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走寻常路

2021-08-09 15:28
中学生天地(B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钱塘江母亲河浙江

忻皓,1981年出生,中共党员。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浙江”联合创始人、秘书长,全球护水者联盟(Waterkeeper Alliance)理事。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生态文明奖、中国母亲河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

17岁时,忻皓有个“中二”的梦想——拯救地球。这份使命感很大部分来自大一的课程“环境学概论”,剩下的部分来自他最爱的骑行。

1998年,还是高二学生的忻皓,就曾借环县骑行的“壮举”挑战自己。他与同班同学许奕从宁波东钱湖出发,历经6天,骑行25小时,行程300余千米。在旁人眼中,这次骑行让忻皓收获了一篇当地报纸的报道、当年“宁波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和一条毛毯。但他的收获远不止这些:“我们干过很多事情,有些是父母让我们干的,有些是老师让我们干的,但这件事是我们自己想干的,是我自己喜欢的。”

带着这份少年的勇气,忻皓考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00年,正在读大一的他和隔壁班的班长黄金海一拍即合,开启了“千年环保世纪行”。出乎他的意料,书本里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正在逐渐消失,散落着猪粪的道路、满是垃圾的河流和乡镇企业排出的废水废气刺痛了他们的双眼。“你能想象吗?我们最后一站是萧山,纺织厂排出的污水甚至不是黑色的,而是红色的。”忻皓回忆道。在36天的时间里,忻皓和黄金海骑行2000多千米,他们和各地的同学们一起在全省43个县市区开展调查走访,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2002年4月,《钱江晚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直击我省首个民间绿色组织》的报道,此时距离环保组织 “绿色浙江”成立已过去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在后来获得全国“地球奖”的阮俊华老师的指导下,“绿色浙江”——这个少年的梦想正在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而在另一条时间线中,环保意识尚未深入人心,民间环保团体仍面临窘境,这个全新的组织形式在残酷的现实中四处碰壁。在忻皓与创始团队奔波10余个月后,“绿色浙江”才勉强注册成功。

即使是现在,忻皓仍觉得自己在17岁时写下的话“颇具哲理”:“这世界上有许多路,一些是地图上指明了的,但还有很多是需要自己去走、自己去探索的,只要真的肯努力,能坚持,什么路行不通?”

“我梦想着有一天,全球护水者联盟的年会能够来到我的国家,成千上万来自全球的护水者可以在我的母亲河钱塘江上划船,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大的潮伴随着跳跃的鱼儿滚滚而来的景象!”2013年6月,忻皓作为中国第一个护水者走上全球护水者联盟年会的演讲台。

在忻皓推广绿色实践的同时,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正式提出“五水共治”的大政方针。曾经刺痛过忻皓内心的母亲河钱塘江,已经成为继汉江、北运河和黄河之后,第四条列入全球护水者联盟的河流。

可忻皓要做的远远不只这些。在深入研究了在地震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Ushahidi系统平台后,他开始编写源代码,于2011年6月推出了“钱塘江水地图”互动信息平台。依靠这个平台,公众可以随时上传污染信息,由“绿色浙江”持续跟进处理进程,并将执法部门的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举报人。忻皓坚持环境宣传教育,从2013年起,他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在国内外演讲超过180场,总时长超过300小时,听众3万余人次,其中绝大部分是学生。

2020年6月,在“绿色浙江”20周年公益盛典上,那辆忻皓曾经骑过的自行车,在浙江大学学生和其他公益人的朗诵声中被缓缓推上舞台。一切似乎并未走远,一切却已经走得很远了。

“你看我大学毕业后,没有走一般人的路子,我选择了地图上没有的路。”忻皓感叹道,“后来发现,20年过去了,别人说你引领了这个时代。”

Q:做了20余年的公益人,您获得了非常多的奖项,这些对您意味着什么?

忻皓:我觉得每一个奖项都是对我身后群体的肯定。我觉得我还是挺幸运的,拥有了这么多的获奖机会。我心里也很清楚,不是说我做得有多好,只是因为公众关注到了我们这个群体。

Q:在您看来,您和您的团队未来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忻皓:转型。从学生社团发展到如今规模,“绿色浙江”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为了追求自由度,让项目都能自主獨立运作,我们面临着很大的经济压力。这两年,我们也在试图从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这方面突破,寻找各个方面的转型。我自己也回到了校园,希望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潜心找一条能够让“绿色浙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采写:方 昕 张雅茹

猜你喜欢
钱塘江母亲河浙江
保护母亲河(4)
是你 我亲爱的母亲河
钱塘江观潮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母亲河”到底有多长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我爱你母亲河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