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咏
摘 要:“两山”理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是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行动指南。长寿湖作为西南第一大人工湖,发展旅游20余年,主要通过开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探索长寿湖区域“旅游提质+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路径。
关键词:“两山”理论;旅游提质;乡村振兴;长寿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之后的十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两山”理论,“两山”理论内容体系逐渐丰富,成为新时期中国绿色生态发展的行动指南。国内学者针对“两山”理论的内涵和实践展开相关研究。以“两山理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2015—2021年共有相关文献490篇。其中,唐承财等[1]针对传统村落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基于“两山”理论与绿色发展理论,构建了保护性开发资源、创意化设计产品、绿色化服务供给、多渠道营销、多元化社区参与、三权分离管理的传统村落旅游业“六翼齐飞”绿色发展模式。何仁伟[2]基于“两山”理论,提出了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张环宙等[3]从顶层设计、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总结浙江“两山”转化的实践经验及其实践特征。李倩[4]基于“两山”理论,分析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徐江帆[5]针对剑川县生态资源存在的问题,基于“两山”理论提出了开发剑川县生态自然观光游及生态人文体验游的路径。但关于“两山”理论在综合统筹区域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
本文以“长寿湖区域发展规划”为实践案例,探讨“两山”理论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分析区域发展现状,提出长寿湖区域的发展思路、规划布局和产品体系,以期未国内其他同类型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长寿湖区域规划范围主要包括长寿湖风景名胜区、长寿湖旅游度假区、长寿湖镇北部及东侧滨湖的安顺村、尖峰村、大胜村的行政村范围,共计297 km2,约占长寿区总面积的1/5。
(一)资源
长寿湖区域资源集中分布于湖区周边,生态资源以湖、山、林、岛、田为主,人文资源中水电文化资源等级较高,环湖周边乡村的农业资源基础良好。
1.生态资源
长寿湖的湖、山、岛、林、田共建一个生命共同体,其中湖泊65 km2,203座岛屿星罗棋布、散落其间,植被覆盖率较高,周边有万寿、万盛林地等,湖區周边果树、粮油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东侧山地成为一个生态屏障,护林涵水。山清水秀,植被覆盖率较高;湿地生态环境良好,吸引了鸟类、水禽等生物。长寿湖还有一定的温泉资源,具有开展温泉度假旅游的基础条件。
2.文化资源
长寿的寿文化源远流长,从战国时期到清朝均有寿文化的元素体现。此外,长寿还有“文星拜寿星”的典故,长寿区的寿山寿水寿文化氛围浓厚,长寿湖的巴寡妇园、长寿湖寿岛、长寿山传说等体现了当地的长寿文化。长寿湖的水电文化、红色文化、军寨文化、宗教文化、非遗文化以及农耕文化较丰富,具有一定的资源基础。
3.农业资源
长寿湖区域内生态良好、土地肥沃,种植了大面积的血脐、沙田柚、枇杷等水果。湖区周边乡镇分布着长寿柑橘种植示范基地、长寿血脐种植示范基地、长寿柚种植示范基地。目前,水果、水产两大产业已成为长寿农业发展的核心支柱,结合长寿区全域农业发展情况,正全力打造重庆都市城郊型农业基地。
(二)现状
1.有生态缺活力
长寿湖周边生态环境优美,景观绿化较好。但是,其目前停留在初级观光阶段,缺乏游览配套项目和精品度假设施,体验性不强,以一日游为主,缺乏消费和游览活力。
2.有资源缺产品
长寿湖区域的文化、生态、乡村、产业和温泉度假资源丰富,但目前游览区域集中在西岸,产品以观光、垂钓、滨水休闲等为主,丰富的资源未转化成多元的旅游产品。
3.有配套缺档次
长寿湖区域的住宿配套设施以酒店和农家乐为主,沿湖分布。目前接待量较大的酒店有长寿湖山庄(2006年开业,2014年装修,共有85间客房)、太极岛紫竹宾馆(2009年开业,2011年装修,共计50间客房),设施较为陈旧;安顺村、响塘村的农家乐数量较多,农家乐总体品质一般,不能满足不同消费阶段的客群需求。
4.有品牌缺效益
长寿湖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省级风景名胜区,长寿湖主要收益为门票、特色交通(电瓶车、游艇)收入,对周边乡村的产业发展带动作用较小,产业融合不足,少数农家乐还存在创收难的问题。
(一)发展思路
长寿湖区域应统筹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从旅游层面来讲,环湖构建多元产品体系,引进高端度假设施,促进旅游提质;从乡村层面来讲,推动环湖周边乡镇产业发展,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在大保护的前提下,推动旅游转型升级,释放周边乡村资源和空间价值,统筹旅游和乡村高质量发展,为游客和乡村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最终实现长寿湖区域整体升级。
