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伟
【摘要】研学课程与劳动教育在问题解决的目标上指向一致。加强研学和劳动教育的统筹设计、整合实施,是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着力点之一。文章在课程统筹设计、整合实施的过程中,从突出学生主体参与,进行多课程联动深度开发研学项目,运用“3阶3+6项”研学旅行活动模式三大方面做出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研学课程;劳动教育;知行合一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手脑并用的教育,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动脑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的头脑劳动对接并能运用知识。这和研学课程中的问题解决目标指向一致。具体来说,劳动价值观需要在亲历实践中形成,日常劳动习惯的培养需要以社会责任引领,劳动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生产实践中的创意物化达成,劳动智慧需要在手脑并用的问题解决中被充分激发。所以,研学中要充分为学生创设亲历实践的路径,用社会责任去引领学生提升对劳动的认识,过程中突出知行合一,评价上突出劳动价值观的确立、劳动智慧的生成。加强研学和劳动教育的统筹设计、整合实施,是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着力点之一[1]。
一、从问题出发,谈谈我们的思考与设计
“原点思维”主张从思维的原点出发考虑问题,首要的是要确定问题和目标,同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反思我校研学旅行与劳动融合课程,进行“回头看”,目前有三大亮点:一是主题明确,目标清晰,实施路径多元;二是开发出了“3阶段3+6”研学旅行活动模式;三是多学科联动,项目化实施,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多元。不过也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虽然在规划上主张课程、家校、学社之间的协同,但是国家课程之间的联动较多,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间的联动较少,未充分调动课程间、育人主体间的协同育人效果,在劳动课程的融合上,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内涵上不宽广,形式上不丰富;二是虽然依托项目实施,但缺乏深度学习的设计,不能基于学科特色精准对接不同年级核心素养所应达到的层级,研究肤浅,缺乏深度;三是评价上,虽然有过程性评价,但大多数学科以项目最终呈现出来的成果定调子,突出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
基于以上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融合的经验和思考,我校本学期的研学工作提出了以下主张。一是在课程联动方面,以研学课程和劳动课程作为支点,联动国家课程、家长讲坛、志愿课程,发挥课程协同育人效果。二是在课程的育人旨归上,以学科核心素养、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技能、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落实落细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基石。在项目的选择和项目书的制定上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和志愿精神、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的入脑入心入行。三是在以评价促进育人上,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对学生进行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最终形成终结性评价,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二、以目标为导向,谈谈我们的开发与实践
结合新时代的立德树人要求,我校研学旅行的主题确定为“云上走遍精致威海 手中共建无废城市”。主题有两层寓意:“云上”指的是基于后疫情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手中”指的是我们要将研学中的所研所思通过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精神劳动、公益劳动、探索性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等方面落实落细落小到学生可践行的具体行动中;“精致威海”“无废城市”是家乡威海的两个标签,我们期待学生能在研学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幸福威海的幸福、无废城市建设的进程,对家乡更加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建设有更加切实的行动。下面以初一、初二级部的研学为例。
(一)课程目标
一是加强对威海这座中西合璧、内外兼修的城市高颜值、厚禀赋、深内涵的认识,对家乡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科技等方面做深度多向研究,落实学科发展核心素养,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
二是通过对威海“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研究,了解威海创建“无废城市”的举措,探索和研究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绿色生活方式,争当“无废城市”的实践者。
三是在对研学资源的学习中和学习后创意物化的过程中体验服务劳动、公益性劳动和探索性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等劳动形式,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作为社会公民能够通过劳动创造幸福。
(二)课程实施
1.学生主体参与是研学旅行与劳动课程融合的正确打开方式
