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话语的文化解读及用户参与研究

2021-08-09 11:22连成亮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9期
关键词:新媒体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严重影响了新闻话语的建构以及传播模式,现如今,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已经完成向“媒介—用户”的转变。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客观、全面的看待新闻事件,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发表言论,变得至关重要,文化性、实践性以及权力是新闻话语的三大特征,大学生作为传播实践和内容生产的主力军一定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本文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为目的,引入文化话语研究方法,解读新闻话语,进行新闻话语的传播实践。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话语;文化解读;用户参与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137-03

【本文著录格式】连成亮.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话语的文化解读及用户参与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137-139.

引言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国家传媒机构不再是单一的新闻话语主体,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众多平台,不计其数的新媒体用户成为如今新闻话语的传播主体。新闻受众群体从被动转为主动,大众不再被动接收新闻消息,而是站在主导的位置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自主选择、使用,甚至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1]。如今,大学生用户已经成为利用新媒体媒介传播新闻事件以及生产内容的主力军,由于新媒体用户可以不分时间和地域的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因此,大学生用户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客观面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

一、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凭借先进的技术以及多种信息传播渠道为新闻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绝对掌控的局面,如今新媒体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如今这个新媒体时代,媒介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因为任何人都在新媒体平台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言论,大众从以往的受众角色,转变成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也因此受到影响,发生了延伸。

二、新闻话语的特征

话语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利用交流渠道在历史和文化环境中,使用言语以及声音等符号进行交流和来往。话语可以分为多种语言形式,新闻话语就是其中的一种,人们利用语言等符号来描述和还原新闻事实的产物即为新闻话语,新闻话语包含不同类型、题材的新闻作品[2]。新闻话语具有文化性、实践性以及权力特征,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实践性

话语包含一般语言的特性,但是比一般语言更具有实践性,因为话语不单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行为方式。新闻话语与一般话语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为新闻传播话语活动时属于特定的新闻传播场域中的实践活动。

(二)权力特征

一位著名哲学家认为“话语即权力”,基于话语的实践性,因為话语中包含着负责的社会关系,因此拥有话语权就拥有了引导社会的能力,是一种权力的彰显。在新闻话语从表达到意识层面上升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左右人思想意识甚至是行为的效果,因此拥有新闻话语权即代表拥有了新闻社会的权力,但这种权力被过度使用,新闻话语权就会变成一种话语霸权。

(三)文化性

文化是一种需要传承、维护与革新的存在,并且文化在整个社会实践中是无处不在的。新闻话语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属于社会实践中一个种类,是社会实践的一个层面。新闻话语是相关工作者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利用语言系统来描述与还原新闻事件的产物,因此,新闻话语具有动态、具体的特点,会受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的想象。

二、新媒体与用户参与

参与式文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的变迁,理论内涵从“文本盗猎”转变成为如今的“公众参与”。

(一)门槛变低

基于新媒体的开放性以及去中心化的特征,大众人人可参与。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人们交流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这无疑使受众参与的门槛大大降低。

(二)权力变大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只能被动接受新闻消息的灌输,而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大众的地位从被动变为主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在各种社交平台中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在我国宪法中也明确规定,公民拥有政治参与、言论自由的权利,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公民行使这种权利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渠道。

(三)空间变广

在现实社会中,受到种种制约,导致很多人无法正确发表自己的言论,而在互联网中,大众可以随意发表自己对任何事物的看法与见解,因为新媒体具有去中心化以及匿名化的特点,这无疑为受众提供一个“保护伞”。众多匿名互联网用户在新媒体提供的“次反公共领域”中活泛起来,肆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构成一种独特的话语。

三、参与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中的特点

参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统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变革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受众作用转变

在新媒体时代没有到来的传统媒体时代,媒介是生产大众文化的唯一渠道,受众的身份只是大众文化消费者,而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中,受众的“消费者”身份已经转变为“生产者”。只要受众积极进行参与,就能在参与文化体系中获得生产文化的权力,这是史无前例的。“受众制造”会让所有人的智慧凝聚在一起,让多种文化相结合,最终创造出多元化、丰富化的文化内容。

(二)受众身份转变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受众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身份分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逐渐实现了从“主体”与“客体”到“主体”与“主体”的转变。这是因为在如今新媒体时代中,传播参与主体具有传者与受者的双重功能。

(三)多样文化融合

由于人们生活环境不同导致生活方式也各有不同,基于此,文化研究学派认为,一般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作为文化,当他们成为文化生产者的时候,多种不同的文化就会成为组成参与式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中都会存在两种文化,即主流文化与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受到排斥的边缘文化也开始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互碰撞,边缘文化被主流文化影响,衍生出新的文化,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文化会相互交汇融合。

四、新媒体时代网民规模统计

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针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做出的报告中显示,截至2019年6月份,我国网民已经达到 8.5亿人,从2016年6月起,每年网民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如图1)[3]。在我国所有网民中,大学生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庞大的新媒体实践者群体。如今的大学生具有思维敏锐活跃的特性,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强,并且在言论自由的政策下,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介网络的布局产生了变化,如今的媒介网络具有多元化以及分众化的特点,网络中的新媒体用户变成一个个独立的传播的主体与实体,作为有机变量和信息接受体存在于传播矩形体系中的。

五、解读文化话语视角下的新闻话语

话语权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通过语言、知识和文化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过程,话语权更是人们斗争的一种手段。基于各地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因此对同一个新闻事件的观点不同、报道也不同,文化话语权主要帮助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整体地、辩证地、历史地、动态地看待新闻事件。

(一)研究问题

进行新闻话语这一课题研究前,参与研究的学生需要首先明确几个问题。

1.看到的新闻报道是事实真相吗?

