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所安处,即是吾乡

2021-08-09 10:59郝天聪
职教通讯 2021年6期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农村

郝天聪

对人们而言,过去的一年或许是一种“意料之外”的生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平静,使生活平添了许多不确定性。疫情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如何在这个时代增加人生的确定性并为之奋斗拼搏,这从公务员、教师事业编考试报名日益“火爆”的场面中即可窥探一二。但也有一群人,他们甘于长期徘徊于不确定性状态,在收入极低的情况下“做一天玩三天”,而很少思考未来在何方。他们就是聚集在深圳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的无产游民——三和青年,也被称为“三和大神”。

在《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一书中,田丰和林凯旋两位作者透过田野调查,向读者全景式地描绘出三和青年群体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三和青年大多来自农村,依靠日结工作收入与廉价生活成本,维持着基本的生存,即便生活每一天都具有不確定性,他们也很少认真规划未来,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显得格格不入。虽然受疫情影响,三和青年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但三和青年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不应停止,即在城市化浪潮下,农村青年到底该何去何从?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仅把城市当作挣钱养家之地,而把回归故土看作一种神圣使命,把荣归故里看作一种光宗耀祖,那么第二代农民工已不只满足于在城市挣钱养家,而是更希望在城市能找到栖身之所,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身。

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之一就在于城市化。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活将成为中华民族主要的生活方式。对农村青年而言,父辈那种背朝黄土面朝天的传统农村生活注定一去不复返。而且由于城乡差异的存在,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不仅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意味着更好的社会保障。

对广大农村青年而言,故乡终将渐渐远去,他们的未来在城市,但离开了农村,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很快融入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却依然在融入城市方面存在障碍,包括户籍制度、平等入学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新一代农村青年务工者的就业观、择业观、劳动观已发生变化,他们不愿再从事单调、乏味、沉重的流水线工作,也不愿被当作廉价劳动力,甚至将枯燥的劳动看作是束缚,出现了逃离工厂的现象。但与其父辈相似,在缺乏足够学历、专业技能和家庭资本的情况下,他们依旧难以获取优质的工作机会。

由此,如何帮助更多的农村青年有效融入城市,成为当下值得严肃思考的问题。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仍然存在的背景下,提高农村青年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简单劳动终将被机器所替代。如果农村青年无法积累更多资本来适应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极有可能成为被时代抛弃的“零部件”。相比之下,教育是可以帮助农村青年实现阶层上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可以帮助其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本。这就需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加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让更多的寒门学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后进入职业教育轨道的学生,则需要为其提供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诚若如此,在城市化浪潮之下,农村青年将不再是虽知道自己来自何处却不知归往何处的“迷路人”。

猜你喜欢
城市化农民工农村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