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芳
摘 要:陶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器具,并且制作精良的陶瓷器在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陶瓷烧制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基础生产技术,并且随着社会变革和进步,逐渐由技术转变为一种技艺。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了解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的烧制技艺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有助于在现代社会中发扬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感受中原历史名窑陶瓷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度调研课题成果“游戏化社会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SKL-2020-1137)。
中原历史名窑是唐宋以来在中原地区出现的著名陶瓷窑口,不仅类型丰富,而且艺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过自身的实用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制瓷工艺以及造物理念受到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原历史名窑陶瓷文化,需要深入分析中原历史名窑烧制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文化传承与技术开发之间的文化属性、结合属性,通过文旅开发、科普传播推广等方式进行。作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下的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在人民的文化生活和艺术生产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保护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同时,还需要做好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
制陶技术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产生的一项重要标志,中原地区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考古学发掘研究的多项实物证据表明,古代社会生产的陶瓷器和用于烧造的材料、窑炉共同构成古代社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产业。中原陶瓷文化在我国陶瓷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项陶瓷烧造技术已经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受到管理与保护[1]。基于此,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中原历史名窑的陶瓷烧制技艺进行保护与发展,成为传统陶瓷艺术传承保护的一项重要技术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中包括世代相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文化空间,其中文化空间是指与表现形式有较为密切关联的特定时间和场所,具有极强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作为中原历史名窑的陶瓷艺术,包括蕴含文化意味的陶瓷器和历史长期制造技术传承所产生的技艺文化空间,蕴含大量带有仪式感的陶瓷礼制文化内容。在当前现代社会,中原历史名窑的陶瓷艺术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项目载体,成为传统艺术科学在社会文化中的表现形式,传递了中原地区传统的造物文化精神和严谨的工匠制器精神,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成为现代艺术科技领域中传统名窑陶瓷的一种展现形式和表现基础,两者均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产物,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的非遗传承工作是对我国非遗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关键,对国家传统陶瓷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
在信息科学技术主导的社会快速发展阶段,西式教育观念在我国社会认知领域中占据一定比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作为陶瓷艺术技术基础的传统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播与接受面受众范围较窄,由此造成文化空间与技艺传承的局限性,使之纳入非遗活动和文化产业的保护对象,体现了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的非遗属性。
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伴随着现代人而存在,其涉及人类的所有生存领域,是人类对世界资源进行利用并建立自身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受到历史时代与政治制度的双重作用,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社会状态作用下,手工业发展形成的独特认知方式,是时代空间下的社会生产力与时代审美的表达[3]。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期间,对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需要将促进全人类和谐发展作为主要方向,不可将其进行隐藏或束缚,而应当尽可能使其贴近群众生活,在与人类交流的过程中做好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4]。
在进行有效的文化遗产管理时,文旅融合的方式有助于文化空间的复制与再现,促进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生态环境的建立维护,促进中原地区文化产业中文化传承与技术实现的融合与对接。文旅融合方式下的各类文化節、纪念日和传统民俗节日,利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设计有效的文化联动,形成片、面状的文化旅游系统设计,拓展中原历史名窑烧制地区的文旅形式与文化旅游双重结合的形态,在文化娱乐性的精神活动过程中寻找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文化的时代特色,实现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的融合发展。我国目前的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经过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已经脱离单一的产品销售模式,形成产业带动、多方联动的多模式共存,中原历史名窑的传统陶瓷器和复烧品在区域旅游产业的带动下,除了商品销售之外还产生了更多的市场开发和需求空间,这是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播的有利条件,同时也丰富了区域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空间发展。
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必须要做到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及合理保护,以生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陶瓷经济发展,以文化内涵丰富文旅深度融合,防止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技艺破坏和文化产品的失真。
除此之外,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更加倾向于移动终端设备,这类信息化手段也是现代社会中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形式。在进行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可以尝试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陶瓷+”模式,增加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市场化方式,如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发或其他现代化自媒体平台,都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发展、再创造。传承人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微博、微信等大众传播平台,为普通民众普及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的文化知识,与短视频平台,如快手、抖音等进行合作,与哔哩哔哩、优酷、爱奇艺等平台合作拍摄有关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纪录片,进行立体化、时效强的传播。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拉近了年轻人与传统文物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故宫博物院的文化旅游,在年轻人群中获得明显效果,起到了宣传推广作用。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优化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的宣传方式,也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互联网+陶瓷”的宣传形式将成为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梵卡莎家瓷为例,第三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在广东潭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各式各样的陶瓷制品,尤其是梵卡莎家瓷旗下系列精致陶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5]。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莅临参观,来到梵卡莎展厅,并对梵卡莎的“陶瓷制品+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予以充分肯定,积极地鼓励其他参展商向梵卡莎学习。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陶瓷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强烈,梵卡莎的陶瓷产品经过优化陶瓷产品设计流程、细化陶瓷产品制作过程、美化陶瓷产品宣传过程等方式,实现了拓宽陶瓷产品销售渠道的目的。除此之外,梵卡莎不仅有数量众多的线下销售网点,还与天猫、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进行合作,逐步赢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在此过程中梵卡莎着重与天猫等互联网销售平台之间进行合作,邀请“网红”或者是主播参与陶瓷会展,在展会上进行线上直播与互动。随后在展会现场,“网红”主播也会直播展会的具体情况。把直播形式加入陶瓷展会中,这是梵卡莎融入互联网技术的企业发展路径。
