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

2021-08-09 11:50周洋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9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乡村振兴探索

【摘要】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可以触发乡村系统的内生动力,持续发挥乡村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本文系统分析了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要素,深刻阐述了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意义,在对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艺术设计;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183-03

【本文著录格式】周洋.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183-185.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化生态研究院项目“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项目批准号:HH202023)研究成果。

引言

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拥有优美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本地资源。在艺术环境背景下,乡村已经不仅是和城市相对立存在的空间形式和社会主体,已然成为和城市相互融合、相互统一、协调发展的整体。随着晋南黄河流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的乡村建设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地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为晋南黄河流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提供了新的契机。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可以从乡村历史文化、场所特征和自然景观等要素入手,激活当地旅游发展活力,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推进晋南黄河流域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和乡村建设良性发展。

一、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要素分析

通过黄河流域晋南段乡村振兴主导要素聚类和空间叠加分析,将乡村按黄河主流和支流地域资源禀赋系统划分为不同等级区域。以不同的主干、支流地理区位和范围围绕主导资源禀赋要素的驱动力、约束力,划分不同类型区乡村振兴艺术设计介入的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战略与规划的落地模式。结合多功能农业与多功能乡村理论,从艺术设计的视角观察思考中国乡村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及对策。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黄河流域晋南乡村振兴的历程与现状及其发展的短板,对比艺术介入中国江浙地域的乡村振兴实践,探讨北方黄河流域晋南乡村的艺术设计介入振兴之模式和路径,从艺术设计介入乡村角度提出北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多元目标,推演探讨晋南黄河流域农业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化路径及对策。

(一)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历史文化要素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文化振兴。晋南黄河流域具有鲜明的黄河文化,从乡村本土历史文化入手,提炼出反映晋南黄河流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元素,进行艺术设计和艺术实践,突破“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彰显独具晋南黄河流域文化特色乡村建设情况,提升当地村民对晋南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认同。艺术设计介入是对乡村柔性的、乡土文化情感的复苏,唤醒晋南黄河流域乡村历史文化、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整合晋南黄河流域乡村的资源禀赋,加强文化保护,留住乡愁,更好的保留好这些地方文化基因,传承乡土文明。“村民、土地”是艺术设计介入乡村中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的存在,通过艺术设计赋能,增强村民的主体地位,增强村民的自我认同和自豪感,触发乡村权力构架转化。

(二)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场所特征要素

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既具有山西乡村特色,又具有黄河流域地方特色,山西是黄河流域的农业摇篮,传统农业历史悠久。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抓‘三农工作,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2020年5月,习近平视察山西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值此,山西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自然景观要素

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以黄河流域丰富的山、水、林、田等丰富的自然景观要素為依托,结合乡村的自然风貌、水系资源、山体植被等黄河流域自然景观要素,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要素的属性特征,有利于对乡村环境空间的利用和拓展。

二、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意义

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基于田野调研,选取有特色类型的乡村进行详细盘点调查,对村干部、村民走访调研,切实了解乡村现状,在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中提炼可融合的艺术元素,修复乡村生产、生活文化活动,融乡村文化、乡村环境、乡村生活为一体,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可以促进信息交流,推动乡村发展

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可以展现乡村文化的传承,恢复和发展乡村文化体系,提升乡村居民伦理道德,彰显当地居民的人情味,提升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一方面维系了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文化的特有价值;另一方面广泛传播了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文化,加强了乡村信息的交流。在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中,凭借着艺术的传播力量,可以扩大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外界的关注,加强信息的交流,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可以调动村民积极性,促进文化自觉

艺术家根据当地特色进行艺术创作,不仅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而且会结合当地村民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和带动当地村民艺术感的提升,促进艺术创作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当地村民的文化创新,激发当地村民的文化自觉。结合晋南黄河流域乡村特色,艺术设计在提升乡村风貌的同时触发乡民的内生动力,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在艺术家及设计师、干部和村民的组织模式,揭示艺术介入乡村振兴中所建构的模式框架,不断建构与整合形成多样化的以系统设计模式的方式,激发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为北方乡村振兴提供多元选择和积极作用。

(三)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可以改善乡村发展现状,实现价值输出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乡村发展的制约以及乡村传统文化的缺失,当前晋南黄河流域乡村发展呈现出均衡和均值的状态。我国传统乡村发展的问题已经逐渐展现出来,传统乡村文化能否在新时代文化的冲击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与这个时代并存成为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应当探究的问题。在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打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藩篱,创建新的城市、乡村一体化建设格局。结合晋南黄河流域乡村实际情况和特点,建设具有晋南黄河流域特色的公共空间,打破传统状态,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三、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乡村振兴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自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大大促进了多角度、多元化研究乡村发展的现状,从艺术设计介入视角研究乡村课题也在增多,包括一些以艺术设计与乡村结合的国家基金项目,多是讨论艺术与设计本身的作用,产生了较多的基础性的调查、信息数据及理论指导的实践项目,如丛志强、段红娇的著作《因它而美》,重点描述了团队在葛家村以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理论、流程和案例,笔者也参与其中实践,深感北方晋南黄河流域乡村与南方葛家村及多数集中在南方江浙地区乡村振兴的优秀成果的不同,由于南北方观念、地理、人文环境、经济的悬殊,其中路径和方式较难对北方黄河流域乡村形成可套用的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模式。也由于少数的北方乡村如晋中和顺县许村的乡村艺术实践,主导群体主要是艺术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高大上的艺术离乡民的实际生活差异较大,现阶段村民的参与度较低,外部因素主导,再如南方璧山村等,研究者大多就艺术论艺术,缺乏深入乡村核心问题,更对黄河流域山西的乡村振兴难以形成个性发展和有借鉴的实践及研究成果。河南的黄河学科形成较山西早,其研究艺术介入乡村对山西的特殊人文环境影响也较小。