2.新闻话语的权力特征和文化因素体现出来了吗?

3.如何全面、客观的在错综复杂的新闻话语进行中分析出真实的新闻事件?

4.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语料,是否改变了你对新闻事件最初的看法?

(二)研究设计

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利用文化话语进行新闻解读,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每次课堂都有其中一组学生进行新闻事件的分析,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4]。进行新闻事件分析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除了官方媒体外)进行同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收集,整理新闻事件报道始末,利用文化话语分析狂阶对新闻事件中的新闻话语进行分析,主要包含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新闻报道内容、言语者及相互关系、形式、媒介及交际秩序、历史、文化关系、目的和结果。通过对众多因素的分析,小组成员针对新闻话语进行概述总结,学生根据新闻汇报组的新闻事件分析展开全面讨论。

(三)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新闻事件中的新闻话语要注重提升学生文化解读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新闻话语中包含的潜在文化因素,这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需要通过分析大量新闻话语的练习,逐渐培养学生文化解读能力。通过分析大量的新闻话语可以体现出学生思想,要注意把控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六、案例分析

2019年10月23日,在英国埃塞克斯发生了一起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惨案——货车藏尸案,当地媒体对这起事件进行了视频报道。惨案一经爆出,迅速在全世界掀起了滔天巨浪,英国、美国权威媒体对这起案件进行了大量报道。自案件报道后的短短3天时间内,针对该案件的新闻报道就高达67篇,其中尤其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为代表,仅在10月25日当天就连续对该案件进行了17篇报道。媒体对这起案件密集关注本无可厚非,但是观看对这起案件的相关报道,却十分耐人寻味,以BBC和CNN两大媒体对这起案件的报道为例,对媒体构建的“事实”进行分析。

案件发生的第一天,警方对这起案件的首篇报道为Essex lorry deaths:39 bodies found in refrigerated trailer,报道中警方秉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这起案件做了陈述。随后,这起案件性质就因当地警方官网中一份官方声明发生了转变,官网声明中称遇害者全部为中国人[5]。事件发生的第二天,英国媒体在无任何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就发布了“……遇害者全部是中国人”的报道。在中国驻英大使严正指出此次案件遇害者身份并未进行查证的情况下,BBC在关于偷渡和人口走私的报道中仍然言之凿凿的声称这起案件的遇害者为中国人,并对近20年中国人偷渡事件进行回顾,有意混淆视听。

案件发生的第三天,当地时间10月25日,在有越南遇害者家属指认出其亲属时,英国媒体BBC对这起案件的报道标题为“在埃塞克斯发现的货车遇难者中至少有6名可能是越南人”,称坚信39名遇难者为中国人的当地警方,推卸责任,并没有就此前报道中的错误信息对中方表示任何歉意。同期,美国权威媒体CNN对该事件的报道也一直在为全世界人民构建一个“中国难民的逃亡故事”。国外各媒体与警方,还在不断对这起案件进行渲染,表示遇害者可能为中国人,并刻意構建一个“生活在中国水深火热”的“现实”。一起39名遇害者的惨案,本应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扼腕叹息,作为一个国家的权威媒体,却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进行“权威报道”,混淆视听,恶意抹黑中国政府及人民。美国CNN媒体记者在我国外交部记者会上对我国发言人发难,“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中国公民却通过这种极端危险的方式离开中国?”这种强行将惨案与中国关联,恶意抹黑中国的做法十分耐人寻味。在各大媒体上,各国网友也针对这案件发表了不同看法,有秉持公正的言论,也有无端的抹黑,众多自媒体平台中民众发表的看法,可以引导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看待此次重大新闻事件。学生对此次案件中西方媒体的报道,梳理以往国际性重大新闻事件,可以帮助学生看清西方媒体在新闻话语中的视角化问题,清楚新闻话语与自身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七、结语

针对同一事件,中西方媒体的报道存在巨大差异,国际话语权的竞争代表了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竞争。西方媒体一直乐于报道关于我国政治方面的新闻,并抓住每一个细节对我国进行抹黑和诋毁,甚至是在在无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6]。国外媒体记者总是试图“发现”中国存在的问题;而我国话语秉承中规中矩的态度,对公共言说持漠然态度,与受众无“互动”,因此,一定要在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进行新闻话语解读。

由于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特点,使大学生用户有机会成为参与新闻话语的消费和传播,同时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众多不良思想的侵扰。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清楚新闻话语的社会权力功能,透过现象看到事件发展的本质,在错综繁杂的新闻报道中,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去解读事件真相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高靖薇.“占豪”微信公众号新闻时评的话语分析[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0.

[2]杜潘.曹林自媒体新闻评论的话语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

[3]李青青.融媒体背景下人民日报重大主题报道框架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4]黄菲菲.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20(01):67-68+72.

[5]陈禹潜.人民日报新媒体“新闻评论”话语分析——以微信订阅号为例[J].新闻战线,2019(23):66-69.

[6]杨笑.新媒体环境下的海外华媒新闻话语权[A].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牵手世界见证时代——华文媒体的“中国故事”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C].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组委会,2019:6.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