(二)旅游提质规划
1.旅游招手
要利用环湖公路升级的发展机遇,打破西岸公园的游览空间限制,以“理岸”“亮岛”的思路整体提升公路以内的游览序列,以点串线打造长寿湖度假目的地的品质游览区域,未来作为长寿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用旅游的品牌吸引游客到来。
2.村镇待客
要严格遵守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要求,针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内度假生活配套设施不足的现状,依托环湖公路以外的村镇空间,串联休闲节点、乡村资源、产业资源,整体提升长寿湖的度假生活品质和氛围,给游客提供多元、舒适的旅游配套设施。
3.涵养保护
要加強长寿湖库尾区域的生态保护,提升长寿湖生态涵养功能,强化生态修复和水源保护,完善生态补偿和后期管护机制,在生态保护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振兴规划
1.农业产业提质
要围绕渔业、果蔬产业,打出长寿湖两大农业产业名片,依托区域以初具规模和品牌效益的农业产业基础,进行农业产业提质,利用科学化、标准化的技术进行规模化示范种植,从而引领整个区域的农业产业升级。
2.旅游产业带动
以长寿湖景区为招手,以市场为导向,联动周边村落发展高端旅游度假产品,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往“村”里走,拉动消费,实现经济增长。针对目前以开农家乐为主的参与方式,制定标准,搭建平台,使各农家乐良性竞争、价值提升、品牌效益突出,让村民切切实实得到利益。
3.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乡村旅游、乡村产业振兴为导向,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将区域“一镇、十村”分别构建成一个国家级特色小镇,10个国家级美丽乡村,形成长寿湖新型城乡格局。
长寿湖旅游开发公司牵头进行开发,各村集体整合区域内各民居、土地、林地、农田等资源,开展旅游项目、特色乡村农家乐,号召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通过一定形式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从而增加收入,实现区域产业发展。首先,将长寿湖区域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有资金、社会资本等,按照规定和政策要求,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各类经营主体,村民享有股份权利。其次,由政府牵头,组织长寿湖区域的农民自愿将个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集体资产股权、住房财产权,还包括生产经营设施、大中型农机具、技术、技艺等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农民作为股东,享有股份权利,进而增加自身综合收入。
第一,长寿湖区域绿色发展的模式,将带动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吸引人口、提升地价,形成长寿城市副中心,与长寿城区形成双核辐射,带动之间的产业大道沿线村镇经济增长。第二,通过旅游项目引爆,通过游客量的估算,经过15年发展,年游客接待量1 200万人次;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旅游氛围可以使周边地价升值、度假置业人口增多。第三,环湖打造多个旅游休闲项目和乡村度假项目,如日光公园、月光公园、水上运动公园、国际垂钓公园、中央健康活力公园等,有利于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打造宜居宜游的综合区域。第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进一步加强长寿湖的污染源防治、饮用水保护、生态屏障、监管能力等方面建设,提升区域内22个村的环境、风貌,并强化农业产业提质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1] 唐承财,郑倩倩,王晓迪,等.基于两山理论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绿色发展模 式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2):203-208.
[2] 何仁伟.“两山”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6):98-99.
[3] 张环宙,沈旭炜,李寒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实践与转化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1):120-125.
[4] 李倩.基于“两山”理论的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路径[J].当代旅游,2021(7):22-25.
[5] 徐江帆.两山理论下滇西北县域生态旅游开发问题研究[J].当代旅游,2021(1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