從项目的选择、项目的研究方式、研究过程的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到项目成果的制作和展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自主管理的,有的学生选择自己研究,有的学生结成团队,承担团队协作的任务。每个人都是研究者、参与者、劳动者,整个过程结束后,他们的核心素养、劳动素养都有了新的提升。
2.多课程联动,对课题进行深度开发并链接相宜的劳动教育价值指向,是研学旅行与劳动课程融合的快捷方式
基于课程联动的原则,本次研学一是国家课程围绕着研学主题,不同学科开发不同的研学项目。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地以及同一学科不同年级核心素养达成的层次性。针对同一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基于不同年级的学情和教学内容,项目的设计上又各具特色。
二是研学课程、劳动课程联动家长讲坛和志愿课程。家长讲坛是我校的一个特色课程,每学期家长都会对接学校教育资源的需求,在班级家委会的组织下,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本次研学,设计了“我心中最美的威海打卡地”和“无废城市创建之我见”两大主题,每班2名家长讲师,每人20分钟,家长们踊跃报名,纷纷走入课堂,用丰富的内容、灵动的形式为学生的研学打开眼界,挖掘深度。志愿课程依托山东省唯一的校内雷锋纪念馆,我们在校内外开展学习雷锋事迹、传承雷锋精神、践行雷锋行动的各种志愿服务项目。
3.“3阶3+6项”研学旅行活动模式,是研学旅行与劳动课程融合的有效运行方式
(1)研前阶段,三会六备。研学开始后,组织初一、初二级部学科备课组长围绕研学主题和级部主题,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源,对资源进行分类,形成文字类资源和视频类资源两大类,采集学科需要的资源,挖掘研学的学科切入点,各学科编写研学项目书。项目书初稿完成后,由学校组织两次研讨活动,第一次研讨确立优秀的项目书标杆,找出学科核心素养对接不显著或者劳动价值观渗透不贴切的项目书进行整改;第二次就最终形成的项目书再次碰撞思路,调整细化项目书内容,整合研学项目。项目书制定完成之后,教师围绕着项目说明、项目研究重难点、项目研究方法指导和项目评价四方面内容精心制作项目发布视频,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选项目,可以自主研究,也可以结成研学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搜集和资料汇集筛选。
(2)研中阶段,三看六感。我们在评价表的导向性作用上发力,指导教师利用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筛选和分析、使用各种媒介信息)、合作学习、学科知识拓展运用、主动学习、使用必要的信息手段辅助研究和展示的能力进行评价,并以此为学生开展研学实践的风向标,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落地。
(3)研后阶段,三评六展。教师层面,我们评优秀项目书、优秀研学导师、优秀项目发布视频;学生层面,我们评超越自我之星、卓越贡献之星、最佳成果个人、最佳成果小组;家长层面,我们评优秀研学导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以“我的研学与劳动融合作品展”项目内和校级展示的形式进行集中推介和展示。
三、站在生命成长的层级上,谈谈我们的评价与收获
(一)指向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让孩子研有所得
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课程目标的达成。学校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增值性评价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在项目启动前,指导教师就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评价表,突出多元评价,尤其突出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又从知识和能力与实践的对接、劳动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进行。
实际评价中,依据评价表对项目研究情况进行评价,指导教师推荐产生追求卓越之星、最佳成果个人、最佳成果小组、卓越贡献之星;还采取项目内成果发布会、校内优秀成果推荐会等形式进行评价。
班级层面,对涌现较多优秀成果和个人的班级授予研学成果优胜班级,并邀请这些班级到校级展示现场见证同伴的高光时刻。
优秀成果,我们还依托各种课程和活动平台,将成果效能发挥到最大化,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创造幸福的伟大价值。本学期我们的环翠国际雷锋志愿队还与辽阳市唐马寨镇鱼窖小学(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当年就读的小学)建立起了“牵手志愿同行服务队”,我们的学生会将优秀的研学成果通过线上的形式与小伙伴们交流,将精致威海的美和好客威海人的美好精神传递出去。
(二)有形无形的收获,让我们的行走更有力量
基于本学期的线上研学和线下研讨,我们惊喜地收获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项目书、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研究说明、匠心独具的明信片手绘地图叶贴画、堪比大片的威海推荐视频、文笔优美的打卡地导游词,孩子们也在对家乡的全方位立体的了解中更添了一份热爱……我们发现,教育的真善美正在发生——在为美而润、因润至美的课程中,在教师们着眼于核心素养落地一遍遍修改完善项目书、利用线上线下对学生细致的指导中,在孩子们乐学善思、反复推敲、不断突破自我最终精彩绽放的美好里,在各行各业的家長们只为让孩子的探索再多一些教育资源的全情助力里。
四、结语
教育人、学生、家长在实践中都收获了满满前行的力量。未来,我们还将走得更远,走得更坚实,但请相信,我们一定不会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参考文献】
王晓燕.研学旅行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J].中小学德育,2017(0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