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2021-08-09 23:52孙金芝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7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循证护理影响

孙金芝

摘  要:目的  对循证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在博兴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使用抽签法将这112例患者分为甲组以及乙组,各56例。对甲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循证护理来对乙组患者进行护理。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  在护理干预后,乙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比甲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能够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运动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7-0110-02

脑梗死是一种具有发病急、变化快以及致残率较高等疾病特点的临床疾病,当人患上此疾病时,将会发生各种程度的失语、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偏瘫等一系列的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1]。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常会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肢体功能恢复训练。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循证护理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在博兴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使用抽签法将这112例患者分为甲组以及乙组,甲组56例,乙组56例。其中甲组中有3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41~77岁,年龄平均值为(53.64±4.88)岁。乙组中有33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42~79岁,年龄平均值为(54.55±3.76)岁。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经对比,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被确诊为脑梗死者;②能够正常交流者;③存在偏瘫者;④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帕金森病、脑萎缩、恶性肿瘤以及痴呆等疾病者;②肝肾功能以及心肺功能严重损害者;③在脑梗死之前肢体功能存在障碍者。

1.3  方法

对甲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具体的操作方式为: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以及饮食指导,让患者的饮食以高蛋白、清淡以及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帮助患者翻身,定期对患者进行按摩,防止患者出现压疮。

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乙组患者开展循证护理:①成立一个由责任医护人员以及病区护士长组成的循证护理小组。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的疾病知识以及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医护人员有效掌握循证护理方式。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自身的护理经验来将护理服务中常见的问题归纳总结起来,在此基础上,按照患者的实际疾病情况来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肢体活动训练、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相关的循证护理措施。②确保患者病房环境的舒适性、整洁性以及安静性,防止出现嘈杂吵闹以及大声喧哗的现象。对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属开展健康知识宣讲,通过此方式来使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疾病治疗的基本知识及疾病发展有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给予患者相应的饮食指导,嘱咐患者饮食主要以清淡为主,切不可使用辛辣刺激的食物,适当摄入水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以及负面情绪,以此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使患者能够保持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定期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力度应当适中,不可用力过度,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患者血液循环得到有效的促进,防止患者的肢体受到压迫。③在患者的疾病逐渐趋于稳定之后,相关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开展适当的肢体训练活动。对于自主活动能力较低的卧床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揉捏以及按摩,以此来促进其肌肉组织的活性以及血液循环,进行2~4次/d,20~30 min/(d·次)。当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并且恢复自主意识之后,相关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如:慢步行走、起卧、站立以及自主翻身等等。按摩与训练相结合,以此来使患者的肌肉力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同时使其伸展程度渐渐恢复。

1.4  观察指标

①使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估,具体包括感觉、运动、疼痛、关节活动以及肢体平衡等,总分100分,上肢功能评分66分,下肢功能评分34分,分数愈高说明运动功能愈好。②使用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具体包括洗澡、进食、穿衣、平地移动以及上楼梯等。总分100分,>60分,说明生活基本可以自理;40~60分为轻度残疾;20~40分,为重度残疾,生活需要依赖;<20分为完全残疾,生活需要完全依赖。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1.0软件,用[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在护理之后,乙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甲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护理之后,乙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甲组更高,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临床疾病,在患者发病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和语言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同时还会存在瘫痪等症状,在病情严重的时候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为患者的家庭带来较重的负担[3]。本研究所使用的循证护理模式是一种近些年逐渐在临床中开展应用的新型护理模式,其特点为相关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相关的资料文献、专家意见以及患者的实际疾病情况[4],结合自身的护理经验来制定具有针对性、计划性以及目的性的护理计划。相关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相关的专题培训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操作技能[5],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以此来使自身的综合护理技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最终将整体的护理治疗提高。

在本次研究中,相较于单纯使用常规护理的甲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的乙组的整体护理效果更加理想,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比甲组更高。循证护理模式通过成立一个专门的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开展相应的培训,使其对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变化以及治疗方式有进一步的了解,继而充分掌握更加高效的护理方式,通过对患者的实际疾病情况进行评估,同时结合相关资料以及自身的护理经验来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护理措施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可靠性,同时进一步增强相关护理人员的循证能力。

综上,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病患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參考文献

[1]梁秀平,吕晓媛,王海华,等.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6):98-102.

[2]董青.循证护理模式在78例脑梗死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J].双足与保健,2019,28(22):146-147.

[3]殷明燕,张冬梅.循证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9,20(11):92-94.

[4]王馨鑫.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3):175-177.

[5]向桂花.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影响[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7(3):600-601.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循证护理影响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老年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及临床意义分析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疗效观察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