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厚,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延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中原地区的历史名窑陶瓷,是当时政治与时代审美共同作用的结果,承载了特定时间下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体现了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审美、人生态度与世界观塑造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包含了工艺技术之外的造物思想与技术观念,是古代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和工匠设计技术智慧的融合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不可能独立地以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它必须凭借相应的物质载体加以体现,两者密不可分。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价值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消费来体现,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的品牌形象树立,是影响中原历史名窑陶瓷技艺生产性保护和提高整体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象建设内容。
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进行精神世界建设的基础,中原历史名窑陶瓷不仅蕴含了千百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蕴含着无穷的文化艺术精髓,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是中原地区优秀传统陶瓷文化精神表达的技术基础,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并进行技术创新[6]。在非遗保护视域下,通过现代文化保护与管理,使现代文化理解与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特征相结合,在保持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上,提高人们对非物质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保护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与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互补融合,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展现中原地区历史名窑陶瓷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在发展中原历史民窑陶瓷烧制技艺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技术,引导社会民众感受中原历史名窑陶瓷技艺的魅力,使中国历史名窑烧制技艺在发展过程中依旧能够在保持原有样貌的状态下展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尽可能形成活态化的保护传承空间。
目前,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逐渐成为地方文化产业的特色标识,建立烧制技艺传承保护基地,在重要的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地区,通过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提供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文化旅游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地区民族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特色的发掘,对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的再设计,能够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促进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同时,为了更进一步延续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的历史文化意义,仍需要立足于中原历史名窑陶瓷演变、发展的具体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细致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意义,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挖掘其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在材料、窑具及技术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特征实质上是本土文化的展现,在对中原历史名窑陶瓷本土文化的挖掘中,进一步延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意义。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结构带来了地域风格、民族特色的兼容并包,共同构筑了我国古代陶瓷的独特文化,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发展也为中原历史名窑陶瓷价值的延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不仅是我国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我国国民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元素。这种认同感形成一种特殊力量,使民众对本国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性是这种身份确认的一条关键的纽带。”随着交通、信息传播的便利,陶瓷烧制技艺与材料较少受地域的限制,形成了不限地域的批量生产,但同时也造成本土特色文化生命力的衰退,无地域性的现象背后是本土文化脉络的逐步模糊。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保护,是对本土文化脉络的继承与明确,是确保国家的凝聚力和安全统一,是对民族身份、国家身份的认同感塑造的重要文化途径。
陶瓷器物是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倾向以及民族精神的物化,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是陶瓷器物产生的艺术科学基础,也是传統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术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又是对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进行传承和再现的一种形式。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都需要将两者有机据诶和,使中原地区特色的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文化真正融入群众文化生活中,促进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保护与传承。
[1] 郭君健.文化传承视角下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0(2):69-75.
[2] 江家启.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景德镇为例[J].艺术品鉴,2019(35):193-194.
[3] 后娇娇.建水陶瓷薪传不息:历史视角下建水陶瓷发展文化传承探析[J].陶瓷研究,2019(6):93-95.
[4] 郝妍璐,张辞凡.文化传承视角下陈炉古镇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城市建筑,2019(26):23-24.
[5] 冯涛.文化自信视阈下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基于景德镇老年教育独特的社会功能视角[J].陶瓷,2019(7):68-71.
[6] 王芳.文化自信视角下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例[J].企业经济,2017(7):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