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式构成在我的花鸟画创作中的表现

2021-08-09 01:55杨凌媛
美术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工笔画物象中国式

中国式构成的理论是我在博士期间提出的观点,是观察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新视角,也许有不少值得争议的地方,但我想这也是做学术的出发点。至于如何阐述得出的结论在此就不去赘述了。中国式构成的核心观念是解构自然物象,运用主观的审美进行再次创作,我在创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首先,提取自然物象的精神属性,进行意象的再组合,比如荷花是我创作中的主要元素,它代表圣洁清高的品格,在创作中我将它置于空中,离开了它本来生长的环境,是为了呈现更理想、纯化的空灵性。在画中有光束穿越在上面,制造一种虚幻的意境,如此将这种意象提升到它代表的佛文化来看待世界的态度,虚虚实实才是世界的本相,也是人类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有现实中的鱼、蜻蜓等虫鱼徜徉其间,当然这些鱼也非荷塘中生活的鱼,它们的组合也已经离开了现实中的存在,艺术中的存在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所以还有花瓶的元素暗含其中,花瓶象征人类的制造品,是自然的反义词,所以在画面中形成了有束缚、有冲突、有寄托的表达,是将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是对自然物象的意念解构,形成了新的精神向度。

此外,在造型上舍去很多细节,而更概括性的夸张比例,有一种瘦骨清像的意味,将魏晋的文人追求转化成造型语言,显得更淡泊、更悠远,同时在色彩的配置上也是遵循这种理念,尽量淡,形成一种高明调,更加强了整体画面光感的温润,远看淡淡的好像不存在,近看却耐人寻味。另外,荷花的点线面元素是天然的平面构成,所以在构图中发挥了它本身的特点,将它原本的点线面关系更加強化。一般自然中的荷塘会被接天连叶的感觉所占领,就很难表现空间感,所以在画面中强化荷梗“线”的属性,或是让花成为“点”或者“面”元素,会形成一种新的空间构成。空白在画面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显然是主观的安排,也是画面空灵主题表达的需要。在画面中由于强化朦胧的美感,弱化了线条的表现,是将荷梗本身形成了画面中“线”的元素。

最后,材质的使用也是在创作中新的探索,我特别钟爱绢的半透明状态,感觉在上面染色勾线是很神圣的事情,因为这种材质的特点,可以反复地染色和冲洗,每次淡淡地染,次数多了,画面就有一种很温润的感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将一张画放在了绷好绢的框后,在半透明的绢下呈现一种朦胧的美感,后来在画完后,就做了一个底色或者在底板上再画一些远层次的内容,再将画好的绢空绷在框上,有一种比托在纸上更空濛的感觉。因为是偶然,所以开始的尺幅就比较大,要空绷起来也算个技术活,后来才发现在展览中已有人在使用这种方法,可见,材料的更新和使用也是新的构成方法,绘画早已不只是局限在平面的空间之中。

中国式构成的研究还有很广阔的空间,博士期间只是将八大山人作为个案来研究,毋庸置疑,三百年前的八大已有了明显的现代性。现当代的中国绘画更是百花齐放,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甚至其他门类,已经被大家广泛运用,是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价值规律。而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式的构成,是因为它具有一些不同于西方构成的特点,是有价值的。人生有不同的际遇,我爱花花草草,有幸师从郭怡孮门下,才得有机会研究这个课题,花草的世界是丰富的,人生亦如此。

杨凌媛

曾用名杨龄,湖南省新化县人。2008年至2017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基础部教师,2018年为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教师。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为郭怡孮。

2009年书籍设计《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般若之旅》获第七届全国书籍展优秀奖,2016年作品《漂浮》获“工在当代”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优秀奖,2016年作品《梦回敦煌》入选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2017年作品《向传统致敬》入选韩中文化交流展,2019年作品《时空漫步》入选“向祖国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七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等美术展览。

作品多次在《美术观察》《东方艺术》《福州艺术》《民主》等刊物发表。

出版有《荷塘探道——八大山人花鸟画与中国式构成的问题研究》《工·无界——艺术新视觉杨凌媛工笔画赏析》。

猜你喜欢
工笔画物象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如何与物象相处
2020年首届广西工笔画作品展作品选登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陈孟昕工笔画作品
另类行为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
吴绪经工笔画
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