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佳
一、我校学生运算能力的现状
调查发现,我校不少学生运算能力不容乐观:有些学生基本运算生疏,公式定理记不牢、分不清,运算速度慢;有些学生只会套用公式,不会灵活运用;有些学生没有运算目的,只是盲目推理演算;有些学生在运算中过程繁琐,不会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等等;经常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情形,在课堂上教师所讲知识内容学生都能听懂,但在平时的测练或作业中,却经常做不出,做不对,做不全,这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了我校数学教学的质量。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学生的 “粗心”“不认真”“马虎”等所致,事实也并不是如此,未必学生仔细认真就能杜绝的,实际上这是运算能力不足的问題,是数学学习能力的缺失。
二、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原因
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和教师教学水平。在教学中,个别教师侧重于学生的运算结果,而对运算过程不够重视;个别教师过多拓展补充内容,幸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传授给学生,由于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经常采用“填鸭式”“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少动笔,运算能力逐渐下降;个别教师讲解习题时,注重讲解解题思路及方法,而运算过程则一笔带过,这导致学生知道怎样做,但无法下笔的困境。另一方面是学生。首先是学习数学的兴趣。高中数学内容多,而且更加抽象、逻辑更加严谨,对思维层次要求提高,不少学生进入高中之后都会感到数学难学难懂,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学习兴趣不浓厚;其次是数学基础。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公式定理理解不到位,基本功不扎实,基本运算出错率较高;最后是学习习惯。部分学生的解题习惯不好,日常学习时多看少动笔,基本运算生疏,速度慢;同时过分依靠参考答案,缺乏思考和深度学习,而到须独立完成时,运算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三、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数学“双基”的培养
1.夯实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前提。教师在对概念等知识教学时,首先要清楚概念等知识的形成。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等通常是一段话或一个式子,是对具体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抽象概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讲清其本质属性,讲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再次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选择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记忆,让其思维更加清晰,更有条理性,更加系统。
2.加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运算技能的训练,重视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要对运算过程的准确性、合理性、敏捷性等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运算能力必须经过大量的做题实践,通过多做题来练就和巩固运算的方法,提高运算的效率,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要精选。多做题有很多好处:一是通过做题来准确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等知识,逐渐掌握其使用方法和规律,这种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只有也只能通过做题来获得;二是题目做多了,相关题型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数学的题目虽然千变万化,但基本结构却大同小异,题型也变化不大,解题方法是有章可循的,熟悉题型就能迅速抓住突破口,得到解题方法;三是题目做多了,可以达到“熟能生巧”,能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平时不少学生出现“会做但做错”的情况,这些看似由于粗心引起的错误,其实是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经历这种题型,大脑中意识不到要注意哪些问题,哪些是陷阱,这种错误是不能仅仅“认真、仔细”就可以避免得了的,应该是平时做题时多积累、多反思,汲取教训,逐渐练就解题的方法和习惯,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自然就会提高。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中心来设计问题,思考问题,精心组织教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求知、善于求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验学习过程中得失的喜与悲。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师生的了解,这样才能使教师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学得怎样,也能让学生更加相信、学习老师所授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努力地学习他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个人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教学能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做学生喜爱的人,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学科特点,高中的数学内容比较抽象,逻辑性强,教师要立足学科实际,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把教学内容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到学生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增加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使学生能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激发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坚持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在整个解题的四个阶段中,第二阶段对各条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条件与问题的关联,拟订解题方案,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很多学生运算能力不高,往往就是第二阶段“理清关系”出现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理清关系”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提高了,才能使解题方法、运算能力更加灵活、合理、简捷。教学实践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使用这类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
(一)良好的听课习惯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每节课前都要预习,通过预习可以了解新知识,初步掌握新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思考与已学知识联系,标识自己看得不懂或感到疑惑的地方;尝试做一做课后的练习,不会的记下来,等课堂上教师讲课时,要认真听讲,重点留意做标识的地方。这能使学生听课有的放矢,更加主动,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专心听课。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学生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紧跟老师节奏,不仅要留意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听清老师对重难点的剖析,例题的讲解和习题运算的方法技巧,同时,要学习教师规范的学科语言表达和运算过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好课堂笔记,对有疑惑的或不同见解的,要主动地提出来,与同学、老师交流。
3.及时复习。每天要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行及时小结,适当加做一些习题,促进知识和方法的理解、运用,巩固学习成果,特别是那些自己曾经犯错的或疑惑的问题。一些典型的习题和运算方法,平时要经常整理收集,积累经验教训,经常多翻看,能起到强化作用,形成长久深刻的记忆。
(二)良好的解题习惯
1.仔细审题。仔细认真阅读题目提供的材料,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准确理解材料的信息,抓住关键字眼、关键式子,留意某些概念或式子中隐藏的条件,认真琢磨推敲,探索题中条件和要求问题或结论的关联,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2.独立完成。经过缜密琢磨推敲,确定条件和结论的联系,拟定方案,进行必要的推理运算,并用学科语言条理表达出来。解题过程能检验学生现阶段学习掌握知识的情况,必须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活动。这个过程关键在于独立,能否探索到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和正确的推理运算,能充分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学习能力层次。因此,独立完成解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分析思考问题能力,提高解题运算能力。
3.认真反思。数学的各知识点,都有一定量的配套的习题,习题做完并不意味着理解掌握该知识点了,还要进一步对知识的拓展和深化,解题之后的反思极其重要。通常反思“题目是怎样解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解?有其它方法吗?”“哪种方法更好?变换条件之后还能解吗?”“为什么出错,要注意什么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提升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思维层次,增强深层思考和知识内化的能力。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