国外的乡村建设研究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有侧重,多数研究选择农业农村本身与城市等角度,以艺术学结合社会学的研究较少,日本等少数国家有一定水准的乡村实践,如越后期有等。就国外现状也少有专项研究艺术介入黄河流域乡村的成果。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凸显城市与乡村的差距,社会的结构出现不平衡,乡村的根基不稳,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城市也不堪重负,针对生态环境尤其山西黄河流域,国家、政府及领导人高度重视,通过对山西的视察,山西黄河流域乡村的发展将成为未来多年的重中之重,由于山西黄河流域乡村的资源禀赋不同,黄河流域的乡村振兴渐呈多元发展方向,由于艺术设计的人文特征,对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独特的作用,其介入的模式、路径研究和实践也将呈现多元化发展。

四、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

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以黄河流域晋南乡村郝家窑为实践对象,系统梳理艺术设计介入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结。黄河流域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艺术设计介入不同地域类型区的资源禀赋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探索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并探索形成极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形成乡村振兴阶段成果。

(一)唤醒环境自觉,构建晋南黄河流域乡村可持续生态

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坚持呵护环境、生态优先,引入乡村地理学理论,对乡村空间的再塑造,探讨艺术设计介入乡村对乡村生活主体、乡村生活体验、乡村空间关系和乡村地域效应等方面的影响及引发乡村空间重构,改变乡村原本的落寞和破败,发现乡村的自然之美,欣赏乡村的自然之美,自觉维护乡村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传统特色,保护好黄河水,践行低碳理念,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促进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融合地方特色,对晋南黄河流域乡村进行精细化设计

晋南黄河流域的乡村土建筑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这些传统的建筑。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传统建筑的特色,因地制宜,进一步深度挖掘本土文化特色,优化社会艺术力量和资源,把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相对分散割裂的民俗文化、风貌肌理、传统技术和宗教信仰等进行充分挖掘和整合,并使之系统化,形成片区发展,区域合作,通过郝家窑艺术设计介入乡村实践的经验,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创新实践,寻找艺术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发展新思路,为北方黄河流域乡村及山西本土特色乡村提供参照、借鉴、可操作的原理模型。

(三)营造艺术氛围,注重晋南黄河流域村民参与文化生活

晋南黄河流域乡村的公共空间承担着社会文化功能,在当地营造艺术氛围可以促进当地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交流,为村民参与艺术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为营造轻松、文化气息浓郁的艺术乡村和文化乡村,重构村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提供乡村村民个性化展示平台,为晋南黄河流域乡村可持续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语

本文依据乡村艺术设计实践,结合山西乡村特色,研究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实践中,艺术设计在提升乡村风貌的同时如何触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系统如何运作,如何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在艺术家及设计师、干部和村民的组织模式,揭示艺术介入乡村振兴中所建构的模式框架,研究设计方法在协同创新、传播途径与系统方法三个方面在激发内生動力的共同作用,不断建构与整合形成多样化的以系统设计模式的方式,探求可持续农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模式。系统提出了唤醒环境自觉,构建晋南黄河流域乡村可持续生态;融合地方特色,对晋南黄河流域乡村进行精细化设计;营造艺术氛围,注重晋南黄河流域村民参与文化生活等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罗晶.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世界银行消除“学习贫困”项目及对中国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04):96-103.

[2]陈明曼,郑国威,涂先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速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14):35-36.

[3]高瑞鑫,张希晨.中国语境下艺术乡建中的公共艺术设计策略探索[J].设计,2021(06):111-113.

[4]段友文.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建构与乡村价值发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20-31.

[5]郭永平.乡土资源、文化赋值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41-48.

[6]尚淼,杨羿.发挥艺术专业特长,助力新农村墙绘发展——以西安培华学院暑期“三下乡”为例[J].黑龙江粮食,2021(02):71-72.

[7]王飞.非遗剪纸艺术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及脱贫攻坚中的模式探索[J].文化月刊,2021(02):46-47.

[8]李朝阳.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J].旗帜,2021(02):53-54.

[9]马程,周武忠.关于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J].中国名城,2021(02):1-6.

[10]滕学荣,宋雨静.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策略研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1(01):60-66.

[11]董占军.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与路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01-108.

[12]毛志香,都一,杨翠霞.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评价指标探讨[J].绿色科技,2020(24):23-25.

作者简介:周洋(1975-),男,山西阳高,讲师,美国加州大学富勒顿分校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设计理论与实践、艺术与设计介入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乡村振兴探索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