕、杏糕,雁门清高苦荞茶等六款特色农产品受到热捧,上线秒光,销售额达200多万元。以黄花为代表的“大同好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

作为山西省首个市级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同好粮”不仅涵盖全市的优质农畜产品,同时也涵盖了广灵剪纸、大同铜火锅等地域特点鲜明的优势特色产品,在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同好粮”是大同市委、市政府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大同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原则,突出抓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特色产业升级和典型示范创建,着力构建具有大同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技術体系。

云州区吉家庄乡瓮城口村是受益者之一。作为大同市桑干河沿线有机旱作农业核心示范区,2020年瓮城口村共种植有机旱作农业面积2700亩,其中谷子2000亩、黍子700亩,全部喜获丰收。“去年市场行情好,全村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0户。今年,全村计划再发展有机旱作农业3000亩。”村党支部书记陈纪新眉飞色舞。

在40余公里外的唐家堡村,大同市黄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安一平站在田间地头同样喜上眉梢。“再过两个月,一定要来!十几万亩黄花次第开放,像一片黄色海洋。置身其中,清风掠过,暗香扑鼻。”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大同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一株“忘忧草”让万户脱贫致富,同样也把可口美味的大同黄花菜带入大众视野。

大同黄花特点鲜明,色泽金黄,干净无霉、角长肉厚,肥颀整齐、脆嫩清口。如今,“大同黄花”商标已经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原产地保护认证,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黄花菜及冰鲜黄花、黄花宴、黄花系列饮料、黄花真空冷冻、黄花提纯、黄花洁颜面膜等20多种延伸产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成为农民致富的“当家花旦”。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大同市“三黄产业”即“黄花、黄芪、黄小米”,特色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三黄产业”不仅成为大同“一区一业”“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且以“大同黄小米”“大同黄花”“大同黄芪”为代表的核心子品牌,已成为同品类中首屈一指的农产品品牌,为“大同好粮”插上腾飞的翅膀。

“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积极探索、开拓思路、创新发展,要在提升产品品质上下功夫、要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要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上下功夫,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强表示。

站在新的历史维度和发展阶段,大同正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发展为目标,让乡村美、农民富、产业兴提亮乡村振兴成色,为乡村发展积蓄磅礴能量。

选自“人民网”

猜你喜欢
大同市黄花
大同市文联、市文艺创研中心党员先锋队下沉社区疫情防控
张新油画作品选
山行
黑黄花天牛
大同市:贫困户云州区摘黄花
黄花歌
橡皮博物馆
素描静物
我是一棵忘忧草
采煤沉陷区上“收获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